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事业不断推进的新形势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阶段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备受关注的内容,也是决定学生后续学习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但是,受传统教育方法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仍存在思想观念滞后、教育手段单一等问题,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基于此,本文立足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进行研究,重点论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基本原则,积极探寻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数学学科是小学阶段的基础性学科之一,该学科学习过程是由简单向复杂层层递进的过程,也是循序渐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数学与学生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指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运算关系或数学知识解决各类问题的一种特定推理方式,加深对数学知识的深刻认识和理解,进而达到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全面提升的效果。由此可见,如何精准掌握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有针对性地优化数学教学活动,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和迫切解决的重大难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
(一)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较低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在认识和理解各个章节知识点时常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加之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滞后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关注,这都会导致学生丧失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无法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落实效果,不利于调动学生内心深处求知欲望和潜在学习动力。
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减少这类问题的发生,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使其能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观念以及正确的学习习惯。此外,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全面掌握数学知识的学习技巧,改变学生不良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最终实现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的全面提升。
(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改善传统“灌输式”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弊端,激活数学课堂活力,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全面掌握符合自身认知规律的数学知识学习技巧与解题思路,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参与感和成就感;还可以打破传统固定教学模式的束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思考深度,不断激发学生对深层次数学知识的探索欲望,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学习能力,从而为学生今后数学学习创造有利的先决条件。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数学知识和学习经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梳理相应的解题思路,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有利于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小学阶段是学生各方面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有效开发学生智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断强化其数学核心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基本原则
(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想要实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应严格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全面了解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与身心发展规律,灵活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改变以往单一、枯燥的教学环境。同时,积极引入趣味化教学元素,以学生兴趣爱好、心理特点为出发点,结合不同数学知识开展相应的游戏活动,进而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
为实现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时刻秉承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实践中,根据不同章节所涉及知识的难易程度,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育方案,并充分考虑本班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对现有教学模式加以创新、优化,在保证学生全面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下,使其能够独立分析、思考数学问题,从根源上避免学生思维僵化问题的发生,促使学生发散思维、逻辑思维以及归纳能力获得大幅度提升。
(三)灵活多样的原则
新形势下,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严格坚持灵活多样的原则。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灵活运用多样化教学形式,如游戏教学法、分层教学法、趣味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和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达到理想的数学教学效果。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巧用数形结合,实现知识迁移
在我国,小学是九年义务教育工作中的起始环节,该时期所涉及的数学知识点较为零散、抽象,且很多知识点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加之该阶段学生正处于各方面能力不断完善的关键时期,尚未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框架,无法快速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形结合教学思想的全面渗透,能够对教材内容加以转变,将原本理论化的数量关系转变为形象生动的图形关系,进而直观体现详细、具体的解题思路或解题方法,方便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更好地了解不同类型问题的解题步骤,最大限度地保证课堂教学整体质量和执行效率。
(二)玩转趣味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大多具备活泼好动、爱玩以及求知欲较强等心理特点,想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活动实现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主动摒弃传统单一、陈旧的教育教学手段,综合考量每位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状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开展贴近本节课数学知识的趣味游戏活动,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参与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参与逻辑游戏过程中慢慢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并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数学学习思路。
例如,在“因数和倍数”这一数学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2的倍数有哪些”这一问题,通过设置与本节课知识点相关的主题游戏,带领学生展开有关“2的倍数”的快问快答或数学魔术,并采用“答对积一分、答错扣一分”计分制比赛规则,充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借助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尽快掌握有关因数和倍数的知识点,不断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精准度,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学习的自信心,以便后期遇到同类问题也可以顺利解决;还可以转变课堂氛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三)创设多元情境,丰富教学形式
在新课程教育事业不断变革的新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重点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对此,教师应深入分析新课程标准中有关数学学科的教学要求,全面分析当前教学形式的优劣势,并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或多媒体教具,积极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丰富教学形式,从多个角度激活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动力,使其尽快构建符合自身认知规律的数学知识体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进而为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例如,在讲授“小数除法”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过程,使其能够运用小数除法的法则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首先,创设与小数除法有关的教学情境:“开学了,超市推出买一盒(10支)中性笔送2支的特惠活动,一盒中性笔售价是16.8元。在特惠活动期间,平均每支笔的售价为多少元?”让学生以小组探讨的形式进行计算,并推选代表汇报结果。通过这种教学手段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实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学习专注力的双向发展。
(四)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思考
在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存在数学学习长久性热情不足问题。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保持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和思考,使其能够全身心投入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强化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首先,在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本章节的教学内容,提前布置与之对应的各项任务,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猜测辩论、查阅资料等多种形式,初步了解本节课需要掌握的重难点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注重新旧数学知识的有效衔接,具体可通过总结归纳或构建思维框架的方式,让学生对现有数学知识点加以理解、巩固。
其次,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要求,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数学知识点难度以及教学规律,灵活开展分层教学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展教学活动前,教师必须综合考量不同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整体学习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合理划分。
其中,第一层为数学基础知识与学习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针对这类学生所安排的任务需更加简单,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增强其自信心;第二层为数学基础知识与学习能力稍强的学生,针对这类学生所安排的任务需更加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巩固;第三层为数学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优质的学生,针对这类学生所安排的任务应更加趋于数学知识的运用。借助这种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还能充分体现出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五)结合生活实践,强化应用能力
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与逻辑能力,是学生快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必要条件,也是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关键所在,加之数学课程与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想要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效果,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数学课程教学中,将日常生活与数学教材进行深度融合,以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和本质。
例如,在讲解“加减乘除运算”这一章节内容时,若只是将“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部运算、0不能作为除数参加运算”的四则运算方法直接告知学生,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无法实现对该运算法则进行有效应用。采用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借助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事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四则运算知识点。
首先,教师应创设生活化情境或展示相应的情境图,如:“水上乐园开业了,小张、小王、小李三个小朋友相约去水上乐园游玩,三人一共带了100元,成人门票为24元一张,儿童票半价,照这样计算,请问三位一共花了多少钱?还剩下多少钱?”在保证学生理解题目意图后,可以让学生自主计算结果或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加以计算。即一共花费金额为12×3=36(元),还剩下金额为100-(12×3)=64(元)。
在此基础上,创设买三张成人票和一张儿童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动手计算相应的结果。随后提出:“买三张成人票和一张儿童票一共需要花费多少元?若只有100元,是否还有剩余?”指导学生围绕新问题进行解答。这种生活化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在求知欲,让学生在生活中深刻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不断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数学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首要任务,也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成效、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举措。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正确审视当前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不合理之处,结合本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生活环境、认知水平差异和现有教学资源,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基础,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加以优化、创新,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努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核心素养以及综合实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春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家长,2022(14):55-57.
[2]雷琴琴.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22(17):102-103.
[3]钟家清.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J].学周刊,2022(13):155-157.
[4]乔明孔.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幻画报,2022(04):195-19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6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