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更好地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文章首先简述了“三全育人”,然后论述了基于“三全育人”的高职院校校园安全机制建设研究,最后阐述了基于“三全育人”的高职院校校园安全长效机制构建路径。
关键词:校园安全长效机制;“三全育人”;高职院校
“国安才能国治,治国必先治安。保证国家安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就是安全各领域、各要素、各层面统筹治理,创建当代中国国家安全治理系统格局。”[1]教育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基石,是民族振兴的奠基工程。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校园安全事关广大学生健康成长,事关亿万家庭幸福。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发展,给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现阶段,不可预见的安全事件在高职院校校园里比较常见,网贷陷阱防不胜防、心理问题学生呈增多趋势及’00后新生代成为大学主力军、新思想和新观点通过新媒体“无孔不入”地“抢占”学生头脑等都给校园安全管理带来了新挑战、新课题,校园安全工作已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艰巨性、长期性和挑战性的特点,传统的校园安全工作机制已然不适应当前发展。在高职院校校园安全工作方面,“三全育人”给校园安全治理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新思路。高职院校要妥善处理校园安全工作中涉及的各种利益关系,依靠校内校外多方力量全员参与、学校各方面工作全方位结合、从新生进校到毕业生离校全过程贯通,建立起“三全”校园安全治理网络,从而更好地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为立德树人提供良好的培育环境。
一、“三全育人”简述
“三全育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2]。“三全育人”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三全育人”依托人物、时间和空间三个维度,构成了一个点面结合、时空相连、立体完整的德育模式。
(一)“三全育人”的理实意义
1.“三全育人”的理论意义。“三全育人”是在马克思人与环境理论的深入探索中提出的新的思路和做法,是马克思人与环境理论的最新思考[3]。“三全育人”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做出了积极探索,顺应了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丰富和充实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理论。有学者认为,“三全育人”是新形势下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构建起来的新的德育格局和育人模式,深化了人们对立德树人的认识。
2.“三全育人”的现实意义。深深根植于实践沃土的“三全育人”既是党对推进高等教育事业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实践经验总结,也是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着眼未来全局发展,对人才培育做出的重要部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实践遵循。坚持“三全育人”,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凝聚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的实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实践框架。“三全育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廓清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基本脉络,为怎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实践方案。
(二)“三全育人”的教育思路
1.全员育人的教育思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4]全员育人是从育人的参与者角度来讲,是指学校所有人员都要参与育人工作,包括全体教职员工、退休教师、委托服务人员及学生本人,要让教学、管理、服务、社会实践等所有过程中的所有参与者都在工作中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此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体现了系统育人的思想,体现了在时间和形式上的有机统一。
2.全程育人的教育思路。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从人才成长规律出发,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全程育人是从育人的时间性来讲,强调把育人贯穿大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续性和全程性的体现。大学生从入校到毕业,不同时间、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可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3.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思路。提升思政课实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各门课程、各个环节协同发力。全方位育人是指不仅要开展教书育人,而且要开展管理育人,即把这两方面的工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学生教育与学生管理的无缝衔接,形成多种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共同完成全方位育人目标。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将“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教育教学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可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从而有效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基于“三全育人”的高职院校校园安全机制建设研究
(一)校园安全机制建设研究
姜晓丽等[5]在《构建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机制的思考》中提出,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校要在整体防范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化的手段,将完备的预防机制、高效的协调机制和广泛的参与机制进行有效整合,构建校园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陈天全[6]在《加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机制探索》中指出,高校应当以健全机构、完善制度、明确责任、科技创安、积极防控等为基本着力点加强安全稳定工作;何银松[7]在《上海高校安全稳定长效工作机制研究》中阐明,高校应建立以维护高校安全稳定为目的的组织机构和工作系统,并且在此基础上运用规范化、程序化的工作方式;张启鸿[8]在《以“平安校园”创建为抓手健全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机制》中提出,深入推进“平安校园”创建工作,进一步健全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工作机制;吴雅莉[9]在《高职院校安全稳定工作规律及长效机制研究》中提出,应构建高职院校安全稳定预警机制、加强队伍建设专业化与协同化、强化学校内部治安防控体系;代建华[10]在《高职院校校园安全稳定管理创新研究》中指出,应构建以全新的载体和高校的防范机制为两翼的管理模式;等等。
(二)“三全育人”和校园安全机制建设综合研究
徐骏等[11]在《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保卫工作育人职能探析》中强调保卫部门必须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充分认识到自身应承担的育人职能,并通过执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宣传法律法规、指导学生保卫组织、开展危机干预等一系列具体工作践行育人职能;王冬冬等[12]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的学生安全防控体系研究》中提出了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构建高校学生安全防控体系的具体措施;靳家宝等[13]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机制探析》中提出了以“三全育人”不断优化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具体举措;王雷等[14]在《三全育人视域下的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模式建构》中提出了构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模式的具体措施;周熙等[15]在《“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法治教育体系构建研究》中提出应基于“三全育人”思想,构建以高校为主体、以社会和家庭为重要支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校法治教育工作体系;向雪莲[16]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保卫部门开展安全教育的路径探析》中以“三全育人”为视角,以保卫部门开展好安全教育为立足点,以维护学校安全稳定为出发点,提出了有效开展安全教育的路径;等等。
综上,国内学者针对“三全育人”的重大意义、高校校园安全机制建设及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校园安全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上做了大量的探究,思想和观点比较集中,但在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从“协同、结合、贯通、评价”四位一体的角度整体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校园安全长效机制方面,相关研究较少,这为本研究提供了研究空间和创新点。
三、基于“三全育人”的高职院校校园安全长效机制构建路径
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大学生成人成才影响深远。校园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高职院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基于“三全育人”推动高职院校校园安全长效机制构建,从“协同、结合、贯通、评价”四位一体的角度构建内容完善、运行科学、保障有力的校园安全长效制度体系。
(一)画好“安全防线”,实现“多线”协同
高职院校要挖掘各群体、各岗位的安全工作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构建起“学校—地方(当地社区、街道和公安机关、消防、城管、防疫部门等)—家庭协同线,学工处—二级学院、学生管理委员会—班级—宿舍协同线,保卫处—物业保安—校内各部门协同线,后勤处—校内委托服务单位—食堂、医务室协同线”等多条“安全防线”相协同的安全工作体系,做到全校师生人人有安全责任,形成全员履行安全要求,同时又主动抓安全的长效机制。
第一,建立高位推动机制。坚持学校主要领导为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分管院领导为副组长,其他院领导及全体中层正职干部为成员的安全工作领导机制,明确小组定期研究安全工作、部署安全工作职责,做到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特别是在关键时间节点,院领导应带头值班值守,形成领导人人抓安全、时时抓安全、处处抓安全的长效工作机制。
第二,建立全员安全教育机制。充分利用公众号、校园网、家长群、班级群、家访及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安全专题讲座、应急演练、疏散演练、消防演练等形式,加强用电、交通、防溺水、宿舍管理、食堂、饮用水、疫情防控等校园安全知识和自救常识宣传,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及全体家长的安全意识,从而长效全面推进“心防”建设。
第三,建立委托服务人员参与安全管理机制。学校校园面积大、学生人数多,因此有必要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学生管理,如物业保安、学生公寓、食堂后勤等部门人员都会委托第三方机构参与学校管理,此时就要建立机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让其与学生安全保卫部门形成联合体,在履行职责之时要确保食品安全、应用水安全、疫情防控安全等。
第四,建立学生参与安全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学生这个“大群体”“一线群体”的参与作用、“眼线”作用,组成骨干队伍把学生培养成学校分布在各二级学院、各公寓楼栋、各寝室的编外“安全员”“信息员”,让他们参与学校的安全管理,更重要的是第一时间“收集”不利于安全稳定的各种信息,以便学校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构筑起坚固的安全防线。
第五,建立校地联防联控长效机制。学校应与当地社区、街道、城管、内保大队、交通部门、派出所、应急救援站、消防部门等建立校地联防联控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防联控协商会议或组织开展联防联控行动,以确保校园周边环境井然有序及突发事故被及时处置。同时,学校也可以利用这些人员的专业水平,通过应急演练等培养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等。
(二)探寻“安全结合面”,实现“多面”结合
高职院校要将安全工作融入办学治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第一二三课堂等各个环节,构建起与学生成人成才、学生管理服务、第一二三课堂、知识体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多方面”工作相结合的安全工作体系,在空间上实现全覆盖,做到事事有安全,进而形成全方位讲安全、抓安全的长效机制。
第一,建立安全宣传长效机制。特别要结合疫情防控形势需要,在学校组织的主题班会、集会、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劳动教育、学生军训、公寓管理、文体活动等中将安全纳入“必讲内容”,强调“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灌输”“离开安全谈发展一切都是零”的思想。此外,要在重大活动中设置专门的安全工作小组,成立专班专人,明确工作主责,确保每项活动有序进行,一定不出安全事故。
第二,建立“业务+安全”长效机制。坚持“一岗双责”原则,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让“抓业务必须抓安全”的意识深入人心,融入每一项业务活动开展的整个过程。特别是在疫情形势下,在每一次业务活动中,都要设立专门的安全工作小组、拟定专门的安全工作方案,以确保业务活动在安全的环境下开展。
第三,建立“互联网+安全”长效机制。利用“互联网+”,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作用,拓宽抓安全的面,确保校园安全管理和巡查工作无死角。此外,利用网上报修及时处理安全隐患,如校园监控、“一键”报警、应急指挥中心运行及校园监控网络与公安“天网”连线等,构筑起智能化、智慧化的监控体系,让抓安全多个“眼”、多只“手”,防患于未然,让安全隐患“无处可逃”。
(三)打造“安全共同体”,实现“全程”贯通
高职院校要将安全工作贯穿学生成长发展全过程,融入安全管理育人元素,具体涵盖学生从被录取、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构建起从移动迎新、扣好“大学生涯第一粒扣子”到讲好“离校前的一堂课”等连贯的安全工作体系,在时间上实现全连续,做到时时有安全,从而形成全过程讲安全、抓安全的长效机制。
首先,学校要从新生收到录取通知书时就开始讲安全,即针对新生的特点,随录取通知书发放安全提示,提醒学生谨防“电话诈骗”“网贷陷阱”,注意来校交通、财产安全及疫情防控安全,确保高高兴兴来校报到。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学校要把安全教育和消防疏散演练作为主要内容,请专家专人来讲,从入校起就让安全意识入脑入心。
其次,学校应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从学习、生活、活动、心理四个维度和课堂、图书馆、宿舍、网络、校外五个空间抓好安全工作。一是坚持“阵地前移”,即以“阳光服务中心”为平台,开展心理辅导、朋辈互助、小型安全讲座,做到有效沟通,早期化解矛盾和问题;二是坚持“防范前移”,即在新生报到后,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以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关心一级心理危机预警学生去向,完善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三是坚持“排查前移”,即定期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特别是针对“人口密度大”的学生公寓,建议每月开展不少于一次的寝室全覆盖大排查工作,在排查中发现、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强调安全纪律规矩。此外,食堂、实验室等重点场所的安全隐患排查也不容忽视。
最后,学校应在毕业生迈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时进行安全教育。毕业生即将走出学校、融入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开始生活、工作和学习,借此之机,学校可以聘请律师举办主题讲座,讲授就业合同、劳动保护等法律法规相关知识,给学生强调:一是在社会生活中,要用法律武器保护好自己,做一个用合法途径维护自身利益的好公民;二是在工作实践中,不要做违反法律法规的事,做一个正直、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四)建立“多方校验机制”,实现“综合”评价
学校安全工作是全社会安全工作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长,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因此,高职院校要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工作评价和效果评价相结合,研究制定安全工作评价体系,建立家庭、社会、学生参与,政府年终评价的“多方综合评价”,形成安全工作月有简报、学期有通报、年度有绩效评价的多方安全工作长效评价机制,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单位绩效考核和绩效分配体系,同时对于重大较大安全责任事故实行“一票否决”,不能评先评优,从而真正发挥机制的“指挥棒”作用,确保长效机制取得实效,为立德树人营造和谐环境。
综上所述,随着校园社会化、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校园已由封闭走向开放,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因素也日趋繁杂。因此,高职院校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如何保障学校的安全稳定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安全稳定发展是高职院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内在保证,高职院校要想又好又快地发展,就必须建立校园安全长效机制。当前,高职院校校园安全稳定工作面临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依靠传统的管理制度和防范措施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故需要系统地考察和总结,建立与时俱进的校园安全长效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阐述“三全育人”思想以来,国家、省级层面不断强化“三全育人”要求和构建“十大”育人体系。以马克思关于人和环境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理论、立德树人等为基础,基于“三全育人”,高职院校应从校园安全长效机制构建的角度出发,促使校园和谐安全稳定,即从“协同、结合、贯通、评价”四位一体的角度出发整体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校园安全长效机制。构建校园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特别是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探究校园安全长效机制构建,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对制度进行全面的梳理、改革、完善。根据新形势、新要求,笔者主要基于“三全育人”,从全员、全程、全方位三个视角出发,探索和构建“协同、结合、贯通、评价”四位一体的高职院校校园安全长效制度体系。这就需要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全面统筹学校各部门、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从体制机制完善、队伍配齐建强、组织条件保障等方面系统设计,构建四位一体的校园安全制度体系,实现校园安全工作的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常防常控,同时也要根据实践结果和效果,不断完善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校园安全制度建设,强化制度体系的实效性、长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27)[2022-06-20].http://www.cssn.cn/zx/201702/t20170227_3432295_2.shtml.
[3]卡尔·马克思,弟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5]姜晓丽,高岳仑.构建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机制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9(10):100-102.
[6]陈天全.加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机制探索[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S2):11-13.
[7]何银松.上海高校安全稳定长效工作机制研究[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1(4):68-73,77.
[8]张启鸿.以“平安校园”创建为抓手健全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机制[J].北京教育(高教),2014(12):37-39.
[9]吴雅莉.高职院校安全稳定工作规律及长效机制研究[J].儿童发展研究,2017(2):63-66.
[10]代建华.高职院校校园安全稳定管理创新研究[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1):30-33.
[11]徐骏,王绍让.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保卫工作育人职能探析[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1,10(1):68-69.
[12]王冬冬,代武社,孙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的学生安全防控体系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4):123-125.
[13]靳家宝,杨峡灏.“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机制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A2):19-20.
[14]王雷,祝晓璇.三全育人视域下的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模式建构[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21):40-42.
[15]周熙,郑越.“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法治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评论,2020(2):46-49.
[16]向雪莲.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保卫部门开展安全教育的路径探析[J].法制博览,2020(10):236-23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8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