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促进育人合力形成,使资助育人工作的整体实效得以增强,文章首先阐述了“三全育人”理念的基本内涵,然后对“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资助育人模式的逻辑进行了解读,接着分析了“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资助育人模式构建的意义,最后提出了“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资助育人模式构建路径,包括构建资助育人整体,形成育人合力;把握育人规律,跟进全程育人;拓展育人载体,提升社会竞争力;发掘育人功能,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资助育人模式;“三全育人”理念;高校
在我国进入新时代和新征程的背景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资助育人工作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实践创新。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各高校在实践中应积极构建“三全育人”机制,探索育人格局,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而高校资助工作也要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资助育人工作格局,着力培养被资助学生的优秀品质,强化被资助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一、“三全育人”理念的基本内涵
“三全育人”理念作为一种育人理念,是系统化、整体化和全面化的统一,包括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三全育人”是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提出的要求,是高校育人工作必须坚持的德育理念。
“三全育人”理念中的全员育人,要求高校育人工作主体应形成全体教职工人人育人、人人都是育人者的统一体新常态,且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3]。全程育人则要求育人工作贯穿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每个阶段。大学生在校的学习重点、成长需要和心理发展都是变化的,因此高校育人工作应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把握处于大学时期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规律,确保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方位育人主要围绕实现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而实施育人工作,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既要求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过硬的专业本领和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又要求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政治素质和其他优秀品质,促使大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资助育人模式的逻辑解读
在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4]。结合高校资助工作的推进和发展,“三全育人”工作范围不只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应是涉及高校各要素的教育活动的有机结合,实现教育中各类资源的融合,促使高校资助育人实效得以提高[5]。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构建“十大”育人体系[6]。其中,资助育人是这一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三全育人”理念指导高校资助育人模式的构建不仅是一项系统化工程,还是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落实落地的具体举措。其中,全员育人作为“三全育人”资助育人模式的主体要素,是育人主体;全程育人则是纵向要素,强调的是高校资助工作的运行过程和被资助学生的发展过程;全方位育人主要是横向要素,要求充分挖掘资助工作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着力提升被资助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重点强化被资助学生对党、国家和人民的情感链接,培育学生自立自强、自尊自信、团结友爱的正确价值观,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促使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这三个要素既相互联系组成了一个整体,又各有侧重,鉴于此,下文将对这三个要素进行详细分析,以明确三者的联系和区别。
(一)育人主体要素全员化
高校资助工作融入全员育人理念,是我国对资助育人工作主体提出的新要求。资助工作不只是专职资助工作人员的职责,还是全体教职工应该完成的任务,因此,要打破资助育人主体就是高校资助工作者的思维,使“资助工作,全员参与”的工作理念深入人心,自觉树立人人都是育人主体的责任感,肩负育人使命。资助育人主体应结合各自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经验,发掘各自的育人资源,积极参与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形成“学校—院系—辅导员—教师”四级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提高资助育人成效。
(二)育人纵向要素全过程
全程育人规定了“三全育人”资助育人模式中工作的推进过程,该过程需包含资助工作开展和学生成长发展两部分。高校资助工作开展过程是将资助育人工作贯穿于学生“大学入学前—入学时的‘绿色通道’—大学时—毕业时和毕业后”的全过程,不只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被资助的这个特定时期。学生成长发展过程指针对大学生在校的各个阶段,考虑大学生不同的学习目标、突发状况、发展需要和心理发展特点,实施有侧重的资助措施,做到“因时制宜、因事制宜”。
(三)育人横向要素全方位
高校资助工作不仅是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济帮助,它还蕴藏着全面的育人资源,要坚持育人导向,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和高校所属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文件精神。因此,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要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形成的新理念、新思想为指引,发掘资助育人功能,以资助育人为导向,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培养、心理健康、品格塑造和精神培育,全面掌握被资助学生的思维情况和成长需求,促进资助工作的“造血”功能发挥,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提高育人成效。
三、“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资助育人模式构建的意义
(一)推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发展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三全育人”,是对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7],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仅为资助工作提供了新的育人理念和工作思路,也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高校资助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育人”,因此,首先得弄清“谁来育人”的问题,接着要厘清“如何育人”的问题,最后分析“育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以“三全育人”理念指导高校资助育人模式构建和资助育人工作开展,可有效解决“育人主体—谁来育人、如何育人—资助工作开展和学生发展全过程、育什么样的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的问题,推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有效开展。
(二)促进高校资助工作有效开展
党和国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求学提供了政策保障,学生资助工作融入“三全育人”理念是高校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的具体举措,注重突出育人效果。这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和完善机制,将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资助工作体系充分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资助育人实效。比如,笔者所在学校制定并发布了《湖南工学院资助育人质量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实施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学业发展计划、文化素养提升计划、创新创业提升计划和求职能力提升计划等发展型资助项目。深入挖掘高校所在地的红色历史资源,将家国情怀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学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既能帮助学生缓解经济困难问题,也能激发学生勤于进取的决心,促使被资助学生由“受助”到“自助”再到“助人”转变,提升综合素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促进高校资助工作良性发展。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实效性
《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和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及力量,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教育的有机结合。高校资助育人作为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作,是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不可缺失的部分。以“三全育人”理念指导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实操途径的体现。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构建高校资助育人模式,于资助工作中极力挖掘育人功能,促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高校资助工作中有效使用,势必能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得以提高。
(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助力乡村振兴
虽然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已经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也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期,朝着共同富裕稳步前进的任务更艰巨,这要求人们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以饱满的斗志昂扬前进。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和人才输送的育人主体,应该为进一步落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链接精神提供人才保障。高校应将“三全育人”理念贯穿资助育人工作,全员、全程、全方位深化资助育人功能,打通“家、校、社”共同育人的渠道,贯通资助与育人的联动机制,提高资助育人实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获得国家资助政策帮扶和学校“奖、勤、减、补、免、育”的教育帮扶后,应安心在校学习,自觉将爱国志、报国行融入个人发展,在校期间通过夯实专业知识、练就专业本领、培养文化素养,以提升个人发展能力。学有所成后,其更应主动返回家乡、建设家乡,以实际行动反哺社会,报效祖国,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四、“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资助育人模式构建路径
(一)构建资助育人整体,形成育人合力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广大教职工都应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其中,教师要提高师德和业务水平,用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学校管理工作要体现育人导向。后勤服务人员要努力搞好后勤保障,为大学生办实事、办好事,使大学生在优质服务中受到感染和教育[8]。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高校从上至下全员参与,形成育人合力,提高资助育人成效。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领导机构和领导进行顶层设计和宏观把控,以国家的方针和政策为依据,确保学校资助工作方针和决策得以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专职资助工作人员主要做好资助政策和方针的宣传、解读,以及指导资助工作开展,保障资助政策和方针得以贯彻落实;二级学院辅导员则主要组织开展具体的资助工作。由此,构建从领导层到专职资助工作人员再到全校全员参与的高校资助管理工作模式,以实现资助育人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资助工作中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专业教师加强课程思政,管理工作人员强化依法治校和依规履职,促进道德浸润的管理育人氛围形成,后勤服务人员则把解决实际问题的后勤服务与“育人”理念相结合,实现服务育人。同时,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要以增强实效为目标,加强全校各部门、各单位的协调联动,形成资助育人整体,发挥合力,确保资助育人工作顺利开展,从而形成多维责任的资助育人体系。
(二)把握育人规律,跟进全程育人
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不同成长阶段,会遇到各种问题和产生不同的心理困惑,对此,高校必须以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和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为前提,充分认识大学生的思想、学习、行为和生活特点,把握他们不同阶段的成长需要和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资助育人工作。高校应针对不同的被资助群体开展育人工作,结合学生发展需要以解决学生实际困难,提升精准资助和精准育人效果。全程育人主要从高校资助工作开展的过程和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进行分析。一是高校资助工作开展的过程,将资助育人工作贯穿于学生“入学前—入学时—在校期—毕业时—毕业后”全过程,把握资助工作的关键环节,充分发掘育人资源;二是被资助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围绕学生从高考后到大学期间这一必经发展阶段,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经济帮扶和精神扶志,育人效果将事半功倍[9]。比如,高校可在学生高考后入学前,取得当地民政部门的支持,了解当地经济困难家庭情况,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及详细讲解申请流程,解决他们求学过程中在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入学适应教育时,专设绿色通道,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适应帮扶,引导学生树立规划意识,专习投入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在校学习生活期间,通过科学认定进行精准资助,即随着课程的变化、学习任务的增加和实践活动的丰富,跟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动态,帮助他们适时调整目标,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坚定理想信念,端正人生目标;毕业时,通过掌握学生的就业倾向和他们的求职能力,进行就业精准帮扶;毕业后,跟踪回访,与工作单位保持联系,了解学生工作情况和感恩表现。概言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应以全程育人为基础,以学生成长发展为关键,开展有针对性和有规律性的帮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成长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生活、思想、心理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三)拓展育人载体,提升社会竞争力
就业作为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是我国最大的民生工程,关系到家庭幸福、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高校资助育人成效应通过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得以体现。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质量就业,必须于资助工作推进中不断拓展育人载体,创新工作方式,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学业压力,毕业时会因为社会资源相对匮乏、社会支持网络较窄等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在求职竞争中必须具备更强的综合实力才能脱颖而出[10]。因此,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必须转变工作理念,以促进学生长远发展为着力点,将“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高校可以结合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尝试探索以国家资助为前提,以社会捐助和学校奖助相结合的奖助学金项目管理化模式,优化勤工助学岗位,构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创新引领和项目驱动的方式,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创新创业实践过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湖南工学院作为一所快速发展中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将“应用为本,服务地方”作为办学方针,把融入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作为使命,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办学之要,把培养“基础实、技术精、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立足衡阳,面向湖南,辐射全国,重点面向工业企业,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特别是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多措并举培养被资助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其社会竞争力,并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现有政策体系下,给予被资助学生创新创业机会、资金政策保障、创新创业指导和平台锻炼等方面的倾斜。针对不同专业的被资助学生,学校整合育人资源,多方位开展资助育人。比如,学校科学谋划,通过招商引资,创建咖啡吧、读书吧,由学生自主经营,提升学生管理、营销能力;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推荐被资助学生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训,积累工作经验;搭建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平台,引领被资助学生发挥志愿服务精神,积极主动投身“三下乡”社会实践,增长社会才干;设立校内勤工助学固定岗,指导被资助学生发挥个人优势,增强综合素质。通过搭建不同的育人平台,实施不同的育人举措,提高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这一系列资助育人举措的实施,既契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又符合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为促进社会发展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
(四)发掘育人功能,实现全面发展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主要是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济帮扶,故应突出育人成效,发掘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让他们在享受资助政策带来的实惠的同时,回答好“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成长成才及如何感恩党和回报社会”等问题,实现自我励志。通过设置国家奖学金和国际励志奖学金,为成绩优异、品质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经济资助,使他们勤奋学习、努力进取;以“绿色通道”政策减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求学路上的经济压力,使他们体会党和国家的深刻关怀,明白求学机会的来之不易,激励他们要励志图强,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热爱感和自豪感,将来报效祖国和回报社会;以社会捐助和设定高校勤工助学岗位的方式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物质支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都是有针对性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成长发展的“精准资助包”[11]。通过国家资助政策的显性功能,高校资助工作应发掘促进学生发展的各项隐性功能,包括精神激励、情感激发、情绪疏导和竞争功能等隐性功能。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融入这些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吃苦耐劳精神,锤炼坚毅品格,练就过硬本领,实现成长成才,从而提升育人成效。
五、结语
高校资助工作是一项系统化工程,资助的目的在于育人,对受助学生要进行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教育,实现资助与育人并举、扶智与扶志并行,帮助被资助学生培养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其自我效能感,使其实现长远发展。以高效的资助育人工作培养学生受助感恩意识、责任担当意识,以及诚信守法、励志图强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可以促使其成为理想信念坚定、道德品质优秀、身心素质健康、综合素质较高的时代新人,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一分力量。高校育人工作应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使命,以高校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度为出发点,不断探索育人模式,创新育人方法,构建多维一体育人机制,以资助育人作为载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工作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得以提高,从而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2018-10-19)[2022-07-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253/201810/t20181026_352850.html.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连洁.建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7(8):19-21.
[4]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的讲话引起热烈反响[EB/OL].(2016-09-10)[2022-07-2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9/10/c_1119542690.htm.
[5]陈思,李本祥.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三全育人”切入路径探析[J].巢湖学院学报,2019,1(21):153-158.
[6]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7-12-04)[2022-07-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7]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27)[2022-07-20].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8]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2004-10-15)[2022-07-20].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tnull_3939.html.
[9]黄楚刁.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三全育人”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7,4(52):140-141.
[10]李义波.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68-70.
[11]杨振斌.做好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8(5):17-2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9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