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思政课教师要明确的首要问题。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提出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创设丰富的实践体验活动的策略,以促进学生知行合一的具体实施。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体验,知行合一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实践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性质之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内课外的联结,实现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配合。小学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怎样扣好小学生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需要道德与法治教师的精心引导和培育。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在“知行合一”方面的现状
纵观近年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会发现存在这样的怪象:学生能明白、理解所学的知识,但总是说一套做一套。如环保教育,上课时大家都知道垃圾不能随地扔,“垃圾不落地,校园更洁净”的口号在校园中更是喊得火热,但是一出校门,部分学生又我行我素,完全把“垃圾不落地”抛到了脑后。
二、实践体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作用
怎样改变这种知行脱离的现状,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呢?我认为,在教学中适时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实践体验,是促进知行合一的有效方式。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一条鸿沟填满。”由此可见,丰富的实践体验,能有效地为学生搭建一个将课内认知转化为课后行为的舞台。
三、丰富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的策略
(一)课前实践——学习任务早知道
《课标》指出:“本课程是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也就是说,课程内容源于学生的生活。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有计划地设计课前预习单,引导学生开展课前实践活动。课前的实践体验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知,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文本有关的观点和认识,快速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为高效的课堂学习做铺垫。常用的课前实践体验活动有收集资料和访问调查等。
1.收集资料
为了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更好地与教学内容产生共鸣,课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图书、电视、网络等途径收集、查询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在开展此项活动时,要注意向学生交代清楚收集资料的内容、范围、途径以及整理记录的方式,指导学生对收集的资料按要求进行整理,并在课上组织学生充分开展交流和分享。
例如,教五年级下册“中国有了共产党”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考虑到长征事件发生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大都不了解,课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长征”收集长征的原因、时间、路线、长征期间发生过的重要战役和经典故事等资料,并引导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以“手抄报”或“知识手册”等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示出来。课上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和分享。通过这样有目的、有计划的课前收集资料的实践体验,学生对长征事件有了深刻的认识,快速地拉近了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帮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红军不怕艰难险阻、敢于牺牲的长征精神,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访问调查
通过课前组织学生到生活中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对所关注问题的直观感受和深入了解,从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在开展观察调查活动时,教师要先熟悉现场环境,对学生调查中应注意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注意安全第一。
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说说我们的学校”一课时,课前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组成调查小组,利用课余时间一起去了解学校。在活动前对学生进行调查内容和方法上的指导,引导学生从学校的建校时间、历史变迁、面积、建筑、师生人数、取得的荣誉、开展过的一些大型活动等方面去调查;在方法上可以引导学生查看学校的荣誉墙,也可以采访学校的教师或向老校友了解;提醒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要注意礼貌和安全。
课上分组进行交流分享,每组推选一个代表进行学校情况介绍。如“荣誉组”的学生说:“我们小组向大家汇报的内容是学校近年来取得的荣誉。我们调查到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义务教育示范校、省级文明单位、市先进党组织等,还了解到很多老师也在省、市、县各级教学比赛中获得了奖项。我们是通过看门厅的荣誉墙、读校刊校报以及采访老师了解到这些情况的。”通过各小组的汇报,学生能对自己的学校有更深入的了解,充分激发学生爱学校的情感。
(二)课中实践——现学现用助升华
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为今后内化学生的道德行为打下基础,教师在课上要及时设计丰富的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中,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
1.游戏活动
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尽可能地在课上引入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游戏活动,释放他们好动、爱表现的天性,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深化对学习主题的认识。
例如,教授一年级“大家一起来合作”一课时,低年级的学生对“合作”的体会较少,理解起来比较抽象。为让学生对合作的意义有直观的感受,课上我开展了“给黑板上的画像贴鼻子”的游戏体验活动。
先请学生独自一人蒙上眼睛,上台给画像贴鼻子,经过多次实践尝试后,学生发现在没有人帮助的情况下,鼻子总是贴不到位。接着请两位学生一组,一起分工合作:一人蒙眼贴鼻子,另一人在旁边用语言提示蒙眼的学生应该贴在哪里。
经过对比两组游戏,学生恍然大悟:有人帮就是不一样。从直观的游戏体验中,学生不但产生了高涨的学习热情,还能对“合作”的意义产生感悟,为学会合作奠定了基础。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即通过组织课堂表演或再现生活场景,在扮演角色和观看表演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引导学生对所扮演的角色进行行为辨析、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德行的内化。
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多一些理解”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父母不易察觉的爱,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小明希望妈妈把手机给他玩游戏,可是无论小明怎样苦苦哀求,妈妈就是不同意。”接着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将小明和妈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演绎出来。最后引导学生辨析:“小明觉得妈妈不爱自己,你认为小明的想法对吗?”
通过思考交流,学生明白了父母对孩子的爱有鼓励式的慈爱,也有拒绝式的严爱,妈妈拒绝给小明玩手机是为了小明好,那是爱孩子、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在身临其境的角色实践中,学生对父母的爱有了更丰富、饱满的认识,萌发了今后要理解父母、孝敬父母的意识。
3.模拟实践
《课标》指出:“要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为更好地实现知行合一,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开展情境模拟训练。
例如,教二年级下册“健康游戏我常玩”一课时,当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玩游戏要注意选择安全的环境场地、注意控制游戏时间、讲究游戏方法和策略等因素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我会玩健康游戏”的模拟体验。在活动中创设以下情境:①春游;②下雨天的课间活动;③周末到同学家玩。引导学生分组选择其中一个情境,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在这样的情境中,你们组会选择玩什么游戏?选择这个游戏的理由是什么?这个游戏要怎样玩才健康呢?”
通过交流,学生明白在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场合,应该选择不同的健康游戏。如选择“周末到同学家玩”这个情境的小组汇报:“如果同学家住在楼上,那不适合玩跳绳、拍球这类游戏,因为会影响邻居。特别是中午休息时间,只能选择折纸、下棋等不会打扰别人休息的游戏。”通过模拟实践体验,学生可以现学现用课堂上学到的健康玩游戏的知识,有效实现知与行的高度统一。
(三)课后实践——知行合一促成长
《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坚持多主体评价。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评价主体的作用。采取多种方式,全面观察和收集学生在各种场景中的日常品行表现,形成育人合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课后实践体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形成道德行为能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课后实践体验可以与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的活动和社区教育相结合,让学生走进家庭、学校、社会去实践体验,发展自身的道德能力。
1.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
俗话说,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行为实践的重要天地。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因此,家庭教育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在家庭生活中进行充分的实践体验,形成家校评价合力,加速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
例如,教学“我是一张纸”一课时,当学生明白纸的来历,明白要节约用纸,并讨论了很多节约用纸的好办法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在“节约用纸”方面要做出的努力记录在行动卡上,并邀请家长和自己一起加入节约用纸的行动。
再如:教二年级“小水滴的诉说”一课时,在学生明白小水滴很珍贵,我们要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水资源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讨“节水小妙招”,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实践这些“节水妙招”。根据低年级小学生自律性较弱的特点,教师可以从“一水多用、改冲为擦、集中洗涤、用水适量”等方面设计“节水摘星行动卡”,并邀请家长一起参与节水活动,由家长落实学生在家里的节水评价任务。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每个星期统计汇报自己在节水摘星活动中获得的星星数量,并给摘星数较多的学生颁发“节水卫士”奖章。通过家庭与学校的合力教育,学生可以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家庭也因此受益,成为“节水模范家庭”。因此,家庭教育在促进学生知行合一方面可以起到关键作用。
2.与学校活动无缝衔接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或活动为载体,最大限度结合学校教育资源,与学校少先队的各种主题实践活动进行无缝衔接,对学生进行教育。
例如,教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张纸”一课时,在学生了解纸的制作过程,明白浪费纸张的危害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节约用纸的小妙招”,并结合学校少先队正在开展的“保护环境”常规教育和“勤俭节约”等主题教育,在班级内分小组开展“争创节约纸张先锋组”的活动,将课上探讨得出的“节约纸张的妙招”落实在学生的行动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组与组之间的互相观察、评价,评出每天的“先锋组”,由班主任给予鼓励和表扬。
再如:学完三年级下册“大家的朋友”一课时,结合“爱护公物”的班队活动,在班级里开展“爱护公务小标兵”的活动。将所学的内容与学校相应主题教育无缝衔接,可以帮助学生将课内所学的道德知识有效内化成行为习惯,促进知行合一。
3.与社会实践协同发展
《课标》指出:“坚持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知识运用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
例如,教授四年级“减少垃圾变废为宝”一课,当学生明白垃圾分类的方法和作用后,教师可以结合本地正在进行的“垃圾分类”创城活动,组织学生到社区中为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的知识,科普垃圾分类的好处,并在垃圾回收站点当志愿者,引导居民学会给垃圾正确分类。通过将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践体验活动协同发展,有效内化了学生的道德认识,促进知行合一。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体验活动。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有效将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博求林.实情作依托,实践出“真”知[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3(02):62-64.
[4]徐诞.知行合一方得始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素养的现实建构[J].小学教学研究,2019(20):28-3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6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