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1-14 12:00:4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工作的推进,教育界越来越重视核心素养这一教学理念,尤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对深化学生的学习成果有巨大帮助。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学中是培养学科素养、锻炼学科技能的重要途径,是对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提出的创新思路,也是解决当下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的重要策略。由此,我将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论述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开展策略。
 
  [关键词]读写结合,核心素养,初中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旨在为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进行综合性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教学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能够丰富学生的学科素养,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对学生的文学积累也能提供较大帮助,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新课改工作的推进,各个学科在教学模式上的改革工作也在不断深化。阅读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文字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而写作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思维。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使读写结合模式的开展能够有效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节奏,对优化语文教学质量能够带来巨大帮助,因此思考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界的重要课题。由此,本文将着重论述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理念在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改革与创新。

\
 
  一、开展读写结合的教学意义
 
  读写结合就是阅读和写作在教学方法上的结合。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培养目标。然而,过去阅读和写作在我国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一直分成两大相互独立的板块开展教学,这种割裂式的教学模式导致阅读和写作在培养流程上出现脱节。
 
  例如:在选材上往往出现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学习的题材并不是写作练习中要求的题材,这导致学生在阅读活动后,需要以全新的视角开展写作练习,不仅会给写作练习带来更多困难,也会影响阅读成果的巩固,使阅读和写作教学在效率和质量上都难以得到飞速提升。
 
  初中阶段面临着中考的巨大压力,各学科的教学任务较重,分配给每一学科的教学时间也较为紧张。对语文教学而言,无论阅读还是写作都需要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阅读和写作之间不能构建良好的协同关系,那么势必会给语文教学带来一定负担,使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迟迟难以提升,因此读写结合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至关重要。
 
  二、当前初中语文阅读写作的教学现状
 
  (一)学生的阅读面较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阅读是借助语言和文字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及提升审美的关键途径,阅读的过程是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阅读活动对学生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阅读是一个持续性的学习过程,需要学生投注以较高的学习热情,才能确保学生始终在阅读过程中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在思维上切实进行了探究。
 
  然而当前,在对我国初中阶段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中却发现,初中阶段的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这一问题主要由两方面的因素造成。
 
  一方面,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导致其在阅读活动中更希望通过阅读放松自己,因此其感兴趣的阅读材料往往是小说类的题材,这导致学生的阅读趋于片面化。
 
  另一方面,家长和教师在应试教育风气的影响下,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过多关注导致他们在阅读时间上给予学生更多管控,并且在阅读种类上也给予较多限制,这些都导致学生的阅读素材难以得到有效积累。
 
  (二)教师缺乏对文章的深入解析
 
  正如前文所述,应试教育风气对初中阶段语文教学所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这种功利化的教育理念下,教师把教学目标更多地放在对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上,这在阅读教学中体现为教师对文章内容的讲解缺乏深入,其教学重点更多地放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更注重分析而轻视了学生主观阅读的过程,在学生将文章阅读一遍后,教师立马抛出一系列的问题,无论学生此时对文章的理解处于何种程度,教师都直接给学生灌输答案。久而久之,使学生感到阅读学习枯燥乏味,最终阅读教学的质量也难以得到提升。
 
  教育心理学指出,初中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在认知能力上还是在理解能力上,都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也已经基本形成了对知识进行理解和内化的能力,这些都为阅读教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然而,在实践教学中却发现,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延伸的必要性,仅仅根据教学大纲所规划的内容对教材进行反复的讲解和练习,学生的视野被局限在有限的教材内容中。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体格局得不到延伸,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深入探索也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限制。
 
  (三)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缺乏主体意识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体现,也是对学生阅读成果的考验。写作是一项主观性较强的活动,学生在主观层面上对写作持有何种态度以及养成了怎样的写作习惯等,对写作质量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
 
  然而,在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写作情况的调查中却发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往往缺乏主体性,其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学生对写作缺乏问题意识。
 
  作为铺展写作思路的重要途径,对问题的探索可以说是整个写作活动的开端。然而,由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他们对教师仍然有较高的依赖性,在写作练习中,往往是教师抛出什么样的问题,学生就往哪方面开展写作,而不是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问题意识较为淡薄,导致其写出的文章缺乏足够的深度。并且独立思考能力的缺乏也导致跟风写作等情况时有发生,学生写作质量的提升也因此受到较大阻碍。
 
  三、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阅读教学渗透写作主题教学
 
  通过前文的问题分析能够发现,在写作练习中学生最为缺乏的是对问题的发现和探索能力,而究其根本,主要是学生对写作存在概念上的误解。很多学生认为,一篇优秀的作文应该在内容上显得“高大上”,应该讨论一些更加宏观的东西。这导致学生在写作主题的选择上往往偏向于写一些较为空洞和宏大的内容,在这种写作理念下完成的作文也常常出现“假大空”等问题。因此,教师要首先纠正学生对写作的错误认识。
 
  这时可以与阅读教学相结合,通过对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赏析让学生明白,文学作品的好坏和主题并无直接的联系,一篇真正为人称赞的文学作品是能在情感上打动人们的作品,而要想在情感上与读者产生共鸣,就必须和生活实际相联合。因此,写作无须刻意追求宏观的东西,而是可以把目光放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挖掘生活中的写作素材,使写作回归生活,将生活中的动人细节展现出来。
 
  例如,在阅读《背影》这篇文章时,该文章的内容总结起来较为简单,无非是父亲在车站送儿子上火车发生的故事,而作者却能够通过描写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表达出父亲那不善言说的爱,这正是生活细节的感人之处。教师可以以此引导学生体会描写真实生活的文章所具有的感染力,继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树立正确的写作观念。
 
  语文教材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具有较强的人文性,但是由于篇幅限制,很多文章只能节选其中一部分录入教材。这种碎片化的阅读虽然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从长远来看,对学生的文学积累和学科素养的提升收效不高。
 
  此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课外阅读环节,这种课外活动的开展能够对这一问题进行补足和完善。通过对一些人文通识类等课外读物进行了解和分析,学生能够积累很多读写经验和情感体验,还能对一些课内写作、表现手法加深认识。如果能看到好的读物,学生还能在阅读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阅读优秀文学作品也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促进他们在阅读和写作两个领域共同进步。
 
  (二)阅读教学渗透文章结构教学
 
  在树立写作观念后,学生需要做出提升的就是写作技巧和写作手法。一篇完整的文章不仅要在情感上表达得有始有终,还要在文章结构上有头有尾,行文流畅的文章需要具有清晰的写作思路以及通俗易懂的语言,因此教师还要着重培养学生对文章结构的认识。
 
  当前很多学生在写作中缺乏系统的写作习惯,对写作顺序缺乏系统的梳理,因此,教师要借助阅读教学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作习惯。在写作之前,要在草稿纸上拟好一个文章提要,在提要中要把文章的主次结构以及表达比例控制得当,段落之间的过渡要自然,首尾之间还要有明确的呼应。
 
  在文章纲要确定后,还要以文章的中心思想为标准对内容进行详略处理。对表达情感的重点段落,要有足够的篇幅展开,而其他的次要内容则可以适当略写,以此构建出一篇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文章。
 
  例如:在阅读《狼》这篇文章时,屠夫和狼之间经历了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这几个过程,而在这几个过程中,屠夫在心态上的变化是逐次递进的,行动上又是有明确的因果关系的,因此文章读起来让人犹如身临其境。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并在写作中对文章结构的拟定进行针对性的练习,以此培养学生科学的写作方法。
 
  (三)阅读教学渗透随笔练习教学任何教学都离不开实践活动巩固
 
  其成果,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尤其如此。通过研读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课文是经典文学作品的节选,因此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续写。
 
  在续写过程中要注重对前文结构的仿照,以及对写作手法的借鉴,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抛开对原文的关注,鼓励学生以创新思维对文章故事的走向进行大胆创新,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对学生续写以及仿写成果的评价上要注重激励性评价的使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心理敏感期,对外界的评价十分敏感,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闪光点,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赞赏,以此为学生的写作练习提供更多动力。
 
  (四)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学能否取得较高的成效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息息相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同样如此。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这时期的学生逐渐拥有对自身的控制欲,更加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并且独立自主的意识也更加强烈。
 
  因此,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居高临下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应该加强对学生实际需求的调研,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教学目标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并讲解如何将学到的知识融入实际写作之中,并据此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也要做好对课堂内容的延伸。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孔乙己》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将课堂内容进行延伸,将《呐喊》中的其他人物和故事情节也进行简短的介绍,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普遍对爱国精神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从爱国视角出发也能激起学生对《呐喊》的阅读兴趣,以此提高阅读环节的阅读效率。
 
  综上所述,阅读和写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前初中语文在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方面的发展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身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认识到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在核心素养的理念下,不断加强对该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在未来的教学中要将两者进行紧密结合,不断探索阅读和写作的结合路径,创新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贡献自己的智慧。
 
  参考文献:
 
  [1]侯红图.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导学,2019(20):32.
 
  [2]付佳.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1(27):24.
 
  [3]张丽洁.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探析[J].语文课内外,2019(02):20.
 
  [4]欧阳彬琴.读写结合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J].语文课内外,2019(32):29.
 
  [5]吴云新.基于读写结合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升教学探究——评《阅读、评点与写作——语文核心素养提升之路》[J].当代教育科学,2021(12):2.
 
  [6]宋晓慧.核心素养概念下的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究[J].语文新读写,2022(02):59-6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001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