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促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文章从教学字词层面、指导朗读层面、发现规律层面、迁移运用层面四个方面论述了小学语文阅读课中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高阶思维;语文阅读课;小学
常听到一些小学语文教师谈论:“明明阅读课上讲过的知识,学生怎么老是出错呢?”于是为了让学生听懂,有相当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课上耐心地讲解,从上课开始讲到结束还意犹未尽,然而学生并没有因此掌握语文阅读知识。语文阅读知识的获取需要学生亲自经历学习的过程,且贴近学生的思维,引起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思考,并要有高阶思维的参与,才能转化成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需要在语文阅读课中加以培养。
语文核心素养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创造[1]。小学语文阅读课上,教师应该如何引领学生的思维进行分析、评价、创造活动,在较高的认知水平层次上发生心智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笔者认为,可用辩证的、联系的眼光,从教学字词、指导朗读、发现规律、迁移运用四个层面出发,尝试借助语言建构与运用把这些学习活动整合在一起,从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一、教学字词层面
(一)理解内容,生成高阶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理解和熟记结合得越好,知识获得就会越自觉。”[2]理解是顺着条理进行详细分析,从一定的认知上了解的。学生通过一个个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所含的实质或意义,从而建构语言、培养高阶思维。例如,教学《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3]一课的“纳”字时,教师可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找出课文中“纳”字相关的词语,再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纳米技术,摘抄出来交流。之后教师可将这些词语分类呈现,如纳米、纳米技术;纳米涂层、碳纳米管天梯、纳米明波材料、纳米机器人;纳米检测技术、纳米缓释技术;纳米衣服、纳米轮胎、纳米牙刷、纳米绿色印刷。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出这些科技术语,再让学生说说不懂的问题,然后提出来与同学交流。在交流学习中,学生不仅学习了“纳”字的音、形及组词,积累了词语,而且理解了“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这两个课文主题内容,同时这一字词教学也为课后选做题“如果让你利用纳米技术,你会把它运用到生活中哪些地方?”搭建了桥梁。学生看着这一类的纳米词语,很容易举一反三联想到“纳米雨伞、纳米餐具、纳米书包”等词汇,从而完成了题目。
(二)呈现场景,建构高阶思维
教学时,教师把本课词语的意思用具体的场景描述出来,如“什么时候什么事物发生了什么情况”,或者是“事情发生时,人物的神态、动作、心情是什么样的”。学生边听场景,边写词语,最后就可以将这些词语串起来呈现课文场景。例如,在王红梅老师执教的《四季之美》一课中[4],她先指名学生在黑板上听写。第一行写“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叫什么?(黎明)中间很红,四周渐渐变淡的一团红色叫什么?(红晕)绚丽的云彩叫什么?(彩云)”。第二行写“很黑很黑,很暗很暗,叫什么黑?(漆黑)夏天的夜晚草丛里挂着小灯笼飞来飞去的昆虫是什么?(萤火虫)”。同样的方法,第三行写上“鸦雁、夜幕”,第四行听写“雪霜、闲逸”。然后教师在这些词的前边引导学生补上表示时间的“春黎、夏夜、秋昏、冬晨”,这样就构成了一首小诗:春黎红晕彩云,夏夜漆黑萤火,秋昏鸦雁夜幕,冬晨雪霜闲逸。小诗再现了课文的场景,为学生体会四季之美做了铺垫。最后品味课文,教师引领学生品读课文的意境之美。
(三)复述故事,探究高阶思维
复述指学生把课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复述故事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概括能力,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还要讲得吸引人,让听的人有兴趣,这就要求利用生动的词语进行讲述,因此复述故事能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例如,《西门豹》[5]一课要求复述课文,那么怎么复述课文呢?一是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要按照故事发展顺序复述;三是要复述出西门豹言行的句子;四是说说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办法好在哪里。对此,彭才华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组词语,让其借助语言建构来完成以上任务:西门豹、巫婆、徒弟、官绅;娶媳妇、眼睁睁、直淌血;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骗钱害人;提心吊胆、面如土色、磕头求饶;开凿渠道、灌溉庄稼、年年丰收。学生看着以上词语,通过分析创造就能依照这些词语框架构建自己的言语,从而培养高阶思维。
二、指导朗读层面
(一)朗读中想象画面,强化高阶思维
朗读可以培养语感、深化理解,有利于学生形成形象思维。在朗读中想象画面,可以把文字转化为鲜活的画面,从而建构语言,培养高阶思维。例如,《乡下人家》[6]这篇课文中的每一个自然段都描绘了一幅乡村生活图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给这些乡村图景分别取上名字。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学生:“瓜藤。”教师接着引导:“是的,瓜藤在干什么呢?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通过描述瓜藤爬上了屋檐、爬上了棚架、爬满了篱笆、爬满了棚架、爬满了屋檐,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这是什么图景,从而帮助学生建构语言,培养高阶思维。
(二)朗读中感悟变化,整合高阶思维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7]学生通过朗读可以深入理解课文,形成思考力,进而整合高阶思维。例如,教学《盘古开天地》一课,初读课文时,教师可点名学生站起来朗读课文,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本课共有六个自然段,但只请四个同学站起来读,读到哪里停顿呢?就是你觉得事情发生变化的时候,你就坐下,然后由下一个同学接着读。”学生站起来读的时候就不仅仅是读课文,还要思考事情到底有没有发生变化,边读边思考判断,而听课文的学生也要边听边思考朗读的学生停顿的位置到底对不对。即听和读的学生都需要留心课文的内容,判断这篇课文写了什么。最终学生得出盘古“在混沌中沉睡—开天辟地—顶天立地—化身万物”这四个画面,这四个画面与课文的插图是一一对应的。学生在读课文、看图画等活动中分析并划分阶段,可以培养高阶思维。朗读可以想象画面,可以交流感受,也可以品味语言。概言之,在读中学、在读中思,以读代讲、以读促思,有利于学生建构语言。培养高阶思维。
三、发现规律层面
依据样例学习理论[8]可知,从样例中归纳出隐含的抽象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对样例呈现的解决问题步骤进行归纳,总结出其中潜在原理的学习过程。因此,学生需要把所学的表达方式用言语陈述出来,使隐含在文本中的策略性知识清晰化。
(一)品读情感,锻炼高阶思维
“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课文中所有场景都寄托着作者的情思,品读情感,就是仔细地阅读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品味作者表达的情感。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以“舔犊情深”为主题,安排了三篇课文,展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深沉情感。在教学该单元《慈母情深》[9]一课“母亲工作的场景”时,教师首先可指名学生读一读相关语段,读出“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场景的那种震撼,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声音的高低快慢和停顿,朗读出厂房的狭小、闷热、阴暗、嘈杂,并让学生仔细思考这段文字最特别的词是哪个。最终学生发现“七八十”一共出现了五次,于是教师让学生齐读这个场景:“在不到二百平方米的空间内有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七八十个不算年轻的女人,七八十只灯泡,就是这样的工作环境。”接着教师出示去掉后面三个“七八十”的句子,让学生进行对比读。这样学生就能发现作者为什么要一直强调“七八十”:不足二百平方米,放这么多缝纫机,这么多人,这么多灯泡,显得特别潮湿、特别嘈杂。学生三读“七八十台”场景,就能体会到作者用“七八十”这个数字的不断重复告诉大家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体会到“我”第一次来到这样的工厂,心情是怎样的呢?那就是“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重复两声“妈——”及反复出现“我的母亲”这些关键词句让学生看到了作者心情的变化,且从不敢相信到确认后的震惊、心疼母亲,让学生感受到母亲的艰辛和作者内心的复杂感受。
在品读关键词句情感的过程中,学生高阶思维也跟着作者的场景描写而分析、评价、创造,最终得以升华。
(二)领悟奥秘,训练高阶思维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承载着独特的教学价值。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证明,要把知识升级为能力,一般来说要经过原型定向(认识)、原型操作(理解)、原型内化(运用)三个过程[10]。教师在阅读课中引导学生运用教材,领悟隐含在文本中的原理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进行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可以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例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应该如何让学生领略到作者写了一处让人印象深刻的景物的奥秘呢?答案当然就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本课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孔隙的描写,教学时,教师首先可引导学生通读文本,找出孔隙的特点——用文本的一个词来说就是“狭小”。作者是怎么写出孔隙的狭小的呢?教师可引导学生慢慢寻找,一是引导学生给这一描写划分为四个阶段;二是引导学生逐句读文本,寻找描写孔隙狭小的关键词,从中发现作者不仅用眼睛观察,还用心感受,观察和感受相结合才写出了孔隙这一处让人印象深刻的景物。
(三)利用策略,助力高阶思维
阅读策略是读者用以提高阅读效果的方法或技巧,对其进行掌握并熟练运用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针对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的课外阅读实践中,从而使学生养成较好的阅读习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要求学生“借助关键词句”把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速度。教学这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每一个自然段的关键词句,快速了解各个自然段的意思,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本课配有三幅插图,分别提示了不同事物的速度快慢。第一幅图画的是一望无际的原野上,一个人、一只鸵鸟、一头猎豹奔跑的景象;第二幅图画的是天空中游隼、飞机、火箭在飞行的景象;第三幅图画的是太空中的流星体及星星发出闪烁的光。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的位置,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看出它们速度的快慢,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
如何通过文本,让学生学会“借助关键词句”提高阅读速度呢?教师可先让学生通过读课前提示,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然后设计“四读课文”环节完成相关目标任务。一读课文时,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课文中写了哪几种事物的速度”,边读边在书上用笔圈起来。通过一读,可让学生迅速了解课文写了人、鸵鸟、猎豹、游隼、声音、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九种事物。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二读课文,并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根据课文内容,按运动速度的快慢给下面的事物排序。”学生读后集体交流这九种事物从快到慢的排序是什么,以及从慢到快排序是怎样的排序。三读课文时,让学生找找这九种事物的速度分别是多少,并在课文中画上波浪线。四读课文时,让学生思考“在两条腿的动物里面,鸵鸟应该算是奔跑的世界冠军,那么课文中还有哪些世界冠军呢?”学生带着问题四读课文,抓住前面环节中圈画的关键词快速阅读。学生四读课文的时间教师都要帮忙记录下来,这样让学生看着时间,会激起他们的阅读热情。当然不是读得快就好,还要思考设定的问题,即学生要根据圈画的关键词句分析、回答问题,这一过程既能达成教学目标,又能助力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
四、迁移运用层面
教师可以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迁移的问题,同时运用文本语言使学生练习写话。首先是带领学生辨析语言材料,让学生对文本表达的特点进行细致的了解。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发现和体悟,从而建构思维模式,然后请学生运用语言规律进行修改,接下来让学生集体交流点评。这三步教学环节层层深入,能让学生的思维逐渐生成,形成高阶思维。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学习介绍一种事物,那么怎样把一种事物介绍清楚呢?以《鲸》一课为例,本文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将事物分段介绍它的不同方面,二是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习作例文这两个问题以图表的形式进行呈现。之后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完成图表,发现语言的规律,然后迁移完成自己要介绍的事物的分解图表,最后依托这份外显语言规律的图表将自己要介绍的这种事物分段介绍,并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进行表达。学生完成自己的习作后,在班上交流展示自己的分解图表和习作,并进行集体评价。概括来说,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迁移的问题,运用文本语言练习写话,高阶思维培养才能在习作中落地。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课是学生实践语言的阵地,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沃土。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是教师润物无声的设计引导,是学生思维火花的激情碰撞。课堂上教师、学生和文本间不断对话、反思、深化,可以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最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2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温儒敏.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4]温儒敏.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5]温儒敏.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6]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四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7]陆智强.中国孩子的朗读手册[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9.[8]李斌.深耕语文为思维而教[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9.
[9]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五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10]冯忠良,姚梅林,武新春,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9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