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等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被用于各个阶段的教学工作中。作为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观念,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信息技术,进一步延伸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将信息技术的有效性尽可能多地发挥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环节。本文将通过分析,探索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背景下更好地进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总结出一套更有效、更具有普适性的教育模式,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出新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模式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在不同的社会领域被广泛应用,并且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在教育方面,多媒体设备以及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并对不同学科的教学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较于传统文字教学,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呆板、规整的文字,还能播放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资源,从视听等多方面进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共享性和开放性也使不同教师之间可以共享教学资源,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党和国家的相关领导人曾在国家会议上提出“互联网+”计划,并宣布我国的教育也应当跟随时代发展,逐步进入互联网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大数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育也应当不断加快现代化进程,尽快实现信息化发展,积极响应国家的相关行动计划。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旨在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促使小学生建立起较好的心理状态,使他们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在信息技术教育背景下,如何探索出小学心理教育的方法,总结出一套更有效、更具有普适性的教育模式,将信息技术的有效性尽可能多地发挥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环节,进一步充实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延伸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更好地引导小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结合信息技术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
心理档案可以记录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这不仅方便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更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个人的档案情况制订出适合学生个人的心理干预方案。因此建立每位学生的心理档案可以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一项重要评估方法。
信息技术可以通过表格等方式按照时间等对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记录,并且可以实时更改,所得到的信息也可以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共享。因此有关教学负责人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每位学生建立相关的心理档案,并及时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追踪,对其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干预,切实保证学生心理健康。这有利于建立全校学生的心理档案库,有利于学校及时开展与心理相关的教育和教学工作。
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学校可以通过发放问卷,让学生个人填写,对个人心理状态进行自评;也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学测评,依据科学的方法对学生的个人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心理测评系统是记录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专业性系统,其主要通过对心理、个性、能力、学习等不同方面的测评,从不同方面建立起学生的心理档案。心理方面的测评既可用于对学生日常状态的测试,也可以用于对全部学生整体心理水平的普查,心理测评系统可以结合测评结果得出相关结论并给出专业建议。学生一旦在系统中进行测评,系统会及时记录测评信息,并将其归档。
在学习方面,心理测评系统会将成绩、自评意见、教师评价等因素考虑进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中,从多角度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对测试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学生,系统会给予及时准确的提醒,确保学校、教师、家庭及时进行干预,使学生的心理尽快恢复到健康状态。
二、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首先,教师应当认真设计课堂的教学目标,从大局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习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的内容、教学模式等,也直接决定了学生借助课堂可以了解哪些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应当注意教学的态度以及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倾向于知识本身的传授,培养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教师应当注意教学内容必须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一般来说,对一个陌生知识的认知是由表及里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注意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启发,引导学生创新性思考。要想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熟练掌握课堂内容,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心中大致了解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还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学生希望了解的知识点。
其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从特定场景中导入学习内容,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教师应当结合信息技术,创造心理健康方面生动、活泼的实际场景,引导学生在实际场景中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的积极性。这要求教师本身应当以充满激情的状态进行教学,以自身充满热情的积极状态带动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其对课堂学习充满积极性。而教师只有本身对教学内容充满热情,才能够以热情的态度将更加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
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时,应当根据班级学生的状态和兴趣点,设计符合本班学生学习状态的教学内容,同时应当实时观察学生的状态。在学生学习状态不佳时,通过讲故事或者播放与课堂有关的视频,适当调节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学习状态高涨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以保证学生能够持续处于这种学习状态。
在实际进行课堂授课时,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结合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如何面对压力和挫折时,教师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学生在面对挫折时的表现创作相关的剧本,鼓励学生进行现场表演。在表演中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应当怎样正确处理挫折和压力?”
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根据课堂教学时间,还可以安排有意愿的学生以情景剧形式分享自身处理挫折和压力的经验,以此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最后,教师可以根据课堂需要,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心理健康本身包括了很多方面的知识,而教材上所呈现的不过是这众多知识中的一个小角。而且学生学习心理学不仅要学习相关理论,更要懂得如何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切实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
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建立相关小组进行协作。每个小组可以自己选择有意思的题目,并通过互联网、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搜索需要的资料,最后以视频、文字甚至话剧、情景剧等现场演出的方式对小组的结果进行呈现。
这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学生懂得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搜索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还能通过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让学生掌握更有效地进行知识学习的方法,这也有助于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而通过自身总结所发现的结果,往往更令学生印象深刻,更能促使他们将心理健康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也就更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形成。
三、借助信息技术开展线上教学,对学生制订个性化教学方案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虽然现在疫情已经得到了初步的控制,但是因为病毒本身的不断变异,再加之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在某些时候还是无法进行线下授课。教育本身应当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应当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
传统的课堂采用线下授课的模式,容易受到疫情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而近年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不需要线下固定的课桌,也不需要学生和教师处于同一个空间,借助互联网设备和网络即可以进行相关课程的教学,可以保证在疫情期间也能进行正常的教学。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旨在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促使小学生建立起较好的心理状态,使他们真正地实现全面发展。而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线上直播,或者通过提前录制课程视频等实施正常的教学。
当前,互联网技术已经开发出了众多可以用于线上直播授课的平台,如钉钉、腾讯会议等,这些平台不仅可以进行课堂教学课件的展示,也可以播放相关的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文件。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这些平台的互动功能,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发言,发表相关看法,在教学过程中保持活跃状态。
除了根据课堂时间借助线上平台实时地讲授外,教师也可以借助音频、视频等录制设备提前录制教学内容,通过自己的讲解结合合适的音频等录制微课,这不仅便于教师灵活地安排教学时间,也方便学生及时观看和回顾。
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微信、QQ等联系方式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跟进,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收缴,以保证学生学习状态和教学进度之间的一致性。
四、结合信息技术建立家校体系
学校教育是学生进行专业、系统学习的重要途径,但是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很大影响。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也应当使学校与家庭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联动性,以便更好地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切实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状态。
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家长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了解,导致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缺乏关心,对孩子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部分家长对心理问题有着错误的认识和了解,觉得正常的孩子是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并且将进行心理辅导看作一件不好的事情。这一系列不正确的认识,导致学生与家长在心理健康认知方面存在分歧,也使很多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针对这一现象和问题,学校等教育机构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组织家长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引导家长树立起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进一步认识如何处理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遇到的问题,以此建立起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联动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为达到这一目标,学校可以建立相关的心理知识普及板块,如通过学校官网或者创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公众号,为家长提供学习的渠道;可以通过邀请相关专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或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沙龙,促进家长对心理健康的充分了解;还可以开展相关问题研讨会,引导家长交流自己孩子在学习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鼓励有经验的家长分享自身处理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经验,通过家长之间的经验问题交流,引导家长正确处理孩子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同时,学校还可以聘请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群。对有需求的家长,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和其预约固定时间,借助微信、QQ等聊天工具进行线上交流,针对性、专业性地解决家长在孩子心理健康方面遇到的问题。在这些过程中,加深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协助家长树立起正确处理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理念,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联动性。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此时学校应当借助信息技术等方式通过课堂教学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应当联合家庭教育,共同保障小学生心理处于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李青.信息技术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效性探索[J].中小学电教,2013(Z1):72-74.
[2]李续山,吴超.探索网上心理健康教育之路[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0(12):74-75.
[3]王春华.论多媒体教学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2017(03):36-37.
[4]姚文连.在探索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道路上邂逅幸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伴我成长[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27):78-80.
[5]宗家富.谈小学信息技术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5(06):80.
[6]窦芳.信息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与探究[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0(04):33-34.
[7]郭鹏鹏.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0(30):119-120.
[8]陈敏.“爱”的升华,净化你的心灵——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J].新课程(上),2014(04):18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0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