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在阐述研究综述的基础上,首先从发挥多主体能动性,协同育人;设立全时段支持体系,互动体验;推进立体化教育模式,拓宽渠道三个方面论述了书院制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共同体的构建,然后阐述了书院制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共同体的运行效果。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共同体;书院制;大学生
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引领意义重大。本文以浙江科技学院安吉校区(以下简称“安吉校区”)为例,基于对书院制模式下就读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不同学期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同感进行了对照研究,以此探索构建书院制下爱国主义教育共同体。
一、研究综述
书院制是在继承中国古代书院“师生共处、学生互助”的传统基础上,借鉴国外住宿学院制度建立的一种对学生实施通识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1],书院是一个文化和教育空间[2]。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等在书院制的内涵拓展上献力颇多。现阶段的文献研究情况具体如下。
第一,书院制模式下思政教育的公寓空间实体研究,如范彦[3]讨论了书院制模式下的大学生公寓思政工作模式构建策略。第二,书院办学中党团品牌活动融合,如朱丽花[4]着力讨论了党建特色工作。第三,书院制模式下思政队伍的建设,如邢文娇[5]把重点放在了书院制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交流机制上,并提出入驻的思政辅导员和后勤人员都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对书院制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中,瞿丽闵等[6]在对书院文化下的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的思考中探讨了书院体制下爱国主义活动的开展策略。总体来看,有针对性的文献资料较少。国外研究方面,伊兰·古萨科夫(Eran Gusacov)[7]采用对比方法研究了正式和非正式教育在爱国主义的形成和社会团结中发挥的作用。丽贝卡·弟里兰(Rebecca Vreeland)等[8]讨论了哈佛书院中组织结构对学生的影响。国外对在书院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散见于社会学、管理学领域和书院的介绍中。国内外学者基于各自研究旨趣取得了丰富成果,但仍有薄弱的地方。在研究对象上,书院育人包含公寓空间、学生活动,包括思政导师、书院导师、后勤管理人员的育人队伍,具有系统整体性。但目前,系统性的研究较少。在研究内容上,对书院思想政治教育概括性的叙述较多,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的研究不多。
“共同体”概念应用甚广。马克思指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9]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新疆历史特别是民族发展史,树牢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国心、中华魂,特别是要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10]。张志旻等[11]经过对不同语境中共同体内涵的差异分析,从共性的角度将共同体描述为“一个基于共同目标和自主认同、能够让成员体验到归属感的人的群体”。由此可见,共同体是一个有共同目标、有协同平台、有凝聚力量的集体。李才俊、李渝萱[12]指出,要建立高校“八维一体”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挖掘整合校内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校外社会教育资源,拆除“学校和社会之墙,各学院、各专业、各部门之墙,教学与科研之墙,教与学之墙”。这对爱国主义教育同样适用,书院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爱国主义教育共同体的构建和作用的发挥。
二、书院制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共同体的构建
安吉校区设有新竹、劲竹、雅竹、翠竹、秀竹和怡竹六大书院。各书院统一设院长办公室、导师办公室,以及阅览室、自修室、党团活动室、成长辅导室等办公及活动用房,并搭建自主创新公共空间,为师生在社区学习与交流提供条件保障[13]。书院制模式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的育人平台。
结合教育部党组对加强高校系统爱国主义教育的文件精神,本文将书院制下爱国主义教育共同体的运行与加强爱国主义的八大行动紧密结合,拆除学院和社会、学院与部门、教与学之间的“墙”,协同第一和第二课堂,在把握书院内部资源、社会支持资源后,探索了爱国主义教育共同体机制,包括发挥多主体能动性、设立全时段支持体系和推进立体化教育模式。
(一)发挥多主体能动性,协同育人
在爱国主义教育共同体中,主体是多样性的。有教师主体,如第一课堂的思政课程教师、其他课程教师、第二课堂的书院活动课程教师、学工队伍(书院及学院导师);学校其他管理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如推行“为师生办实事”的校办、后勤服务主体中的亲情管家、劳动实践教师等;学生主体,如学生本人、学生组织、助班等。这些主体具有充分能动性,在各自的角色中承担着教育责任,又能够协同合作,这有利于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对于促进多主体的积极参与,可采取以下措施。
1.践行“立心铸魂”行动,课程教师齐参与。加强爱国主义理论研究阐释。第一课堂教师教授的思政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其要坚定政治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教师主体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程教师的殷切希望,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对爱国主义的相关课题进行研究,产出精品成果。教师要把新形势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当作重要议题,研读党史学习教育书籍,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理论的阐释。
2.强化“笃志润德”行动,书院导师增能力。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书院制下,思政教育队伍应紧密联系,集体备课,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由于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书院导师队伍承担着“形势与政策”等通识课程教学,所以其应该分享教学经验、学习优质课堂教学方法、挖掘学生在课堂上对爱国主义有反馈的教学点,从而建设有温度的思政课堂。此外,要积极征订权威和质量较高的思政教材,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知识体系建设。
3.推动“青春告白”行动,管理部门同支持。全方位、立体式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构建爱国主义教育共同体的过程中,管理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配合给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优质平台。首先,在政策支持上,学校要将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任务放在学生住宿的书院,以便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好地考查学生的行为,从而达到培养的目的。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过程中,书院导师、书院思政辅导员要把爱国主义内容融入党支部“三会一课”和党日团日、主题班会及各类教育活动之中。其次,在活动上,各大书院在规范的培养步骤的指导下,应结合自己书院的学生特点和书院特色举办相应的培养活动。针对书院中设置的活动课程,教师可以开发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秀竹书院的经典阅读活动、雅竹书院的书法课程和劲竹书院的“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时政知识大赛等。后勤服务管家可以开设诸多劳动课程,如请竹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学校授课,让学生体验竹编制作过程,学习传统文化。
4.践行“激情追梦”“奋斗圆梦”行动,学生主体有担当。在爱国主义教育共同体中,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现在的教育不再提倡“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体验,翻转课堂和项目教学法的广泛应用是很好的例证。书院需要借由思政课堂讲授、活动指导交流等渠道,引导学生认识到践行“激情追梦”“奋斗圆梦”行动的价值和意义,并通过树立榜样、设置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推动学生将所学所得转化为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行动,促进其爱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此同时,书院还应该围绕“激情追梦”“奋斗圆梦”主题组织劳动教育、实习实践,使学生通过切身感受增强主动性,从而坚定报国志向、锻炼本领能力、增强责任担当。
(二)设立全时段支持体系,互动体验
落实“固本培元”行动,挖掘和运用校园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为了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书院制模式在物理场地和活动开展上都提供了从开学到期末整个学年内全时段的支持,并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方式组织和参与,以增强教育体验效果。
首先,在物理空间设计上,书院要支持文化育人,增强学生与空间的场域互动体验。书院的布置等软文化内容的设计能够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六大书院中设置有专门的党团活动室供学生举办思想引领类活动,党员誓词、党旗、书籍等陈设为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合适的场所。走廊中绘制的红色故事、大国重器等中国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事迹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将校训和校歌书写在学生随时能看到的地方,能增强学生爱校荣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在学生活动的开展上,书院要积极落实全时段支持体系。书院的管理模式给予了学生自由的发展空间,对学生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一是审批快捷化。各书院配备个性化活动空间后,对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可实现便捷化申请,自主化高效审批。对于各书院而言,有目的地组织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能够增加公共活动空间的使用率。物理准备是共同体机制的基石。回访中,有94%的毕业生对安吉校区书院制管理工作表示满意,尤其对其管理下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组织相关工作表示认可。二是运营自主化。书院活动场所的使用实行诚信自主运营制度,这种运营制度让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比如,学生可以免费使用新竹书院的咖啡机和咖啡豆,但活动结束后,学生需要将咖啡机、水杯等整理好,做到诚信爱护,即要具备主人翁意识。对安吉校区学生骨干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4.87%的学生认为作为共同体,安吉校区和活动组织之间支持模式完善,能充分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访谈记录的统计中,“提供场地”词频位列第七,可见机制保障对学生自主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有积极的影响。三是活动全校化。在管理上,书院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通过专属APP(掌上书院)进行全校范围内的报名,突破了学院界限。学生可以便捷地知晓APP上的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参加,并进行线上考勤签到,其可作为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证明和综合测评的依据。
(三)推进立体化教育模式,拓宽渠道
1.推动“共情共鸣”行动,校内发力。构筑爱国主义教育文化共同体,多层次、全维度地培育爱国主义情怀。书院深入挖掘和宣传国家功勋模范人物和先进典型的突出事迹,邀请各类先进人物进校园举办讲座,如邀请学生喜欢的军事专家、科学家院士等。同时书院还通过活动深入挖掘模范力量,如“党史人物我宣讲”等,让学生对国家历史和榜样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感产生共鸣。有较高比例的学生对书院举办的思想政治类活动印象深刻,如与属地派出所联合举办的国家安全主题活动。
2.强化“同频共振”行动,校外拓展。构建爱国主义文化育人共同体,带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研学等活动。书院要善于利用红色资源,制定高校和红色基地联席会议制度、红色资源进课堂制度和红色资源教育实践制度[14]。例如,翠竹书院就是以“实践文化”为品牌,重视社会实践教育,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书院通过与属地派出所党支部共建教育基地、联合地方制作“我和我的祖国”快闪作品、设立“千万+”校地协同育人平台等形式拓展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书院带领每一批新推选的入党积极分子到革命烈士陵园祭扫,让其真切感受到共产党员的精神。
概言之,书院制模式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共同体的构建中,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创新。一是创新理念,协同育人。注重基于第一和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的理念,将书院制下的思政活动作为第二课堂中重要的育人载体。二是创新方法,互动体验。书院爱国主义教育采取了更适合’00后的互动式活动方式。书院制下的活动开展有参与人数小班化、活动环境特色化和活动内容多样化的特点。三是创新管理,拓宽渠道。在制度保障方面,书院积极拓宽教育渠道,与属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紧密的合作。
三、书院制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共同体的运行效果
对于爱国主义教育共同体的运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书院举办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较高,有78.6%的学生喜欢书院举办的思政类活动,如爱国歌曲快闪、三行情诗献给祖国等。有72.3%的学生对书院导师的思政教育地位给予了肯定。笔者所在团队横向对比了调查问卷的结果和对部分学生骨干的访谈结果发现,在一个学期的观察期内,通过积极发挥共同体的协同作用、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政活动进行优化,学生对爱国的认识有所深化,印象深刻的思政活动名称平均增加了2个。对书院制教育下培养的学生进行的访谈显示,他们认为书院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和导师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素质对自己有积极影响。从人才培养角度来说,爱国主义教育共同体的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四、结语
书院制是一种新兴办学模式,结合这种模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构建共同体机制,能够更好地发挥制度、人员、场地等的积极作用,育人效果良好。本课题提出了书院制下爱国主义教育共同体的构建路径,并对其运行后的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后续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常态化合作等。
参考文献:
[1]郭俊.书院制教育模式的兴起及其发展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3(8):76-83.
[2]张应强,方华梁.从生活空间到文化空间:现代大学书院制如何可能[J].高等教学研究,2016(3):56-61.
[3]范彦.书院制模式下的大学生公寓思政工作模式构建探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9):54-55.
[4]朱丽花.书院制下大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融合路径思考[J].智库时代,2020(2):27-28.
[5]邢文娇.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交流机制探索:以书院制为视角[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9(6):117-120.
[6]瞿丽闵,杨家磊.对书院文化下的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的思考:以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为例[J].文教资料,2014(22):47-49.
[7]ERAN G.Education for patriotism and the Arab-Israeli secto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2018(60):138-148.
[8]REBECCA V,CHARLES B.Organizational effects on student atti-tudes:a study of the harvard houses[J].Pergamon Press Inc,1972(28):301-307.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9.
[10]习近平在新疆考察时强调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好新疆[N].人民日报,2022-07-16(1).
[11]张志旻,赵世奎,任之光,等.共同体的界定、内涵及其生成:共同体研究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10):14-20.
[12]李才俊,李渝萱.建立高校“八维一体”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10):125-128.
[13]蒋邢飞,俞建平,宋水均,等.书院制学生管理与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浙江科技学院安吉校区为例[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6,28(2):153-157,171.
[14]刘经纬,高博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红色资源利用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5):103-10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9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