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运用综合音乐感教学法提高学生音乐创造力的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3-01-17 11:34:5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综合音乐感教学法(Comprehensive Musicianship)源自美国,核心是音乐学习的各方面应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综合音乐感教学法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和音乐创造能力。目前,我国的音乐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当代中学生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如果能够恰当运用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可以在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方面发挥很大作用。
 
  [关键词]综合音乐,感教学法,中学生,音乐创造力
 
  一、综合音乐感教学法产生背景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美国教育正处于大规模的改革阶段,各个学科都受到如何发展和培养创造力的哲学思想的影响,认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比孤立地传授知识更加重要。由美国国家教育总署提供资助的研究项目——曼哈顿维尔教学计划,为美国音乐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改革方向。计划提出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去体会、表达、交流、创造经验,去探索发现音乐的价值。其教学设计含自由探索、有指导的探索、探索性即兴表演、有计划的即兴表演和强化五个内容。
 
  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1959年,美国的“青年作曲家计划”启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和提出了一些重要的问题,其中第一条就是在公立学校的音乐课上要加强创作以及发展创造力的内容。1965年美国西北大学举行综合音乐感教学法专题研讨会,确立了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在美国的实施和推广。也就是说,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学法产生的契机就是教育界已经充分认识到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所以说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有着明确的理论导向和坚实的理论实践基础。

\
 
 
  二、综合音乐感教学法中关于提高学生音乐创造力的探索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的核心理论是指音乐学习的各方面应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的理论包括音乐的共同要素、音乐的功能和音乐教育策略。
 
  音乐的核心理论就是音乐的共同要素,是指从纵向来说,每一个年龄阶段的音乐训练应该连贯起来是一个整体,对音乐教学中的学生来说,是持续连贯学习和发展的;而横向来说,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色、力度、曲式等各个要素,在每一个阶段的教学层面,又是一个整体。教师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从音乐的整体感知出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对音乐整体的感知和整体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自由探索、自由创作。所以,综合音乐感教学法非常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强调对音乐的探索学习,并且要求教师将学生的即兴创作引领至有计划的即兴创作,曼哈顿维尔音乐教学大纲所制定的螺旋形音乐元素的教学大纲就明确地体现了这一点。
 
  目前,我国的中学教材也体现了整体性的特点,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理解和开发教材,整体把握教材,借鉴使用综合音乐感教学法中自由探索、引导探索、即兴创作、有计划的即兴创作、巩固概念的教学五步骤。
 
  综合音乐感的音乐功能,是指要提倡学生从学习音乐之初就一直发展个人能力,可以通过表演(二度创作)、分析(三度创作)和作曲(一度创作)充分感受和表现音乐的美。也就是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再强调让学生不断进行各种创作,而不是简单地学会教师提供的内容。相对于传统教育,综合音乐感教学法更加重视实践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课堂学习的某个结果。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的教育策略,是建立在自身的理论基础上的,主要区别于当时还在使用的“基础教学法”。我国目前的教学改革也追求这样的目的,即不能再一味地追求“学生学会就好了”。当前的教育中,我们都在强调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但是具体的方法很多,怎样才能灵活而恰当地运用到教学中来,并且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是音乐教育者需要思考和实践的。
 
  例如:学习国家民族调式音乐的时候,以《茉莉花》为例,首先,不能孤立地去教学这首歌,而是要看到在整个中学教学中,这首歌曲与其他的民族音乐之间的联系,以及这首歌曲在整个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地位与要求,结合整个中学音乐教学中学生的知识技能的结构,提出本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中应该达到的水平,并在备课中体现出来。其次,在实际操作的时候,结合综合音乐感的五个步骤,充分重视音乐实践活动,重视探索教学。学生在自由探索多种风格民族音乐的基础上,通过整体的感知,对民族调式的风格特点就有了深刻的印象,甚至已经可以甄别出民族调式的一些特点了,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就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调式。根据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知,学生就会自发地进行二度创作,也就是演唱,而经过学习后,学生不但可以进行有计划的二度创作,甚至可以进行简单的作曲,也就是一度创作。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能力水平,能够尝试将学生的即兴创作进化为有计划的即兴创作,并做出恰当的评价。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有三个原则:共同因素原则、实践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在教学中,可以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同时运用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的三个原则,整体把握教材,以实践为基础,将音乐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自由探索,自由创作,时刻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其综合能力。也就是说,贯穿整个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的是学生的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灵活而恰当地运用综合音乐感教学法,一定能够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创造力。
 
  三、结合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灵活运用综合音乐感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一)当代中学生音乐创造力的发展现状
 
  1.想象力丰富,有着珍贵而纯真的生活体验
 
  中学生有着成年人很难拥有的童真,他们会用自己独特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音乐,即使从来没有学习过任何音乐知识的孩子,也会对音乐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
 
  我曾经在教学《洋娃娃之梦》时,做过这样的尝试: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完整地欣赏音乐,引导他们说出任何自己想到的东西。第一个孩子给了我一个简单而精彩的答案,他说他听到了“飞翔”,紧接着“草地”“宫殿”“池塘”等各种色彩丰富的词汇就出现在了课堂上,我顿时觉得仿佛带领孩子们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低年级的孩子有着让我惊叹的、丰富的想象力,虽然他们更多只是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描述,却丝毫不影响他们表现出对音乐的理解。
 
  2.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整体创造能力偏弱
 
  就江苏地区来说,我们一边强调要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一边还要抓住成绩和分数,学生真正能够参加各种丰富的实践的机会并不算多。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也会经常发现,许多很美好的设计和想法,到了实际课堂上,往往会因为学生的实际创造能力不够而不得不降低标准,或者还需要教师更多的帮扶才能完成。

\
 
  例如:我曾经让学生根据一些调式写一小段旋律,学生都会完成作业,但是有些学生对自己创作出的音乐真正的旋律是茫然的,这是因为学生对音高、节奏等元素的把握还比较欠缺,很难形成对乐谱中音乐的整体印象。相信随着教育的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会越来越好。
 
  3.接受知识面广,敢于尝试
 
  中学生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对很多事物还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处于网络时代,每天都会接受到很多新鲜的信息,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最新的作品,也可以随时查阅很多经典的作品,这对音乐学习是有一定好处的。教师如果能够利用丰富的资源,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学生是很愿意尝试创作的。当前,使用智能手机可以随时随地创作出一个像模像样的小作品,还可以发表到网络上,甚至我教导的学生中已经有人创作过好几个作品,发布到“半次元”等App上去了,还吸引了一些小“粉丝”。学生很有成就感,也很愿意做这方面的尝试。
 
  4.音乐水平差异很大,创造力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年级越来越高,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越来越大,这几乎是每个学科都存在的问题。就算都是“零”起步的孩子,他们本身的音乐天赋也是千差万别的。音乐教学中还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一些所谓的“音痴”学生,天生对音准把握比较困难,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喜欢音乐,如喜欢大声唱歌,喜欢欣赏很多乐曲,喜欢用肢体语言表现各种音乐。他们的表现并不完美,却值得鼓励。音乐学科作为一门美育学科,最大的任务是通过有效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算唱歌不在调上,找不到节拍,在系统的训练中,也并不妨碍他们的审美能力以及创造力的提升。
 
  (二)音乐课堂上尝试运用综合音乐感教学法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灵活地运用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将这一教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之中,需要教师把握好以下几点,就我在音乐课堂中的实践,总结如下。
 
  1.结合教材
 
  整体把握教材,了解每个年级教材之间的内部联系,从音乐出发,对音乐各个要素进行持续的连贯性训练。教师要充分解读教材在教学大纲中的地位,把握教材背后的知识架构,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探索活动。综合音乐感教学法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教材支撑下完成的,学生可以自由探索,但是教师要明白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在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哪一个阶段。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提倡让每个孩子都可以指挥,不讲究手势的标准,只要能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就可以。当然,不同年级的孩子指挥的效果不一,但不同年龄阶段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也是有内在联系的。低年级的孩子更注重情绪的表达,能表现基本节拍就已经很不错了;高年级的孩子会注意到指挥的手势、音乐的强弱处理、情绪的变化、段落的划分等。在这样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是逐步提升的,教师能够清楚地看到其内在的联系。
 
  2.充分尊重学生实践和创作的欲望,适当给予肯定和鼓励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始终重视创造性思维,即使是最枯燥的听音练习,也不提倡用简单的听音模唱,或者听辨钢琴音高、模唱音阶等完成,而是提倡结合音乐作品理解学习。
 
  以《牧羊姑娘》为例。这是一首很好听的小调歌曲,如果学生对半音没什么概念,可以建议学生多唱乐曲中画线的句子,加入歌词以后的演唱,代入了歌曲的整体情境,学生很容易就会记住这里演唱半音的感觉。通过探索学习,学生不但对半音有了概念,对小调的忧伤情绪也立刻有了感悟,这比单纯唱谱、唱音阶要有意思得多。在类似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会有所提升,创造力也会提高,教师要做的就是时刻注意鼓励学生的创造行为。有了一定的体验和知识的积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会不自觉有所创作,如对小调音阶有了充分感受之后,有的学生会用类似的曲调表达自己的情绪,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并尽可能给学生多做记录,积累他们的小作品,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很可能就会出现令人惊叹的作品。
 
  3.给学生上升的台阶,将即兴创作与有计划的即兴创作结合起来
 
  综合音乐教学法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探索的知识进行创作。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方便快捷的录音录像设备,随时记录学生的作品,从低年级简单的打击乐创作,到高年级完整的作品,都可以记录下来,作为孩子成长的记录,也可以作为课堂分析的案例。经过长期的实践,教师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让学生即兴创作,还要进行有计划的即兴创作,这就将音乐课堂积累的知识有意识地运用起来了。对于从自己身边的实践中得出的结果,学生会更感兴趣,虽然作品不够完善,甚至有些比较零碎,可能需要教师做更多的整理工作,但来自学生实践的第一手资料总是真诚而可贵的。
 
  4.注意接受新讯息
 
  教师要时刻注意接受新的讯息,跟上时代的步伐,尽可能给学生足够的引导,给学生提供自由探索的空间。这个时代几乎每天都有新的音乐作品产生和发布,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还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能做一个“过时”的教师。尤为重要的是,要给学生恰当的引导,而不是什么流行听什么,在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力的同时,要学会寻找和鉴别真正有益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作品,并时刻关注学生的创作,给予学生鼓励,提出中肯的评价和建议。
 
  综上所述,综合音乐感教学法从一开始就是相对于传统音乐教学方法而产生的,是一种致力于开发学生思维力和创造力的教学方法。综合音乐感教学法注重实践,注重过程,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越来越重视学生创造力的今天,完全可以很好地运用到教学工作中,为努力提升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服务。
 
  参考文献:
 
  [1]马淑慧.音乐教育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2]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4]国家核心艺术标准联盟.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S].徐婷,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
 
  [5]雷默.音乐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探秘——雷默文选与反思[M].孟繁佳,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014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