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论文

发布时间:2022-11-10 11:28:4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文章首先阐述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然后分析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最后论述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历史教学;高中

  历史的作用和价值不仅在于可以为国家进步提供参考,还在于可以推动个体自我完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对于学生整体发展十分重要。在此过程中,教师需明确自身在教学中的定位,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1]。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中历史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上作用明显。在学习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学生既能够对人类历史整体发展过程形成比较清晰的认识,加强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特色性文化形成过程与发展过程的了解,意识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增强学习世界史的兴趣与热情,也能不断开阔视野[2]。通过对中国史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华民族整个发展历史,增强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及归属感,形成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及理论自信,树立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而奋斗的伟大理想。

\

  第二,有利于学生形成长期学习能力。在信息大爆炸的背景下,信息更新速度比较快,对于学生来讲,形成长期学习能力十分重要。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关注学生在长期学习能力方面的发展,可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进而使学生更加适合社会实际发展需要[3]。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

  首先,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弱,未能对历史知识展开深入研究,考试过程中不能进行灵活应对。即在解答历史问题时,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问题分析能力不足,仅通过背诵知识点的方式难以有效解决问题。其次,学生对于核心素养并未形成的清晰且全面的认识。多数学生唯物史观比较薄弱,对于历史的鉴别能力不足,遇到问题时不能进行客观分析[4]。同时,学生在进行历史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时空观念,不能对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总结,运用史料进行问题证明的能力也较差,对于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在解释历史问题时不能做到清晰、全面、具体。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感知能力不强,在学习历史知识和分析历史事件时,往往不能将个人情感与之进行结合,进而难以结合知识、事件形成情感体验。比如,学生在分析一些家国、革命问题时,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未能充分体现出来。学生出现的种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而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和思想认识。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

  (一)重视唯物史观渗透

  就唯物史观来讲,包括科学历史观与科学方法论,其能够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与客观基础揭示出来,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学生唯物史观的渗透实际上便是引导学生基于历史资料学会辨别真伪,基于唯物主义原理针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分析[5]。在向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渗透时,教师可以运用问题导入方式,通过问题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吸引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明确自身思路,有节奏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提升学习质量与效率,形成较强的学习动机[6]。

  教师可以运用问题导入的方式进行唯物史观的渗透,使学生在问题意识的影响下形成唯物史观。例如,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图片,图片内容可以为中国发生太平天国运动及鸦片战争,以及日本的幕府危机与黑船来航,进而提出相关问题:“日本为什么最终走上了侵略这一发展道路?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有哪些?”运用问题进行导入,可以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激发,也能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与迁移。从唯物史观来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原因进行思考,以推动学生形成唯物史观素养。实际上,这部分内容的唯物史观主要体现如下:认识到中日不同经济基础情况下对上层建筑产生的影响,以及近代史发展的整体趋势,了解近代中国受到列强侵略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通过对两组图片的展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回顾,逐渐构建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进而深化对历史的认识,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提高历史核心素养。

  (二)加强时空观念培育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要的目标是促进学生时空意识与时空观念的形成,这是学生应具备的学科能力。对于历史来讲,相关事件在一定空间与时间中会不断进行变化、运动,因此一旦与空间和时间脱离,将难以体现出历史的深刻内涵[7]。就时间概念来讲,主要指历史人物活动、历史事件的演变和发生都会根据时间顺序进行,这便是历史时间性。宏观时间、抽象时间、微观时间、具体时间相互结合,时间概念才更具科学性。就空间概念来讲,包括具体空间与抽象空间,其中具体空间主要指各历史事件均在固定、具体的地理环境、地理位置中发生,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为河流附近,而河流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基本固定的状态;抽象空间包括文化生态、生产方式等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过程中,教师需对时空观念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与了解[8]。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并不是让学生机械地记忆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把握不同历史时期事物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将事物置于一定历史时空中进行分析。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形成时空观念,有利于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增强问题解决能力。但是实际教学中,学生形成时空观念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知识难易程度、学习兴趣、知识呈现方式,这就需要教师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保证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将学生划分为小组,让学生结合以往学习的知识将知识数轴图绘制出来。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将时间与空间视为坐标轴,构建二维坐标系,然后将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在坐标系中进行定位,从而对知识形成整体性认识。一般来讲,可以将时间作为横轴。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标记1840年到1849年这一时间段发生的历史事件,同时也可以运用归类方法,结合历史时间进行总结归类,将近100年的事件放在一起进行记忆,像1689年英国制定了《权利法案》,1789年法国开始资产阶级革命,1889年日本制定宪法并确定政体为君主立宪制,1989年东欧发生剧变。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方式对知识进行探究,可以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分析,促进知识体系的完善,加强对知识的记忆,也能使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进而不断拓展自身学习思路。另外,形成时空观念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的时空联系,不仅能让学生开展学习反思,也能推动学生对历史进行反思。

  (三)注重史料实证能力培养

  进行历史研究的过程中,史料发挥着基石作用,史料学习的效果可以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能力[9]。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注重学生史料意识的形成,提升学生历史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在可靠、真实史料中获得历史结论的能力。当前,多数历史问题并不是通过直接问答的方式呈现,而是将需要考查的知识点通过史料情境进行呈现。对于史料来讲,呈现形式具有多样性;材料来源具有广泛性;内容具有丰富性,时空背景整体跨度较大;内涵较为丰富,存在多种观点;材料与现实之间紧密结合,与生活十分贴近。一般来说,史料会通过新材料、新知识、新情境的方式呈现,与社会中发生的热点问题结合在一起,时代气息比较浓烈,与学生生活状态及心理发展更为贴近。对于学生来讲,要想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学习能力,需亲身参与史料研究,借此加强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与理解。通过进行史料研究,可以拉近师生距离,构建师生沟通的桥梁。同时,教师指导学生研究价值性史料,可以使学生攻克学习难点[10]。

\

  进行史料研究时,比较重要的环节是探究性活动的设计。学生针对史料进行搜集、分析、整理及运用,问题分析能力可以获得进一步发展。例如,针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分析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两则相关史料。史料一:从1867年到1885年,江南制造局制造后膛枪支数量为6.53万,火药总量为667万吨,新式大炮数量为742万,水雷地雷数量为1 500具。史料二:世界军事年鉴指出,大清帝国在海上的实力较强,在世界上位于第八,构建了自己的海上部门,从海战潜力、海军吨位上来讲,日本和我国相比均落后较多,都在世界上位于第十六。通过呈现两则史料,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中日发生战争,哪个国家更具优势进行探究。由此,可以使学生在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时,形成严谨且科学的态度,也能使学生结合自身以往学习过的知识强化史料实证素养,保证解决问题时的全面性,从而提高学生整体历史认知水平。

  (四)着重历史解释能力强化

  当前的历史叙述主要将历史事件、史料作为媒介,评判与阐释以往一定时空中发生的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进行历史解释时,需将客观史实作为主要基础,通过客观、真实的历史解释,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公正、科学、辩证的解读。进行历史解释的主要目的在于将自身观点向他人传达,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传递时需体现出通顺性、准确性,保证逻辑合理[11]。学生要想具备一定的核心素养,需要注重历史解释能力的形成,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锻炼。首先,针对题目理解进行锻炼。解题是学生必备的学习能力,解题时对于题目的理解关系着解题成果,因此理解题目十分重要。学生在解题时需将特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置于特定时空范围,从而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发展过程、最终结果等,以及运用移情、同理心等方法理解和体会历史人物的相关行为与想法,在此基础上,才能从客观角度认识历史,实现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12]。其次,注重文字表述能力的提升。历史解释从本质上来讲属于信息传递,因此语言表述十分重要。实际教学中,教师需加强对学生解题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同时要重视训练学生在文字表达方面的能力,这是其形成历史解释能力的重要条件。历史解释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素养的培养。而在进行历史解释时,学生需通过自主组织语言的方式将自身看法、观点表达出来,从而在文字表达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方面得到提升。具体实施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多进行历史解释总结练习,然后对学生总结练习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学生解释总结时存在的问题,最后对问题展开系统性讲解。

  (五)促进家国情怀形成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家国情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古人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而今天,我国的外部环境有许多不稳定性因素,在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也面临许多挑战。时代召唤英雄、召唤人才,这个时候,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家国情怀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历史教育教学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历史价值观的形成及人文素养的提升。情怀具有内在性、隐性的特点,体现了学生对于历史事实的反思,关系着学生能否从历史事实中吸取教训与经验,是否可以辩证且客观地看待历史问题,以及能否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家国情怀的形成,能够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也能使学生对现实世界形成理解、尊重的开放性胸襟。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因此,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施需重视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家国情怀实际上是一种认同,在强化学生家国情怀的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其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个人修养等的形成,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推动学生形成家国情怀的过程中,教师需注重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例如,开展《南京条约》这部分知识教学时,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对《南京条约》的内容形成基本认识与了解,也需从家国情怀这一角度进行拓展,使学生了解《南京条约》签署以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进而让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责任与担当。同时,在讲授“抗日战争”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进一步解读如果抗日战争失败,中国将面临怎样的形势,借此唤起学生心中的家国情怀。

  四、结语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可适应立德树人理念的基本要求,顺应课程改革方向。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通过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找到核心素养培养的科学切入点,其中包括重视唯物史观渗透、加强时空观念培育、注重史料实证能力培养、着重历史解释能力强化、促进家国情怀形成,进而提升历史教学整体质量,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红安.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设计探析[J].成才之路,2020(9):90-91.

  [2]李建春.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措施初探[J].考试周刊,2020(89):147-148.

  [3]陆璐.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J].科学咨询,2020(28):237.

  [4]杨菊花.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探讨[J].才智,2020(8):111.

  [5]王旭彤.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构建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53):145-146.

  [6]刘军民.聚焦核心素养,打造高中历史教学课堂[J].学周刊,2020(28):159-160.

  [7]韩哗.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J].才智,2020(15):160.

  [8]杨玉华.生活化教学在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的实践探索[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0,35(3):76-78,137.

  [9]夏玮辉.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浅析[J].科学咨询,2020(24):269.

  [10]应纯.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课的教学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0(25):77-78.

  [11]巴金兰.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融合应用[J].学周刊,2020(32):131-132.

  [12]刘志东.核心素养视野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0(27):62-6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615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