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小学数学作业优化的意义,然后分析了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现状,最后提出了“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优化策略,包括设计分层化作业,因材施教;设计生活化作业,体现趣味;设计协作性作业,促进交流;设计实践性作业,学以致用。
关键词:数学作业;小学;“双减”
就小学数学这一学科来说,课后作业的关键作用在于扎实小学生数学基础、强化小学生应用能力、提高小学生解题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有所长。多年以来,笔者深耕教学一线,发现许多教师布置作业时不考虑学生的基础情况,且难以把控作业量和作业难度,常常导致一个班级中有近五成的学生作业情况完成较差,同时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极易受到影响,数学课堂教学进度缓慢、教学节奏容易被打乱,最终体现在教学评价中的结果也不尽如人意。值此“双减”政策实施之际,一线教育者当自我反省、自我教育,思索过去布置作业时不够完善的方面,并在全新的教育发展观引领下创新管理办法,以增强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为最终目的,大胆地拓展实践,创新数学作业设计,探索数学课后作业的优化方案,并探讨作业评价方法。
一、小学数学作业优化的意义
“双减”政策引领下,全国各中小学以实现教学改革重要目标为根本,积极优化教学结构、优化作业设计,以期从根本上达到减负提质的教学效果。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小学数学教师容易布置过量、过难的作业,但这些作业内容的布置真的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吗?实际上,很多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缺乏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仅将作业当作任务完成,很可能熟悉了解题套路却不知道解决数学问题的内在逻辑。因此,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十分必要,巧妙的作业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完整的作业思路为学生提供参考、难度递增的作业内容可强化训练效果,以真正达到减负提质的教学效果。概言之,优化数学作业设计与评价,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学习效率、解题能力,让小学生从焦虑、厌学的数学作业情绪中走出来。
此外,新课改引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升级,多样化、多样态的教学模式已初见雏形。但课后作业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部分,其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却存在一定程度不匹配的问题。因此,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迫在眉睫,只有课后作业这一部分同步升级,才能够达到预想中的教学效果,最终构建出高效、高质量的数学教学模式。对此,学校应当关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应用动态,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言行和表现,二者形成合力共同优化数学作业设计,创新作业管理办法,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灵活调整。概言之,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是为了促进小学生进步,更是为了增强教学的统一性、标准化。
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现状
(一)数学题目类型单一且重复
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题目类型单一、重复的问题,例题、仿题占据很大比重,创新题目又缺乏创新点,导致小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烦躁、厌学的情绪,多是简单应付。这样的作业完成情况与课后作业设计目的相背离,也远远达不到巩固知识、开拓思维的教学目的。此外,许多数学教师青睐布置计算题,以为能够强化学生的计算能力,殊不知过量的计算题容易适得其反,使小学生逻辑思维、探究能力受到限制。这与“双减”政策倡导的减负增效相违背,也与新课程理念相悖离。
(二)数学作业整体缺乏趣味性
小学数学作业整体缺乏趣味性,虽达成了阶段性考查的目的,但容易引发学生烦躁情绪。现阶段,仍然有一部分教师会布置大量、过量的计算题,导致数学作业整体缺乏趣味性。甚至还有一部分教师不考虑学生实际情况,会布置过量、过难的应用题,导致数学作业设计的趣味性、丰富性有所欠缺。因此,如何转变僵化的数学作业内容?数学教师应当结合自身经历深入思考,以期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提升小学数学作业的趣味性和丰富性[1]。

(三)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
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能力水平,甚至看待数学问题、数学作业的眼光也不相同,解题习惯、解题方法更是千差万别。而小学数学作业通常是固定题目类型、固定题目配比、固定题目解题方式,这样的作业设计忽略了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导致学生在千篇一律的题目中失去自我意识。因此,应试教育观念下的作业设计原则应当进行调整和改变,明确现阶段作业布置的问题和缺陷。教师只有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并落实到具体作业设计中,才能够提升课后作业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四)忽视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当前,数学作业设计更多围绕“价值”,以发挥教育作用,提升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但是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人类文明、祖先智慧也应当发扬光大,数学知识不应当局限在课堂中、书本上、作业里,更应该在生活中发挥作用、彰显意义。因此,教育者应当正视数学作业设计时忽略知识与生活联系的问题,尽可能调整、优化,为完善课后作业做好准备。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优化策略
(一)设计分层化作业,因材施教
小学数学教师应当设计分层化作业,结合现有的教学资源、教学设备布置作业,以期达到更好的作业反馈效果。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衡量作业难度,并且想要实现作业布置分层化,教师还应该创新设计开放性、实践性题目,让小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题。另外,许多数学题目本身存在一题多解的情况,对此,教师多设置这样类型的题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其在独立解决问题时能够以开放性思维看待问题,进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设计分层作业,能够给予小学生更多的选择,让其在适宜自己的赛道中努力成长、奋发图强[2]。
例如,在教学“平移”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分层化作业,锻炼学生运用平移的相关方法、技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布置作业,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像“现有一幅如图1所示的藏宝图,大家帮忙计算地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学生解决问题时需要厘清思路,明确地图的形状特点,思索如何将不规则图形转变为规则图形。对于数学基础较差、课堂表现不积极的学生,其可以仅详细解析解题思路或解决应用题中的基础部分;而对于数学解题能力更强的学生,则需要罗列过程与结论,详细说明将藏宝图左半圆剪切下来,并向右平移5格,再将藏宝图右边半圆剪切下来,向左平移五格,最终拼接成长方形计算面积的过程,并进行更加详细的总述。这既是作业评价的标准,也是数学教师用以划分层次边界的重要工具。概言之,数学教师应当恰当设计此类型题目,为学生提供分层次、开放性的作业练习。
(二)设计生活化作业,体现趣味
生活化、趣味性的作业设计能够点燃学生热情,故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形式和内容的方式增强作业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自主、自觉地完成数学作业。基于此,生活化的数学作业设计更应注重趣味性,并且是符合学生认知观念、思想观念的趣味,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切实考虑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基础,将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及能力水平的知识点融入作业设计,以便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如此学生就能从已知条件、信息中挖掘解决问题的关键,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调动眼睛、手指、思维,充分利用生活化相关知识完成作业。久而久之,小学生数学兴趣提升了,也能够在知识探究和学习过程中做到专心致志、学有所用。而如何将生活现象融入数学作业设计,还需要教师再研究、再讨论,以期构建多样化的作业内容[3]。

图1 例题图
例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这一部分内容时,数学教师可以准备指南针、木桩等教学用具,并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述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由于小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位置与方向的概念,故教师结合生活实例设置题目,就能体现出作业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因此,数学教师可以布置一项生活化作业,如利用课余时间探究手表中的指南针用法,并用其判断生活中的位置与方向。学生需要判断教学楼、办公楼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对此进行详细的步骤说明,甚至还可以自主探究、自主实践,结合身边的建筑物解析位置与方向的关系,然后进行总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能建立更加系统、全面的位置与方向观念,并利用自己的空间想象力思考和实践,灵活掌握趣味化的数学知识[4]。概言之,数学教师应当设计此类型题目,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多样态的练习题自测,以保证减负不减质,同时借此使每一位学生明确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并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三)设计协作性作业,促进交流
协作性作业设计行之有效,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小学生针对同一数学问题进行思辨,并站在不同的解题角度上给出答案。在设计这类型数学作业时,数学教师当充分考虑其可行性,确定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找到对应小组,并在小组中承担适合的角色,从而和谐、自然的相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提升数学知识应用能力。这种协作性的作业可以是一个问题,也可以是一种现象,学生需要做的是将其转化为一个任务,并明确分工、潜心研究,得出研究结论,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完成作业。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前预习、课后作业,学习小组之间都能够相互讨论和研究,相互协作、密切交流,由数学知识学习向情感联络迁移,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5]。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部分内容时,数学教师可以布置协作性作业。首先,将班级内的学生分成以4~6人为一组的小组,要求其共同完成小组数学作业。其次,每一小组需要归纳总结面积的基本概念、面积的单位运用,并自主设计一个问题,不论难度如何,小组成员之间需相互配合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应对作业情况进行统计和抽查,明确每一位学生对面积运算概念、公式推导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及解题情况,并进行相应的表扬或鼓励。协作性作业加强了学生之间的联系,也使课堂氛围变得更自然,而小学生也将在巧妙的作业设计中更上一层楼。设计协作性作业是为了渗透情感教育、德育,甚至是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创新意识,且基础教育阶段需要适当的“放松”,而这正是“双减”政策强调的重要内容。概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设计此类作业,并结合新的教育理念,更新数学作业形式,以增强小学生的认知,强化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让每一位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勇敢探索与实践[6]。

(四)设计实践性作业,学以致用
实际上,实践性作业与生活化作业有同工异曲之妙,其旨在引导学生在亲身经历过后产生不同的感受、感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体验感、真实感,这样下一次做相同的题目时,学生就能灵活应用知识诠释数学现象,或者解决数学问题。减负增效理念引导下,数学教师可以设计实践性作业,链接生活现象取材,让学生动手操作完成作业,并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意义,同时熟练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数学教师应当明确题目设计创新点,强调题目设计的用意与目的,以及能够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其次,数学教师应当设计驱动性任务,强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自发、自主地完成实践性作业。最后,数学教师应当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建议,或者示范做好解题模板、探究模板,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有所参照,进而动手操作,自主解决问题。实践性作业设计需要完成以上三个步骤,数学教师也可以结合现实情况继续调整,增强实践性作业的丰富性,以期达到良好的作业练习效果[7]。
例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这一部分内容时,数学教师可以设计实践性作业,结合冬季室内温度不达标的问题做进一步探究。小学生以4~6人为一组,每人测量自己家里的冬季室内温度,连续3天进行汇报和整理,并且由专门负责数据统计的学生进行综述,谈谈自己对冬季室内温度不达标问题的看法,或者说说冬季供暖的供需不协调问题如何解决。最终,小组作业完成情况应落实在条形统计图上,并标注每一位学生的贡献和结论。而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实践作业情况给供暖公司写一封改进信,详细说说“人民群众”的心声和意见。实践性作业是围绕小学生基础设计的,学生亲自动手绘画条形统计图,并在搜集明确信息后进行分析与讨论,从而产生最终结果,可为冬季供暖提供诸多建议[8]。概言之,数学教师应当设计实践性作业,明确动手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从而为小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数学知识的思路。
总之,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存在诸多问题,学校、教师都应当积极调整和改变,用现代化教育理念创新作业设计,完善课后作业指导与管理,争取优化数学题目和解题思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9]。“双减”政策背景下,数学作业布置应当响应减负增效的号召,减少数学作业量,创新设计数学问题。此外,数学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想法与意愿布置作业,或者联系生活现象布置作业,从而丰富数学课后作业内容,提升课后作业完成质量。如此优化小学数学作业模式,丰富其内容、拓展其形式,可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新鲜活力,从根本上增强教育成效,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接受系统且标准的训练,这样其知识技能、思想素质在教学改革中也能不断提高[10]。
参考文献:
[1]朱露.趣味性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华东纸业,2021,51(4):144-146.
[2]李明润.农村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问题、原因和对策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4):131-132.
[3]陈瑜,罗云吉.新媒体时代农村小学数学课时作业设计有效性的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1):230.
[4]朱登峰.“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管理有效途径[J].求知导刊,2021(51):35-37.
[5]陈岳婷,陈振华.“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初步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1(34):45-46.
[6]郑璟.“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研究[J].教育界,2021(45):14-16.
[7]孔繁晶.控量减负,创新增效:“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1(8):29-34.
[8]朱丽娟.“互联网+”下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的设计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20(8):93-96.
[9]曹春艳,穆敏娟,李红云.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基于对2017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转载论文的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7):212-213.
[10]陈洪.重视课外作业设计,引导学生个性发展: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7(9):57-5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8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