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以宁夏医科大学2019级、2020级、2021级在读研究生共185人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思政+科研+教学+创业”四维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应用效果,具体从在线平台学情数据、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效果调查问卷结果、期末考试成绩和创新创业情况五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思政+科研+教学+创业”四维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实施成效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包括加强教学质量保障和监督管理、完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和课程体系等。
关键词:“思政+科研+教学+创业”四维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医学研究生;新医科
在后疫情时代,疫情影响了教学秩序及学生心理,同时也启示医学高等教育要在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积极进行改革[1-3]。而顺应新医科时代背景改革医学教育,为医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困境探寻突破路径,对将家国情怀、医学伦理、创新思维等改革要素融入研究生教学科研实践,进而培养“有品德、有品质、有品位”的创新型高层次医学研究生十分重要[4-5]。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加强对医学研究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及培养,还要使医学研究生具有科技创新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更要注重对医学研究生道德、文化、心理等方面素质的培养。近几年,宁夏医科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教学团队面向国家对新医科发展的需求,基于“思政+科研+教学+创业”四维教育协同育人理念培养医学专业创新人才,打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科教育体系。基于此,本文拟以我校为例,对医学研究生“思政+科研+教学+创业”四维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加以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以我校在读研究生为“思政+科研+教学+创业”四维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实施对象,在已筹备该混合式教学近3年,以及近几年开展“科教协同、递进培养”创新育人模式所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教学团队进一步提升线上教学资源质量,优化教学实施方案和考核评价体系,明确统一教学目标和进程,对2019级、2020级、2021级研究生实施了“思政+科研+教学+创业”四维教育协同育人模式。
(二)研究方法
1.具体实施。第一,“课程思政,全面育人”培养模式。
具体来说,该模式指教师积极提炼教学中的思政元素,促进医学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在教学中始终贯穿唯物主义辩证法、爱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6],由此使学生充分认识和把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引导学生养成历史、辩证、系统、创新思维,这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医学知识。教师要提炼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和科学前沿研究内容并将其融入专业课程的每个章节(10~20min),即将思政内容融入课堂学习及线上学习平台;通过学校在线教学平台、人卫慕课、智慧树、超星、微信群、QQ群等平台发布课外学习资料和课程作业,使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思政案例、时事热点,同时教师应参与讨论,并针对讨论情况和学生表现进行相应引导和评价,从而创新“互联网+”环境下的智慧医学教育教学方法。
第二,“科研创新,因材施教”培养模式。学位点依托科研平台的丰富资源,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即为研究生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定期举办研究生学术座谈会,为不同年级、层次的研究生提供互相探讨交流、共同学习提高的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学术论坛,邀请知名学术专家举办学术讲座,以此开阔研究生学术视野,提升其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另外,还要根据研究生的能力和兴趣,制定合适的培养方案,并选拔优秀的硕博士研究生与省外高等医科学院校进行联合培养。
第三,“科教协同,循环促进”培养模式。以“科研服务于教学”为宗旨,教师应将自身研究方向的科研成果、研究进展融入课堂教学内容,把培养重点放在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上;吸引科研平台的优秀高层次科研人才参与教学活动,以实现教学科研优质资源有效整合与充分共享的良性循环。教师要结合科研团队创新成果和前沿科学研究内容编撰学术著作和各级各类教材,让教材内容得到及时更新;鼓励研究生完成本科实验课试讲及4学时的实验课带教任务,以提高研究生的实验素养和学科认同感,使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促进科研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该模式不仅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能使学生养成严谨的思维模式,更有效地为科研做出贡献。
第四,“创新创业,多级助推”培养模式。学校要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多方面帮助研究生就业创业。具体来说,要将研究生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指导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导师和导师组成员全程指导,以培养研究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7];导师组成员、学校招就处及相关单位要积极整合资源,主动邀请面试专家为学生提供简历等相关就业材料准备的咨询服务和有针对性的面试辅导[8];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同时可由研究生院牵头举办、基础医学院承办多场研究生论坛,且邀请已毕业的博士、硕士参加交流,并在论坛结束后举办小型座谈会,让其交流科研新动态、新思路、新方法和就业去向。
2.效果评价。第一,教学质量管理平台。利用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平台对学生在线平台学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数据进行分析,以了解研究生学习情况和效果。
第二,无记名问卷。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学生对“思政+科研+教学+创业”四维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满意度。分别对185名在读研究生和147名已毕业的研究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课程思政收获能力、医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科研思维和科技创新能力、临床思维分析解决和临床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求职应聘能力的提高等方面,以了解学生对新培养模式的接受程度和学习效果。
第三,期末考试成绩。教学团队拟定覆盖面、难易程度、题目数量与往年相同的期末考试试题,且试卷中近4年试题的重复率不得超过60%,最后比较分析采用“思政+科研+教学+创业”四维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2019—2021级研究生和已毕业的2016—2018级研究生的期末考试成绩。
第四,就业率。调查2019级、2020级、2021级研究生对创新创业政策的了解情况,并统计2019级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和已毕业的研究生的就业情况。
(三)统计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计数和等级资料采用例数与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在线平台学情数据分析
我校教学质量管理平台数据显示,2019级、2020级、2021级共185名研究生在线学习访问达1 961人次,平均视频观看时长为1 342分钟,最长为2 680分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在教学平台“讨论区”进行教学答疑、科研学术讨论、实验设计、学术成果展出、创新创业设计等交流互动的总发帖数达2 344人次;教师发布预习作业135个,随堂测试题258道。从作业完成度、测试成绩、在线论坛讨论内容及成果分享来看,学生的历史、辩证、系统、创新思维均有了显著的提高,对医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得以有效加深,同时研究生能在平台上交流新技术、新思路,使科研视野得以开阔、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二)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本研究在开学和期末分别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对2019—2021级研究生进行了两次无记名问卷调查,分别回收有效问卷180份和183份。如表1所示,由期末调查可知(喜欢并接受度=喜欢并接受+非常喜欢并乐于接受),研究生对医学专业课程的喜欢率为97.2%,对“课程思政,全面育人”培养模式的喜欢并接受度为98.3%,对“科研创新,因材施教”培养模式的喜欢并接受度为98.3%,对“科教协同,循环促进”培养模式的喜欢并接受度为99.4%,对“创新创业,多级助推”培养模式的喜欢并接受度为97.3%,对“思政+科研+教学+创业”四维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喜欢并接受度为100.0%,且各项指标满意度均高于开学时的问卷调查结果(P<0.01),以上结果表明研究生对该模式显著认可。
(三)效果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本研究通过发放无记名调查问卷对2019—2021级研究生和已毕业的2016—2018级研究生进行了调查,分别回收有效问卷185份和147份。与前三届已毕业的研究生相比,绝大多数在读研究生认为该四维协同育人模式增强了他们的爱国情怀、政治认同、职业道德素养,强化了他们对医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提高了他们的科研思维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临床思维分析解决能力和临床应用能力,并在创新创业、求职应聘方面对其有明显帮助(P<0.05),这说明采取新的四维协同育人模式对研究生全方位培养效果的提升有较为显著的作用,如表2所示。
(四)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与已毕业的147名研究生的期末考试成绩相比,开展“思政+科研+教学+创业”四维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185名研究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显著提高(P<0.05),优秀率(>90分)从0提升到了3.8%,且不及格率(<60分)从6.1%降低到了1.6%,具体如表3、表4所示。
(五)创新创业情况分析
本研究调查发现,2021级刚入学的研究生有91%的人认为学业为重,暂不考虑创业;在导师对学生职业发展的优势和相关经历进行总结,并对其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后,2020级研究生中有45%的人有创业的想法;2019级研究生中有85%的人对创新创业政策基本了解,并能够主动参加往届生的创新创业经验交流会。此外,2016级、2017级、2018级研究生就业率分别为90.7%、90.9%、91.8%,与往年相比,目前2019级研究生就业率已达47.1%,且已签约的研究生对当前工作感到满意。
三、讨论
(一)实际成效
“思政+科研+教学+创业”四维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应用成效显著,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成绩有效提高。通过实施“思政+科研+教学+创业”四维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我校在读研究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基础医学知识,不仅掌握了疾病的发病机制,还培养了临床思维,在学生时期就可以拥有相应的研学能力,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最终能够成长为具有卓越素质的高水平人才。
2.就业率提升。用人单位普遍认可研究生的专业能力,且主要关注人才的专业方向、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9],而通过实施“创新创业,多级助推”培养模式,以培养知识、技能、职业态度、行为和价值观俱佳的专业人才为目标,以“人文教育和岗位胜任力”为人才培养主线,将“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医学人文素质、实践能力”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就业创业必不可少的能力,最终可促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卓越素质的高水平人才。
3.科研能力提升。在新医科背景下,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十分重要。由于学生在实验室的学习时间有限,加上新技术、新问题的出现一定会伴随着人的一生,因此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10]。“思政+科研+教学+创业”四维教育协同育人模式以科研实践为引导,注重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有所提升。
(二)改进措施
目前开展的“思政+科研+教学+创业”四维教育协同育人模式依然存在问题和不足:①四维模式实施过程中协调经验不足;②“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的管理模式改革尚需深入;③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较为单一,学生个性发展机会不多;④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欠缺,医学研究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⑤教学质量保障和监督管理的力度仍需加强;等等。因此,努力改善上述协同育人模式的不足,对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研究生的全方位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教学团队今后将通过修改教学大纲、革新教学内容、组织开展交流研讨会等方式[11],加强教学质量保障和监督管理[12],完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和课程体系[13],以求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14]。同时,教学团队将进一步强化重大主题教育整体设计,内容涉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科技
自立自强、创新创业等,促使学生形成医学高水平人才所需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5]。
综上所述,以课程思政为引领,结合我校医学专业的培养模式和特色,实行“思政+科研+教学+创业”四维教育协同育人模式,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通过完善医学生思政教育、教学、科研、就业的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机制,可培养“有品德、有品质、有品位”,符合新医科要求,有家国情怀、奋斗精神、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继,谢寅波.疫情倒逼寻找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突破口[J].中国高等教育,2020(6):22-24.
[2]刘傲然.抗疫精神融入高校研究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研究[J].大学,2021(44):155-157.
[3]熊向阳,罗达亚,黄春洪,等.临床医学研究生分子生物学课程“四位一体”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J].生命的化学,2021,41(11):2541-2544.
[4]王鑫,张德才.新时代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培养的意义及路径[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9,40(4):166-168.
[5]康红蕾,罗国华.课程思政融入医学院校研究生课程体系探索[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4):256-260.
[6]周润,程益群,蔡胜,等.基于多元协同视角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27(5):808-810.
[7]陈建甫.基于就业指导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研究: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第二版)》[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5):239.
[8]贺筱华,潘光堂.后疫情时代研究生就业工作“三全育人”机制构建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3):32-37.
[9]李梦奇,李冬英,王斌,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分析[J].时代农机,2019,46(5):112-115.
[10]吴晓.浅议科研项目实践与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教论坛,2021(6):101-103.
[11]郭蕾.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985”一期高校研究生培养工作交流研讨会综述[J].中国研究生,2010(9):55-57.
[12]吴剑谦.行政管理视角下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2):123.
[13]张志增,孙国华.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机制与推拉体系建设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20(3):57-58.
[14]李晓菁.基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医药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5):99-100,107.
[15]刘旭东.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策略探讨[J].领导科学论坛,2021(6):145-14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6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