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真起来”论文

发布时间:2022-12-07 15:37:0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更好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魅力,进而增强其教学效果,文章从苦练“基本功”、贯通“理论与实际”、生发“源动力”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起来”。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马克思主义;高校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329众所周知,立德树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就我国学校的课程设置来说,不管是文科还是理工科,其教育的根本任务都是立德树人。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课程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无疑扮演着“关键课程”的角色。学生处于人的一生中的关键阶段,最需要社会各界包括教师进行“精心引导和栽培”。但认真审视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政课,却发现其面临着“抬头率”不高这一不容回避的挑战,故如何有效应对这一挑战,提升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已然成为值得教师努力思考的真问题。为此,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一方的思政课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做到以下“三真”。
 
  一、真学:苦练“基本功”
 
  真学强调的是思政课教师在供给侧一方,能够引导大学生苦练“基本功”,即能够真正引导大学生弄懂思政课的基本理论,这对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古人所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而如何做到这一点,在笔者看来,思政课教师应当从以下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进行努力。

\
 
  第一,在态度上,引导大学生重视对思政课基本理论的学习。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思政课教师首先要“身正”,做好“典范”和“表率”,即要以身作则,重视对思政课基本理论的学习,进而引导大学生向自己看齐。思政课教师应当从端正教学态度入手,努力做到专业、职业和信仰三者的统一,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根本上重视思政课,继而引导大学生也重视这门课。对此,一个比较关键的要点是教师应当向大学生讲清楚思政课对他们的真正用途,以回应教学实践中很多大学生对思政课存在的共有疑问:“学习思政课对我们到底有什么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对教师从事思政课教学的灵魂追问,亟待思政课教师直面这一现实问题并做出回答。
 
  具体来说,笔者认为,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应当向大学生讲明这门课对他们的直接用途,如可以拿到规定的学分,以及有助于其在研究生和公务员考试中获得较好的成绩等。但教师不能只讲这些,否则就显得比较功利,并且也不会真正从心底打动学生。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应注意引导大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特别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向大学生讲清楚思政课更为长远的价值,即可以培养和提升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坦率地说,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它考验着思政课教师的“基本功”。但必须承认的是,这也是有效提升思政课“抬头率”最为根本的举措。若做到了这一点,对大学生来说无疑是可以终身受益的。
 
  第二,在方法上,启发大学生掌握学习思政课基本理论的有效路径。方法即路径,其如同人们过河坐的船,是不可缺少的。譬如,在学习思政课基本理论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处理好阅读教材和阅读经典著作的关系。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思政课教材的重要性,即它是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对经典著作的“再加工”;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启发大学生充分体悟思政课经典著作承载思政课基本理论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经典著作上,思政课教师还应当让大学生明确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读经典。除前文中所言的思政课经典著作是思政课基本理论的主要载体以外,教师还应看到,只有引导大学生做到真读(即真学),才能做到之后的真用。换言之,真读经典是前提条件,没有这一逻辑前提,学生就不能真正理解思政课基本理论的核心要义,也就根本谈不上之后的运用。加拿大学者马塞罗·默斯托针对“为什么读经典?”这一问题生动形象地指出:“因为经典就像一个巨人,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看得更远、更清楚。”[2]二是读哪些经典。实际上,读哪些经典讲的是如何选择的问题。之所以要进行选择,主要是因为思政课的经典著作十分丰富,仅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就留下了大量的文献。可见,对于大学生而言,如何对这些文献进行有效阅读并不容易。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搞“一刀切”,因为每个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都是有明显差异的,由此导致每一阶段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也是显著不同的。进一步来说,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一方的教师不能要求本科生什么都读,而是应该要求学生阅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标杆性的成果即可。三是如何阅读经典。这是前两个方面的逻辑归宿。在阅读思政课经典著作时,很多大学生会反映一个共性问题就是难,看不懂。英国学者乔纳森·沃尔夫在《当今为什么还要研读马克思》一书中,曾经针对阅读马克思文本时的困难说道:“研读他的原著可能会使人感到沮丧。”[3]应当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确不是一门容易学和教的学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不下大力气、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4]陈先达也说过,目前整个世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不在少数,但由于它是一门“高难度”的学问,因此,不管是赞成者,还是反对者,要想获取一些研究成果,都十分不易[5]。由此可见,研读思政课经典著作对于抽象思维能力正处在不断提升之中的大学生而言,自然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的。那究竟能否找到一些有效的路径引导大学生阅读思政课经典著作呢?在笔者看来,思政课教师可以引导大学生主要通过研读思政课基本理论发展史、学习一些导读著作、做读书札记、阅读一些经典的思政课教材等方法及充分利用微信、微博、QQ、学习通、学习强国等新媒体手段和网络平台学习思政课经典著作,以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理论水平。
 
  第三,在直接目的上,促使大学生做到真懂。真懂是真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它实际上就是真学的一部分。事实上,真懂强调的是教师通过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实现其对思政课基本理论的切实掌握。大学生若没有真正理解思政课基本理论,即使态度上重视,读了很多原著,仍然可以说没有做到真学。
 
  应当承认的是,教师只有引导大学生真正学习和掌握了思政课的各项内容,之后才能谈得上对教学形式进行选择和优化。因为按照唯物辩证法有关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原理,形式是由内容决定的,所以若大学生对思政课基本理论没学懂,不能融会贯通,就必然会影响到思政课教师对教学形式的选择和优化,最终也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对思政课基本理论的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
 
  据上,高校教师应当在态度、方法和直接目的方面引导大学生在学习思政课时做到真学,把“基本功”练好,并且要常学常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共产党人要养成“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6]的生活习惯。同时,必须承认的是,只有引导大学生做到真学,才能谈得上之后的真用。
 
  二、真用:贯通“理论与实际”
 
  在真用维度上,强调贯通“理论与实际”,这讲的是能够把理论与实际有机地联结起来,即使理论与实际之间保持一个适度的张力,让理论能够更好地走近现实。教师向大学生传授思政课基本理论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他们应用这些理论更好地进行实践。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毛泽东同志也曾针对精通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指出:“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8]可见,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学习任何一种理论学说,如果不加以运用或不会运用,而把它束之高阁,那么这种理论就失去了其应当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应当引导大学生“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331,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并且二者统一的程度越高,说明越接近教学目标,这样必然会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力。
 
  具体而言,思政课教师可以从社会和个人两个维度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一是在社会维度上,可以联系当前我国的实际,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是还要进一步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对学生进行启发。譬如,教师可以结合我国社会对新时代这一界定的依据进行设问,引导大学生思考得出其主要是根据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接着教师可以联系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借助视频、图片、分组讨论等手段和方式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当前我国人民的需求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过去物质和文化两个维度,而是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等提出了更广泛、更高层次的要求。但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平衡、不充分的,这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发生了冲突。二是在个人维度上,一定要联系大学生的实际。大学生的实际包含很多方面,如专业、兴趣、性格、家庭、家乡、学校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把深刻且抽象的思政课基本理论同学生上述各种实际情况有机地联系起来,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譬如,教师在讲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第一章第二节“矛盾的普遍性”内容时,就可以利用大学生当时所在的教室进行设问:“请大家思考现在我们上课的教室里存在哪些矛盾?”学生的回答可能包括如下几种:有的说存在教师和学生的矛盾,有的说存在长和短的矛盾,也有的说存在黑和白的矛盾,还有的说存在明和暗的矛盾,等等。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对什么是矛盾可能还没有搞清楚,也就说不出究竟教室中存在哪些矛盾。教师在学生回答完以后,应如何进行讲评呢?笔者认为,可以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哲学所讲的辩证矛盾的真正内涵,然后继续向他们举例说明,事实上教室中还存在高和矮、胖和瘦、大和小等矛盾。由此,通过教室这一眼前的实际存在,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即矛盾具有普遍性的道理,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让理论真正走进大学生的生活,变得切实有用。如此,自然也就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他们在思政课上的“抬头率”及“点头率”。显然,思政课教师对教学的这种处理,除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强调的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还体现了“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1]331。

\
 
  应当看到,在思政课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制约其实效性的主要是以下不同程度存在的问题:文理科学生基础不同;教学内容重复;理论脱离实际;师生互动效果不强;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等等。无疑,上述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对思政课基本理论的学习。而要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教师必须要对思政课进行教学改革,包括教材内容、教师培训、教学方法及教学考核和职称晋升等方面,即通过对这些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让大学生真正从心底里相信思政课基本理论,让其变得可信可用。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坚持上述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理应贯穿解决上述问题的整个过程,因为能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是说的、做的能不能解决问题及解决得是不是正确的关键[9]。可见,教师引导大学生用学到的思政课基本理论联系社会和个人的实际,打通理论与现实之间的“任督二脉”,即真正有效地应用这些基本理论是十分必要的。
 
  三、真思:生发“源动力”
 
  真思强调的是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大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树立问题意识,找到真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意识是推动大学生不断进步的“源动力”。正如古人所言:“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个中道理在于没有问题,在逻辑上就必然不会产生要解决问题的想法及措施,如此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也就无法提升。可见,问题意识对于大学生真正学好和教师真正教好思政课基本理论都是十分重要的。
 
  但关键的是,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促使大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呢?对此,如何引导大学生发现问题是能否树立问题意识的逻辑前提。而在日常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经常有一些学生反映自己也知道问题对于学习思政课的重要性,但苦于找不到问题。而要想克服这一困难,教师应注意如下两个维度。
 
  第一,真学和真用是真思的前提。思政课教师要想引导大学生真正发现问题,就必须做到前文已述及的真学和真用。展开来说,首先,没有真学,学生态度上不重视思政课基本理论的学习,或者没有掌握相关的有效学习方法,便必然不能真正掌握思政课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自然就制约了思政课相关问题的提出。换言之,他们可能还没“入门”,所以也就做不了“入门”之后才能做的事。其次,没有真用,即若思政课教师不能引导大学生贯通理论与实际,便会制约他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产生新的问题。实际上,在真用中产生的问题更多的是实践问题,在真学中产生的问题更多的则是理论问题。显然,前者更能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原因在于它与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联系更加紧密。但不管怎样,缺乏真学和真用,大学生就很难提出问题,尤其是“真问题”。
 
  第二,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思考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是否能够进行思考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一个显著差异。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说过:“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其大意是君子虽然知识渊博,但是还需要每天对自己进行反省,这样的话,才会比过去更加聪明,且不会出现过错。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曾指出,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活。这里的反省事实上表征的都是人类异于动物的一种思考或反思活动。
 
  据上,思政课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充分看到“源动力”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会思考。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这里,孟子就是结合如何读书,强调了读书人应当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能尽信书,要学会发现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引导大学生独立思考具体应该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一是在真学即学习思政课基本理论时,应注意进行理论思考。古人所说的“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举例来说,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绪论”部分,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进而启发学生:首先,在真理维度上,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发展规律,实现了主客观的统一,正如邓小平所说的那样,“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10];其次,在价值维度上,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和政治立场。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1]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句话体现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人类历史上,以往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不是为人民服务的,而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但马克思主义却第一次以人民为立场探索了人类的自由和解放,正如伊格尔顿所说:“马克思唯一的目的,就是让所有人都获得自由。”[12]二是在真用即用思政课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时,应注意进行实践思考。美国学者海尔布隆纳在《马克思主义:支持与反对》一书中指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可能是马克思主义最值得骄傲的一点。”[13]通过对当下的思政课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不难发现,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对思政课基本理论的怀疑态度,兴趣不高,有的还把思政课当成是专业课之外的“放松”课或“休闲”课,甚至有的大学生还会直接问思政课教师是否相信马克思主义,应当说这的确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故如何让大学生从心底里认可并认真学习思政课上教师传授的基本理论,的确值得教育者认真进行思索。要想解决这一难题,教师除了应当在理论上让大学生明白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还应在教学方法等方面加以创新,从而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举例来看,针对为什么今天仍然要认可并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这一实践问题,有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不囿于教材,从马克思的生平切入,通过“以情动人”,让大学生首先在情感上能够接受、认可马克思这个人,进而逐渐学习、认可其创立的理论,最终实现“以理服人”。应当承认,这是一个很有成效的教学方法。
 
  四、结语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真学、真用和真思三者是有机统一的。其中,真学是真用的逻辑起点,只有真学,才能纠正对思政课基本理论的偏见和误解,继而才能谈得上真用。简言之,没有真学,就做不到真用;反过来,真用则是真学的逻辑归宿,即真用是真学的目的所在。同时也应看到,真学和真用是真思的前提条件,若条件不具备,是不可能做到真思的;反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则是进一步实现及促进学生真学和真用的可靠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3·18”重要讲话中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330故要想更好地提升我国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思政课教师就必须要努力引导大学生“真起来”。此外,也应看到,要想不断提升我国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思政课教师在供给侧进行发力,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例如,如何让当今大学生真正喜欢上阅读,尤其是喜欢阅读经典;如何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不断提升大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自身现实问题的能力;如何处理好真学、真用、真思与真信等的关系,不断拓展“真起来”的维度;等等。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张福公.《资本论》的全球接受史及其当代意义:访马塞罗·默斯托教授[J].国外理论动态,2019(11):1-7.
 
  [3]乔纳森·沃尔夫.当今为什么还要研读马克思[M].段忠桥,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1.
 
  [5]陈先达.用马克思主义精神培养我们的博士生[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3):74-75.
 
  [6]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6.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0.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5.[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3.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12]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李杨,任文科,郑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182.
 
  [13]海尔布隆纳.马克思主义:支持与反对[M].马林梅,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5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790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