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结合高校专业课的课程特点 ,分析融入“课程思政”的专业课教学目前面临的问题 ,探讨有效实施 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 ,提出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 ,通过调整教学目标、提升教师自身修养、完善教学方式等具 体改革策略 ,完成思政教育的实践和渗透 , 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所倡导的“三位一体”教育目标 , 最终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等人才。
【关键词】高校专业课,教学改革,课程思政,三位一体
【Abstract】Combining the feature of university special courses,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carrying out“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in the special courses teaching are analyzed. The effective ways of blend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special courses are explored. The detailed methods in the special courses teaching are put forward. Adjusting teaching objectives, enhancing self-cultivation of teachers and perfecting teaching methods are used in order to finish the practice and penetration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and achieve the “Trinity”education goal of value guidance, ability cultivation and knowledge imparting. At last high- quality talents with both ability and political integrity are trained.
【 Keywords】university special courses; teaching reform;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Trinity”education
教育的任务是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 ,最关键的是立德树人。2016 年 12 月 ,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等学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 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 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 道 , 使高校各类课程和思政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 2018 年 6 月 , 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 育工作会议上发言:要将高校“专业思政”和“课程思 政”作为教师在新时代的责任和使命而进行有效实施。
2018 年 10 月 , 教育部出台一系列相关文件 ,强 调全国高校和教师均要承担好育人责任 ,在每一门课 程教学内容中都要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元素 , 构建全 员、全程和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大格局 。文件精神为 全国高校继续深化“课程思政”的教育体系建设和教 育改革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高等学校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大学生毕业和就业 息息相关 ,往往能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 , 因此 学生对专业课程重视程度高、出勤率较高 ,为专业类 课程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结合高校专 业课的课程特点 ,分析开展“课程思政”的专业课教学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为高校专业课程如何有效融 入思政教育提供实际参考。
1.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现行的教育体系对课程思政实施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 现代大学也面临着各方面的巨大竞争 。多年来 ,高等 学校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 ,如何将“课程 思政”有效地融入课程教学 ,对教学管理部门来讲也 属于一种较新型的教学思路 ,短时间内出台有效的措 施和实施途径 ,对教学管理部门也是一种挑战;同时 , 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并不能保证即实施即见效 ,教学 管理部门一般只负责将课程思政任务下发给专业课 教师 ,而没有比较成熟有效的实施方案 ,如果教学工 作不做好整体规划 , 使教师从思想上与实践同步 ,将 只会使得“课程思政”流于形式。
1.2 高校教师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能力的影响
大多数高校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客 观上是接受的 ,但主观上认识不足 ,容易出现“重教轻 育”。专业课教师普遍认为 ,完成课堂教学确确实实是自己的本职工作 ,但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时间紧张 ,规 定学时内仅能完成计划的教学内容讲授 ,并没有充足 的时间去思考如何有效地进行思政教学;当然 ,大多 数教师顺应时代要求 ,能够从教学内容中挖掘出思政 元素 ,但由于长期教学习惯的影响 ,在将思政元素和 专业知识融合过程中仍旧显得手足无措 ,并不知道如 何有效实施 , 即使有些教师实施了思政教学 ,但融合 得不够恰当 ,思政内容出现在专业知识体系中显得生 硬、突兀 ,不但起不到思政教学效果 ,反而影响了专业 知识的教学效果。
1.3 新时代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
新时代潮流下 , 大学生的思想主流仍然是乐观、 奋进、积极向上的 ,但其中一部分大学生通过努力拼 搏好不容易考上大学 ,转瞬间只追求轻松快乐 ,从此 沉迷游戏等娱乐中;一部分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对所 学专业一知半解 ,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 , 因此得过 且过;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学习态度认真 ,但他们更加 注重的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 ,往往很容易忽 略思想政治的学习和品德修养的提升。 因此 ,高校专 业课教学过程中的思政教育如何被大学生有效接受 , 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大学生的思想问题 ,这个过程应 涉及所有专业课的任课教师 ,而不是其中某一位专业 课教师或者学生管理教师。
2.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方法策略
2.1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有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校在专业课程的教 学大纲中应专门设置思政教育目标 , 目的是让学生在 扎实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 , 有效获得深刻的思政体 验 ,提升文化素养和科学精神 ,深化学生的家国情怀 , 培养正确的“三观”,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意 识”,努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同时 ,针对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一般只涉及 专业知识目标的达成 ,忽略专业课程本身所具有的育 人功能 ,最终造成“育才”和“育人”相互脱节的缺陷 , 应该加大挖掘专业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显性和隐性思 政元素的力度 ,从而能够有效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 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并理顺专业知识目标和思政教育 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专业知识体系中有效融入爱 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科学精神培养和辩 证唯物主义传输等 ,使专业课教学大纲也能够充分体现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2.2 提高教师自身修养 ,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高校教师应该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 四有好老 师”的要求 ,用“四个意识”导航、用“四个自信”强基、 用“两个维护”铸魂 ,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 ,帮 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同时 ,要始终站在学科发展 前沿 ,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 ,把课程教好、教实、 教活 ,以专业知识精深、教学功底过硬、科研能力突 出、文化修养优异赢得学生 ,既“授人以鱼”,又“授人 以渔”。
为达到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专业课教师既要“有 心”,能够挖掘出思政内容 ,又要“有力”,在课程教学 中能够自然、巧妙地融入思政话题 ,以理服人 ,以情动 人 ,持续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和政治理论水平 ,提升 育人意识 ,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的学生。
同时要紧跟课程思政教学的要求 ,把思想政治学 习作为专业学习的一部分 ,尤其是要关注最新思政教 育政策、思政教育动态和思政教育趋势 ,确保自己行 走在思政教育的前沿;更要关注时事热点 ,善于挖掘 新闻事件和焦点人物的思政教育元素 ,有效收集思政 素材 ,将挖掘的隐性或显性的思政元素恰当地融入课 程教学中 , 在持续不断提升自身思政教学能力的同 时 ,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展趋势。
2.3 创新教学方法 ,完善教学方式 ,关爱学生成长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 ,既要合理合规地加入思政教 育的内容 ,又不能破坏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就必 须适当变换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 。一方面 ,更新教 学方法与教学形式 , 比如在课前布置一些与思政元素 有关的资料查阅任务 ,如了解与专业课教学内容相关 的著名科学家故事、与专业课教学内容相关的著名历 史事件或者一些与科技前沿、时事热点相关的知识 ,充 分调动学生获取思政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课 堂讨论引导学生思想发展趋势;另一方面 ,注重传统 教学方式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有效结合 ,创新教学方 式方法 ,如采用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智慧课堂、微课 等多种形式 ,与学生交流不同学习方式的体验 ,课后 多渠道、多方式地关心学生思想成长 ,确保学生在学 好专业课知识的同时 ,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的同时更要关爱学生成长 ,在储备专 业知识的同时 ,更要储备好与学生交流的能力 。新生代大学生思想活跃 ,网络的广泛应用使他们接触的新 兴事物众多 ,他们对填鸭说教式教育有巨大“免疫力” 和反感情绪 , 因此 ,有效掌握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发 展趋势和动态 ,才能“对症下药”“对症施治”。课程思 政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 ,还应深入学生生活 ,教师通 过课前、课间和课后交流、QQ 联络、微信互动、定期谈 心等多种途径 ,了解学生、关注的话题、内心真实的想 法、习惯的表达方式等 ,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拓展 课程思政教育手段;同时 ,较早地设置专业课导师 ,让 学生提前了解本专业培养目标 ,便于专业教师在知识 和思想两方面同时引导。
2.4 合理选择“课程思政”的融入路径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效实施“课程思政”,不仅方 法策略要正确 ,融入路径合理化还能使其与教学内容 讲授之间结合自然、毫无违和感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 果。
以自然哲理作为融入点 ,实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 学的概括和总结。每一门专业课中都蕴含丰富的辩证 唯物主义哲学素材 ,有效融入能促使学生整体思维发 展 ,开阔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效 果 ,引导学生遇到问题能够辩证思考、客观理性。
以经典专业案例或人物作为融入点 , 阐述行业发 展与国家政治、社会和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吸引学 生注意力的同时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学 习科学家们无私奉献、科技报国的爱国精神以及理性 批判、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不荒 废青春 ,为专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社会关注的重大事件作为融入点 ,将国内外发 生的重大事件、行业发展重要项目以及大学生关心、期 待的专业发展动向三方面有机结合 ,启发学生联系实 际问题进行分析 ,学会思考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责任 与使命 ,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心 ,为学生走向工作岗 位打下良好基础。
3.结语
课程思政目的是在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中更好地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 ,将专业知识本身 蕴含的自然哲理、价值观念、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有 效融入 , 不但能够摒弃传统思想政治课生硬刻板、亲 和力不足的缺点 , 同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 但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不能只将专业课教学内容和思政进行简单组合。因此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 ,教学中 根据专业课程特点 , 深入挖掘和提炼思政元素和内 容 ,多方位、多渠道探索实施思政的方法和策略;教师 仍要以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 ,但课程教学全过程应有 效融入思政内容 ,有助于实现“三位一体”的高等教育 目标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才兼备的高 素质人才。
另一方面 , 在课堂之外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多 渠道 、多途径和多方式地关心关爱学生思想成长 ,力 争课前、课中和课后均能践行思政教育。同时 ,结合学 校实际情况 ,通过修改完善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教学 大纲、编写涵盖思政教育理念的教材、建设课程思政 示范课、开展思政教育专题报告、思政课堂融入智慧 教学等途径 ,不断完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充分 发挥课程育人的强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 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 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 09(1).
[2]张威.高校自然科学课程体现思政价值的意蕴 及路径探索[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6):56-61.
[3]朱国贤,谢木标,陈静,等.无机化学教学中“课程 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21.36(X):1-6.
[4]张运海,马美娟,刘纯宝.基于 OBE 理念的大学 物理课程思政教学探究[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电子刊),2021(1):86-87.
[5]彭爱萍.消除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的误区 [N]. 中国教育报,2019-11-07(5).
[6]吴月奇.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 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7-69.
[7]虞丽娟.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从战略高度构 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J].上海教育,2017 (3):6-7.
[8]刘笑吟,徐俊增.工科专业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的 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0(20):186-188.19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2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