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医学信息导论”课程目标,然后从课前启发预习、课中注重融合、课后加强思考、考 核方式改革四个方面探索了新医科和新工科背景下“医学信息导论”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关键词:课程思政,“医学信息导论”课程,新医科,新工科
当前,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不仅是规模的扩 张,而是更加注重内涵扩展,在这一背景下,教育部提 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全面推进“四新”建设。这 一新的计划包含了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新农科建 设,目的是进行一次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革命”[1] 。在 教育部的倡导下,医学院校逐渐将“四新之二”的新工 科与新医科相结合,将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 兴信息技术与传统医学相融合, 打破了传统学科与学 院的壁垒[2]。经济社会及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新形 势,对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的医学信息人才提 出了新要求[3-4]。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 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 如何在新医科与新 工科改革背景下,以高质量教育培育高水平、高素质人 才,值得医学信息类专业教师思考 。皖南医学院(以下 简称“我校”)医学信息学院是国内最先开设医工交叉 专业(医院信息系统方向) 的医学院校之一,当前开设 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工程、智能医学工程 三个本科专业, 而课程思政建设对学校教师的综合素 质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0 年,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 设指导纲要》强调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5]。在 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辩证看待课程思政与专 业课程的关系,即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其 对于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给出了正确的指引。 同时,专业课教学也为课程思政的发展提供了知识技 能背景和专业学科基础[6] 。目前,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 的协调还不够完善,在医工交叉专业课程中的融入仍 存在问题。授课教师习惯将思政内容机械地加入专业课程教学,不能潜移默化地进行影响,有生搬硬套的 嫌疑,这样不仅达不到育人的目的,反而会使学生反 感,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如何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 无声”的方式,以专业课程为载体有针对性地嵌入思 政内容,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达到 协同育人目的,值得教师探究 。新医科与新工科背景 下的交叉学科建设是当前医学院校的发展方向,这一 方向也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即对学生的培 养既要注重新医科强调的医学人文素养,又要注重新 工科强调的大国工匠精神。
随着现代医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医学信息学 的研究与发展迅速崛起 。医学信息学利用计算机和信 息技术进行医学信息交换、理解和管理,其最终目的 是为医学临床决策提供支持。“医学信息导论”正是在 该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兴课程。
一、“医学信息导论”课程目标
(一)专业知识教学目标
“医学信息导论”课程是医学信息学科相关专业 的一门重要的入门性 、导引类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也 是该学科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课,这门课程既有导 论类课程知识点多、涉及面广的特点,又具有显著的 学科交叉特性。“医学信息导论”课程旨在引导刚刚进 入大学的本科生对医学信息学这一交叉学科的基础 知识及相关专业研究方向有一个大致且准确的了解, 从而为正式系统地学习医学信息类专业课程打下基 础。“医学信息导论”课程的两个基本教学目标和任务 是认知与导学[7-8],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在科 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使用通俗流畅的语言教授高深难懂的知识,让学生对于整个学科形成完整的概念及 学习方向, 从而确保学生可以顺利完成课程学习,打 好专业知识基础。
(二)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教师应充分发挥“医学信息导论”作为医学信息 类学科第一门专业课程的引导作用,在教学时把思政 内容融入课堂讲授过程,从国家和社会、职业发展、个 人综合素质三个层面入手[9],将医学信息学科专业教 学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在传统专业教学目标的基础 上,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导向,从国家及社会层 面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其具有强烈的社会 责任感、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职业发展层面增强 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与自信,强化其专业认同感;从个 人综合素质层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 专业兴趣,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价 值观和人生观, 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其具备医学信息学的处理能力,达到新医科、新工 科的要求。
针对每堂课来说, 教学目标都包括知识目标、能 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课前 准备情况和学生学习积极性,故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结 合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医疗卫生信息化发 展历程和发展趋势”一节的教学为例,其教学目标主 要如下所示 。知识目标:熟悉国内医疗卫生信息化发 展历程、国内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趋势,熟悉专业核 心课程体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专业信息获 取能力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 。素质目标:强化学生思 想道德修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二、新医科和新工科背景下“医学信息导论”课程 思政建设模式
“医学信息导论”课程是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 统专业、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智能医学工程专业本科 生的专业基础课, 目前已面向 2020 级、2021 级、2022 级大学一年级新生开展,“超星学习通”和“雨课堂”等 线上教学配套资源也已日益完善。该课程是一门多学 科的交叉课程,因此课程的实际教学内容有着很强的 综合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该课程知识点繁杂、教学 效果一般,部分学生缺乏自学能力,很难接受相应的 知识点,知识体系连贯不起来,学习效果不理想,从而 出现对专业知识背景和体系掌握得不牢固的问题 。同 时,学生很少动手实践操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没有 足够的交流互动,学习过程显得枯燥无味。鉴于此,在该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模式探索是一个很合适的选 择。课程教师可以“互联网+医疗”为切入点,同时加入 时政要点、案例分析,再结合各式各样的学习资源,最 后以移动教学平台为载体,建设完整的医学信息学课 程教学体系;在建设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教师应以课 程思政为枢纽, 利用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衔接起来, 做到层层递进,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内容,强化 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大局观念,使学生具备国家意识 及社会担当 。教师通过结合课程特点,在具体教学过 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 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 框架,并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一)课前启发预习
立足“医学信息导论”课程教学,课堂氛围要活泼 热烈,避免出现“照本宣科”。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前预 习质量很难保证 。而随着智慧课堂的引入,课前预习 资源能有效推送并能及时反馈预习效果,也可在线交 流相关问题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分析其中 蕴藏的对生命的尊重、对科学的追求、对医学的奉献、 对病人的关怀等方面的思政元素, 据此精选预习资 源、思考题,并通过教学平台推送给学生[10] 。预习资源 要精挑细选,做到宁缺毋滥,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文 化认同感、自豪感,又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奋斗方向,使 学生深化对课程蕴含的医德精神的认识,从而提高预 习的效率 。 以“医学信息导论”第 1 章“绪论”为例,笔 者选择了 3 个视频作为预习资源,即视频 1- 1:智慧医 疗—大数据守护大健康(5 分钟);视频 1-2:新冠肺 炎监测溯源系统(2 分钟);视频 1-3:打造全新 5G+智 慧医疗服务模式(2 分钟),这 3 个视频作为绪论章节 的预习资源, 视频的时长基本控制在 5 分钟以内,内 容不仅与当下时政热点靠近, 还体现了对科学的追 求,既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整个课程内 容有大概的了解,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使其了 解国家相关的形势与政策。
(二)课中注重融合
课程思政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不能也不应该与知 识传授分割开来 。对于专业课程来说,课程思政不能 生搬硬套,为了课程思政而课程思政 。 因此,在“医学 信息导论”课程思政模式探索过程中,教师尤其要在 课中环节注重两者的融合,以达到“润雨细无声”的效 果。换言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思政相关 元素融入医学信息专业知识进行授课。
具体落实到课中环节, 教师要充分挖掘每一章 节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本章节的专业知识,创新教 学方法,如利用案例法实施教学,即将专业理论融入 案例故事,使学生在接收各种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 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等人文情怀的培养[11] 。而纵观 “医学信息导论”这门课程,可以清晰地梳理出其中 的思政元素。“医学信息导论”这门课程使用科学出 版社出版的《医学信息学》教材,共 12 章节 。在第 1 章“绪论”部分,教师可以介绍国家卫生信息化建设 发展趋势,让学生了解国家政策,增强专业认同感; 在第 3 章“影像信息学与影像信息系统”部分,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影像信息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培养 学生的科学精神,拓展学生科研兴趣;在第 11 章“大 数据与健康医疗大数据”部分,教师可以引入大数据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的作用,包括“健康码” “行程码”的应用,培养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 使命担当;在第 12 章“人工智能与智能医疗”部分 ,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潘云鹤院士撰写的 《人工智能迈 向 2.0》,向学生介绍中国人工智能的崛起,注重培育 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增强学生的民族和 文化自信。“医学信息导论”课程思政元素与章节知 识融合点如图 1 所示。
(三)课后加强思考
教师在课后组织学生讨论,既可以加强学生对专 业知识的学习,又可以实现对教学效果的反馈,还可 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 因此如何在课后加强学生思 考,值得专业课授课教师积极探索 。比如,教师充分发 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灵活使用智慧教具,在分组任 务、现实的案例讨论中,引导学生对国家、行业发展对 个人发展的影响进行思考,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 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最终 帮助学生明确个人的发展方向、奋斗目标,树立正确 的价值观、人生观。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雨课堂” 的公告功能或“超星学习通”的推送功能,给学生推送 与本章节专业知识相关的课后阅读文章,而这类优质 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具有篇幅较短、内容新颖、科普性 强等特点, 容易让学生利用课余碎片化时间进行阅 读,能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如表 1 所示,这是在利用 新媒体公众号给学生发送“医学信息导论”扩展阅读 资源,旨在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科研兴趣和增 强专业认同感 。在学生完成扩展阅读资源的阅读后 , 教师可在“雨课堂”或“超星学习通”中设置专题讨论 环节,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促使学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展开思考与研讨,通过头脑风暴等方式把握问题的 本质,养成自我表达与自主思考的习惯。
(四)考核方式改革
除了期末考试评价,如何对学生在“医学信息导 论”课程中的学习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和德育指标 的量化考核,是每一个课程教师需要深思的问题 。在 考核方式改革前,“医学信息导论”课程过程性评价指 标主要包括 4 部分,即平时作业分数占 25%、章节测 验分数占 25%、实践报告撰写分数占 25%、课程出勤 率占 25%。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只针对专业知识及初 步的技能层面 。在考核方式改革后,将课程思政纳入 课程过程性评价体系, 丰富和完善课程评价的维度, 建立了科学的评估体系和指标[12],从知识、技能、能力、 思想道德 4 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教师应以 “医学信息导论”为中心,完善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要 求,结合国家教育方针,在正确政治方向的引导下,完 成高质量的教学。“医学信息导论”课程教学中,参考 其他课程思政背景下专业课的过程性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了4 个一级指标及 12 个二级指标的评价, 其中 一级指标包括思想道德评价、能力评价、技能评价、知 识评价[13] 。具体评价的比重及指标如表 2 所示。
三、结语
课程思政在“三全育人”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专 业课程的教学全流程和各环节应有意识地加强课程 思政,形成育人合力,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落细。 “医学信息导论”作为医学信息学院学生的第一门专 业课,旨在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激发学生的专业兴 趣,使其明确专业学习的方向 。授课教师可利用该课 程专业引领的优势,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科 技创新大赛、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社会实践等教学环 节,将两个课堂进行互补,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医 学信息处理能力,同时可使学生具备精益求精的大国 工匠精神,并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以及科技报国 的使命感。这些措施很好地将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给予了学生正向价值引导,激发了学生的自主 学习动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增强了 学生的学术使命感,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 学”,最终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 张晨,李澈.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教 40 条”决定实施“六卓越拔 尖”计划 2.0[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36):35.
[2] 杨润怀,朱华庆.“新工科”“新医科”改革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 医工融合教学创新[J].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5(4):6 - 9.39.
[3] 叶明全,尹荣章,汪全海,等. 以互联网+健康医疗为导向的医学信 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7.35(3):63-66.
[4] 吴信东, 叶明全,胡东辉,等.普适医疗信息管理与服务的关键技 术与挑战[J].计算机学报,2012.35(5):827-845.
[5]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 OL].(2020-05-28)[2022-02-20].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 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6] 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 践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8.42(4):99- 103.
[7] 王培培, 叶明全,张浩,等.面向线上线下的《医学信息导论》混合 实验教学模式构建[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21.43(6):831-835.
[8] 叶明全.医学信息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9] 冯秋季,张宝林,戎华刚.“思政元素”融入临床医学课程教学的实 践探索[J].新乡学院学报,2021.38(10):73-76.
[10] 欧阳婷,谷宗运,杨银凤,等.“互联网+智慧课堂”模式下专业课 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索:以《医学信息学基础》课程为例[J]. 电脑知 识与技术,2021.17(27):188- 190.
[11] 邵云飞,刘露遥.课堂教学视域下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以《创新管理》课程为例[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22.24(3): 99- 105.
[12] 裘莹.医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22.22(1):88-92.
[13] 张琼,罗亚,陈丹,等.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药学专业药理学课程 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43):34-3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3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