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俄语专业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论文

发布时间:2023-01-09 14:03:2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在分析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首先阐述了高校俄语专业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然后论述了高校俄语专业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最后对高校俄语专业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的成效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思政元素;俄语专业课程教学;高校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是外语课程思政基本教学策略中的关键一环,应做到从思政视角出发,采用问题导向方法,探究语言传递的价值观,挖掘话语的思政元素[1]。要想统筹好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关键是要在每门课程中充分挖掘与科学融入思政元素[2]。

  课程思政是完善“三全育人”格局的关键载体[3],但它不是强行在课堂中加入与课程无关的育人元素,而是有意识地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进行恰到好处的教学设计,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课程思政的内容供给主要由“外在融入”与“内在挖掘”构成,“外在融入”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外向内地融入各专业课程内容;“内在挖掘”指各专业课程由潜向显地挖掘思政元素[4]。

  一、文献综述

  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高校外语专业肩负着培养具有高超专业水平和过硬政治素质的跨文化交际人才之重任。课程思政与外语专业教学是彼此交融、协同育人的关系[5]。在外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使学生在未来的对外交流活动中坚定政治立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秉持爱国热情,无疑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能否取得预期成效,关键在于从高校管理者到专任教师能否勇于打破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创新性地构建起与马克思主义学科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实践范式[6]。

  通过文献检索与梳理可知,在俄语专业课程思政研究方面,赫潇[7]总结了将思政教育融入俄语阅读课程的必要性。同时,有学者分析了高级俄语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并分析了课程思政在俄语专业高级阶段课程中的实施路径[8];有学者从教师培养、课程思政文化育人元素的挖掘、“媒介融合”机制的发挥及实践课程类型的增加等方面探讨了全方位提升俄语专业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和俄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框架[9-11];有学者立足俄语专业翻译类课程探索了思政改革的实现路径[12-13]。俄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思政改革方面,杨丽新[14]认为高校俄语教师需结合目前使用的教材,并针对课程思政特点编写符合本校学生实际需求的校本教材,这样可以有效提升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效性。高艳荣[15]以基础俄语2课程为例,从课程的德育目标,以及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提出了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思政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

  2017—2021年俄语专业课程思政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俄语专业课程思政相关研究自2019年以来数量有较大程度的增长,说明国内俄语界对课程思政建设十分重视。但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俄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在国内仍处于探索阶段,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俄语专业相关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方面,而对教学材料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与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的教学总体设计方面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从现有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案来看,思政元素的选择较为随意,缺乏深入调查和系统构思,不利于学生良好认知行为的形成。此外,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融入形式单一[16],即课程思政建设中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还未能很好地融合,依旧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在专业建设中深入挖掘符合本学科的思政元素并合理融入教学。

  二、高校俄语专业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俄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指导纲要》强调,要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学科属性来看,俄语专业属于外国语言文学类这一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对于文史哲类学科,《指导纲要》做出了指导:“要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图1 2017—2021年俄语专业课程思政相关研究文献数量(数据生成自中国知网CNKI)

  俄语专业培养总目标与上述《指导纲要》中指出的要求基本吻合。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俄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中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各外语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17]。

  其中,从“素质”“知识”“能力”三个方面提出了如下具体要求。首先,个人素质方面。俄语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其次,文化知识方面。俄语专业学生应掌握外国语言知识、外国文学知识、国别与区域知识,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并体现专业特色。最后,能力培养方面。俄语专业学生应具备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而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因此,挖掘思政元素,必须以坚持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首要前提,将立德树人要充分贯彻在各类课程建设之中。

  俄语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应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个目标为切入点,关注课程本身蕴含的思政内涵,同时挖掘与拓展现有教学素材中的思政元素,紧密联系教学实际,将课程思政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思考、思辨和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和完善健康的人格,并通过思辨能力、审美能力的锻炼坚定文化自信,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准,形成良好的社交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将文化自信内化为爱国精神,这样才能造就出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且敢于担当、善于创新、勇于探索的时代新人,为国家输送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

  结合学科特点和时代要求,俄语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可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进行分类,如图2所示。

  国家层面包括国际理解、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在全球化背景下,增进国家间的相互理解,能有效促进世界和平[18]。而语言便是国与国之间交流最重要的桥梁之一。俄语专业如同其他所有外语专业一样,旨在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因此国际理解这一元素是课程思政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亦是面向未来的世界公民所需的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19],这不仅是一种文化理念,还是一种指导思想。加强国家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20]。通过学习和了解语言对象国的文化,并与中国文化进行对比,学生能对本国文化的深层底蕴有深入理解,以此提高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社会层面包括社会责任、敬畏自然、团队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是其应具备的重要核心素养之一[21]。另外,学生还需要理解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联系,能够敬畏自然、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而仅仅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够,人与人的关系也至关重要。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很多工作任务都需要团队协力才能完成。因此,团队精神也是大学生必备素养之一,是重要的思政元素。

  个人层面包括人格发展、深度学习、实践创新。人格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缓慢、系统的过程,而学校教育是大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社会影响因素[22]。尽管人格发展逐步趋于完善,但大学生即将面临学业、社交、职业选择等一系列人生的重大课题,容易给心理健康带来新的危机[23]。因此,帮助学生建立健康人格是课程思政的重要任务。除此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深入思考、深入学习的习惯,从而使其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上述思政元素共同组成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图2 思政元素分类

  三、高校俄语专业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

  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融入俄语教学全过程时不应忽略它具有的广泛性、分散性、渗透性和全程性等特点。思政元素可以由外向内地融入俄语专业课程内容,同时可以激发俄语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使其由隐向显展现出来。本文尝试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三个层面探析思政元素融入俄语专业课程教学的基本模式。

  俄语专业课程以外语教学功能交际理论为指导,以俄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俄罗斯国情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话题形式展开教学,旨在训练和提高学生俄语口语、笔语的运用能力,并在学习语言知识、训练言语技能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和俄罗斯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言语技能,难点是发展对话与叙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重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俄语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丰富,知识点零碎,因此有时会呈现出杂乱无章的景象,不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和内化。就此问题,建议根据教学内容,组建三个思政模块,即“中俄文化对比”“中俄关系”“俄语讲述中国”。首先,学生可通过中俄两国文化对比,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对世界文化多元性的认识水平,进而开阔国际视野。其次,学生需要用辩证统一的思维理解有关“中俄两国关系”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培养客观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在扎实的俄语语言基础上,增加用俄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语料,培养学生俄语口语、笔语表达能力。例如,笔者所在学校俄语专业课程教学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依托地处石油石化产业基地的地理优势,以校区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将“文化润疆”“石油精神”等思想理念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中,延伸了课程思政的内涵,丰富了思政素材的内容,体现了思政教育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

  (二)渗透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

  思政教育融入俄语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不是增加学时、另起炉灶,而是在现有知识讲授基础之上的画龙点睛和锦上添花”[24]。一般而言,教学过程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基本环节,如表1所示。课前,教师可根据教学主题给学生布置具体的预习任务,且设计预习任务时,要在结合知识点的基础上融入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等思政教育相关内容。预习,任务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如查找某作家的生平简历及作品,学习其优秀的思想品质或观看主题相关视频并回答相应问题。课中,教师讲解具体知识点,可组织学生参与言语实践,亦可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最后展示实践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依托专业知识延伸介绍相关思想理念等。课后,教师布置实践任务,一般要求学生以书面形式完成,并促使学生通过反思深化理解思政内容。课前、课后任务及课上学生的参与度均纳入课程评价体系,成为学生过程性考核成绩的组成部分。
 
表1 课程思政渗透课程教学全过程思路
\

  (三)优化专业课程教学方法

  在整个俄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功能交际法为原则,根据不同阶段的具体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直观法、演示法、听说法、视听法、归纳法、演绎法、任务导向法、产出导向法等。同时,教师还要基于俄语专业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分析探讨价值观、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内容,从而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俄语专业精读课是一门语言综合性课程,这门课囊括了俄语语音、语调、词法、词汇、构词、句法、修辞等各种语言层面的知识。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掌握俄语知识并把学到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自觉而高质量地运用某一种语言,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足以支撑完成这一任务,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法,方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俄语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用跨文化比较(写作、口头报告)、价值思辨(演讲、辩论)、用俄语讲中国(外语表达)、体验式语言学习(短剧表演、配音)等活动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进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四、高校俄语专业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的成效

  通过初步的课程思政建设,潜移默化下俄语专业学生的精神面貌明显有所改善,学生学习俄语的积极性提高,且提升了专业自信。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生成绩方面,2021年时,相较2017级,2018级和2019级学生专业四级成绩整体明显提高,通过率提高23%,达到了83%,其中优秀率提高了15%,达到了17%,如图3所示。
 
\
图3 2021年专业四级成绩情况

  五、结语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课堂涉及思政教育,能增强该课程的亲和力与针对性,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接受程度,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25]。俄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围绕本学科人文特点,由外向内融入符合本学科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的思政元素,同时挖掘与拓展学科本身具备的课程思政内涵,进而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个目标为切入点,紧密联系教学实际,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三个层面探析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基本模式:重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建立三个思政模块;渗透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且课前、课后的学习任务完成度及课上学生的参与度均纳入课程评价体系,成为学生过程性考核成绩的组成部分;优化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法,并通过各类实践活动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进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2-01-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李东坡.“课程思政”建设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运用研究[J].高校辅导员,2020(4):19-23.

  [3]张驰,宋来.“课程思政”升级与深化的三维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2020(2):93-98.

  [4]娄淑华,马超.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焦点目标、难点问题及着力方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5):96-104.

  [5]崔妙时.将思政元素更好融入外语教学[N].吉林日报,2021-11-15(7).

  [6]傅琪,付天海.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11):77-80.

  [7]赫潇.思政教学视阈下的俄语阅读教学探索:基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俄汉双语材料[J].高教学刊,2018(24):99-101.

  [8]李锦霞,刘红侠.高级俄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J].中国俄语教学,2020,39(2):87-92.

  [9]郭春晓.俄语课程思政元素下提升学生文化自信路径研究[J].侨园,2020(12):123-124.

  [10]李艳.在俄语专业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J].德州学院学报,2020,36(5):101-103.

  [11]宋晓婧.高校俄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思考[J].林区教学,2021(7):27-30.

  [12]程海东.服务于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翻译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研究[J].国际公关,2021(1):135-137.

  [13]李磊荣.以服务外宣工作为导向的俄语专业翻译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俄语教学,2021,40(2):89-95.
 
  [14]杨丽新.中级俄语课程思政改革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1(6):62-64.

  [15]高艳荣.疫情防控期间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基础俄语2》课程思政的应用与探索[J].高教学刊,2021(3):39-42.

  [16]王倩倩.播音与主持艺术课程思政的全场景模式探索:以新闻播音为例[J].今古文创,2021(46):103-104.

  [17]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0-95.

  [18]张怡,闫旭.以家国情怀为底蕴的史家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J].中国教育学刊,2018(S2):52-55.

  [19]何生海.习近平关于国家认同重要论述初探[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0(1):5-13.

  [20]王维伟,薛锦.文化自信视域下青年时代使命的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6):67-69.

  [21]林钧昌,张宏溧,赵民.学习心理视域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1(6):11-17.

  [22]赵辉,晏宁.地方本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格发展状况调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81-83.

  [23]俞国良,张亚利.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人格的视角[J].教育研究,2020,41(6):125-133.

  [24]杨国斌,龙明忠.课程思政的价值与建设方向[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17.

  [25]白柳杨,赵严峰,张陆.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物理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62):224-22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974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