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专业课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 — 以“普通昆虫学”课程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2-12-07 16:10:3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以“普通昆虫学”课程为例,首先阐述了课程目标,然后论述了高校专业课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最后从课堂讲学;实验、实践融入;科研强化;文化宣传四个方面提出了高校专业课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策略。

  关键词:思政元素;高校专业课教学;“普通昆虫学”课程

  高校作为培育高级专业人才的主阵地,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但需要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注重思想道德的培育和三观的塑造[1]。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课堂教学,作为主体实施者,高校和教师责任重大。

  “普通昆虫学”是研究昆虫基本形态特征、生理习性和基础知识的学科,该门课程共包括六大部分(绪论、昆虫外部形态、昆虫内部解剖与生理、昆虫生物学、昆虫分类、昆虫生态学),主要介绍昆虫的内外形态结构与功能、生命活动规律、分类的基本原理和特征,以及昆虫生态应用[3-4]。“普通昆虫学”是贵州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植物保护一流专业本科生必修的核心基础课程,也是“农业昆虫学”“应用昆虫学”“昆虫生态学”“植物检疫学”“森林昆虫学”等相关专业课的前置基础课程,在农林科学方面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历经十几年的探索和改革,我校“普通昆虫学”已形成了较为全面系统的专业教学模式。同时,教学团队在教学之前就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普通昆虫学”专业课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因此,本文主要结合“普通昆虫学”的知识点和课程特性,从课程目标、思政元素挖掘、思政元素融入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
 

  一、课程目标

  (一)课程知识目标

  “普通昆虫学”是我校植物保护专业的核心必修课,具有很强理论性和实用性。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较全面地掌握昆虫学的基础知识,了解昆虫学发展史,掌握昆虫外部和内部基本形态特征,熟悉昆虫的基本生理机能和生物学特性,了解昆虫生态学应用,能鉴别昆虫常见类群,为进一步学习昆虫其他分支课程和从事昆虫科学研究奠定前期理论基础,为农林生产实践提供帮助。同时,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学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增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昆虫学基本研究方法和实验操作,增强动手能力,并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课程思政目标

  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环境变化巨大,致使部分学生不能完全适应,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同时,由于各类文化的渗透,部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被忽视,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民族和家国情怀。另外,我校植物保护专业部分学生对农业、农村、农民理解不充分,对农学的定位也不准确,缺乏“大国三农”情怀。“普通昆虫学”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一门基础核心课,在思政教育融入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因此,教师在“普通昆虫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德育情况和课程特点,不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强化法治教育,增强学生法治观念;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大国三农”情怀,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现代农业建设培养出一批爱国懂法,三观正确,学农、知农、爱农的创新型人才。

  二、高校专业课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普通昆虫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师要从课程整体教学层面出发,探索“普通昆虫学”各知识点与思政教育的关系,恰如其分地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相结合。对此,教师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挖掘“普通昆虫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第一,从传统文化中挖掘。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中有许多文化都与昆虫息息相关,如关于昆虫的节气、诗词歌赋、谚语俗语、历史事件等。教师通过查阅相关史记和资料,寻找传统文化与“普通昆虫学”课程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引证,可以强化课程美感,增强学生人文素养、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从人物传记中挖掘。整个昆虫学的发展史中涌现出了许多重要人物,如摩尔根、马勒、周尧等。先进的人物事迹是绝佳的思政素材,教师可利用人物传记提炼思政元素,将其融入相关知识点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树立榜样和提供精神动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从科研事件中挖掘。昆虫是世界上种类繁多的一类群体,昆虫学研究对人类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这归功于不辞辛苦的昆虫学科研工作者,他们不断追踪科学前沿、开创新的研究领域,创造了许多昆虫学研究里程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昆虫学科学研究重大事件,能有效传递科学家敢于创新、善于钻研、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勤奋踏实、严谨缜密的科研态度,从而增强学生对昆虫学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创造创新精神。

  第四,从社会人文方面挖掘。大学生正处于心智成熟的关键期,正确引导学生发展显得尤其重要。“普通昆虫学”虽然隶属自然学科,但深挖其知识点,细琢其本质,也可发现许多社会人文哲理。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知识点为模板,引申出社会人文哲理类思政元素,将“人文关怀”思想引入教学,尊重学生的发展,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学校对学生的关爱,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面对困难、挫折和荣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成才。

  第五,从时事政策中挖掘。为适应社会发展,我国陆续提出了绿色发展、环境保护、粮食安全等重大决策,同时在农学发展方面,提出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安吉宣言等新农科建设内涵,这些决策与昆虫学均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教师在“普通昆虫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与国家发展决策相关的思政元素,让学生了解国家决策,响应国家号召,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

  基于以上策略,笔者结合“普通昆虫学”课程知识特点和相关资料[5-10],总结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如表1所示。

\
\
 

  三、高校专业课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策略

  (一)课堂讲学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的重要渠道。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者,是课程思政的最佳实施者。在充分挖掘思政元素的前提下,教师应积极探索多种思政元素融入策略。

  1.故事性课堂融入。高校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接受的都是课堂教学,因此部分学生对课堂教学模式产生了反感和抵抗情绪,且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仅为课堂前20~30分钟[11]。对此,高校教师可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建立故事性课堂。在相关章节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适时穿插引入有关昆虫的诗词歌赋、典故、社会热点或历史事件,以讲故事的形式替代文本的叙述形式来传授知识点,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融入文化自信、民族复兴、爱国情怀等思政元素,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2.活动性课堂融入。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围绕与昆虫相关的文化、事件、人物组织开展讨论、辩论、演讲等活动,这样能让学生在查阅相关资料、准备素材、演示演讲的过程中无形受到思政元素的熏陶,达到学生自主接受思政教育的目的。例如,我校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大部分来自贵州省农村地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在相关章节的讲解中组织讨论环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列举见到的农业害虫,并针对该种害虫分组讨论常用的防治方式,通过此方式可让学生自学自悟,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进而促使其形成“三农”情怀。

  3.多元化课堂资源融入。灵动的画面往往比枯燥的文字更吸引人,更能让人印象深刻。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工具辅助,在课件中穿插引用图片、音乐、动画、视频、相关题材电影等多元素材,向学生传达思政元素,使思政内容更生动直观。例如,在昆虫与环境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截取电影《害虫横行》的片段,向学生传达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

  (二)实验、实践融入

  实验、实践是“普通昆虫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参与实验、实践可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在实验、实践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亦是“普通昆虫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个重要路径。针对“普通昆虫学”课程实验、实践的特点,教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实施思政教育。

  1.实验操作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前,需要学习相关实验室管理规定和实验室安全法规,树立安全法治观念。在实验操作环节,教师需要适时指导,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规范操作,详细记录相关实验结果,并督促学生认真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对实验结果加以分析,最终形成实验报告,以此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科学严谨的精神。教师还应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团队协助、互帮互助精神,提倡学生组建团队,共同完成难度较大的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使用大量的化学试剂,且在试剂的取用时严格按需按量取用,避免铺张浪费,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废液的处理应规范存放,引导学生切勿将未处理的化学试剂直接倒入下水道,以此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野外实践中实现思政教育。相较于室内教学,野外实践教学较自由活跃,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田间野外,通过学生自由探索、教师补充讲解的方式开展教学,使学生对昆虫的本质及生命活动有直观的感知。例如,在昆虫分类篇章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自行进入野外采集昆虫标本进行观察,并比较不同种类昆虫的特点及区别,最后再由教师现场讲解各类昆虫形态特征。通过让学生深入田间现场进行观察,不但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敏捷度和对事物的感知力,同时还能让学生切身体会现代农业农村发展和自然风光魅力,以此增强学生的“三农”情怀和环保意识。

  (三)科研强化

  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最终都要服务于应用,其中科学研究就是一个重要方面。在科学研究中强化思政教育是实现“普通昆虫学”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延伸路径。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依托导师制强化思政教育。我校植物保护专业现有20多位教师从事昆虫学相关研究,并成立了以昆虫为研究对象的导师团队。根据“本科生导师制”的要求,我校引导学生在大二时选择从事昆虫学相关研究的导师,加入昆虫科学研究团队,进入导师实验室开展相关科研活动。在导师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一方面,导师的学识品行、人生态度,以及在科研上的“严谨务实、坚忍不拔、勤劳钻研”的精神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学习到相应的实验操作技术,增强将理论知识合理运用到科研及生产中的能力,以及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同时培养其吃苦耐劳、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的精神。

  2.参加科研竞赛,强化思政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育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参加科研科技竞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学生学习完课程内容后,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SRT”、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项目,并成立相应的教师指导团队给予学生全面的指导。在此过程中,学生亲身参与团队组建、项目选题、实验设计、课题实施、结果总结等过程,能有效锻炼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对所学知识的认知深度、高度和广度,增强创新意识。近年来,由我校昆虫学教师指导的相关科研科技竞赛多次荣获校级、省级、国家级奖项,成绩斐然,这为科研竞赛强化思政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四)文化宣传

  昆虫是比人类更古老的生物,我国昆虫文化十分丰富,如斗蟋蟀、养鸣虫、观萤娱乐等都是古代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民俗活动。我国传统节日众多,据统计,我国56个民族中关于昆虫的节日达100多个,如吃虫节、蚂螂节、歌仙节、射虫日、捉蚂蚱节等[12]。一方面,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引入昆虫文化,同时可引导学生选择我校专设的“昆虫文化”校级公选课,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其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我校昆虫学教师创建了昆虫爱好者协会和社团,学生可积极参与社团组织开展的昆虫文化节、昆虫宴、昆虫展、野外昆虫寻找等活动。如此,通过课堂和课外活动宣传昆虫文化,可激发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昆虫文化知识和中国传统文化,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四、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性教育工程,学生是这项工程的主体,同时也离不开教师在教学中的投入,离不开各个学科教学团队的不断探索,更离不开系、学院、学校层面的大力支持和关注。作为“普通昆虫学”课程教师,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还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并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准确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传递给学生,培养出一批具有法治观念,懂得爱护保护环境,懂农、爱农、知农,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创新型优秀人才,进而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助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霞,许元栋,杨新丽.课程思政从内涵认知到教学实践[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1(11):65-66.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彩万志,庞雄飞,花保祯,等.普通昆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4]雷朝亮,荣秀兰.普通昆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5]邹树文.中国昆虫学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6]周尧.中国昆虫学史[M].上海:昆虫分类学报社,1980.

  [7]呼东方.周尧昆虫与蝴蝶的传说[J].新西部,2016(5):66-70.

  [8]奇云.中国科学家抢占家蚕基因组研究制高点[J].生物学教学,2004,29(5):4-6.

  [9]梁前进,王婷娜.催生诺贝尔奖的昆虫:果蝇[J].生物学通报,2015,50(11):4-8.

  [10]樊瑛.药用昆虫及其发展前景[J].昆虫知识,1996,33(4):236-237.

  [11]陈伟.高校学生注意力管理探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2):131-134.

  [12]刘铭.中国昆虫文化简论[J].农业考古,2021(1):237-24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790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