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减轻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后作业与校外培训负担过重的压力,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初中生的课后作业设计与构建,也成为“双减”背景下学校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一大问题。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外延,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措施,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判标准,更是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在“双减”背景下,要实现减负增效,就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后作业进行合理设计,以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改善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双减” 初中生物 课后作业设计
近年来,国家为减轻中小学生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压力,出台了新的教育改革政策——“双减”政策。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环境下,初中生物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方式的改变,会影响初中生物教学的效果。
课后作业是生物教学中的主要环节,是反映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现阶段,初中生的生物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普遍较差,部分学生不能及时上交作业,且课后作业形式单一、作业量大等问题相对比较突出。因此,在“双减”背景下要改善初中生物教学的效果,就需要加强对初中生物课后作业进行合理设计和优化。
一、初中生物学科的基本概述
初中生物学科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以研究生物结构、功能、发生及生长规律为主。初中生物学科将促使学生去了解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和微生物、非生物形态物质结构、生长与发展规律作为教学目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理科学科,初中生物学科主要是知识点和基本概念比较多,涉及范围更广。
按照教育局的相关规定,初中生物课基本上都是在初一和初二开设,初二下学期末时进行福建省统一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除此之外,初中生物课在教学安排上基本上一周两个课时。因此,对初中生来说,学习生物的时间相对较少,教师并没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新课标规定的教学内容,多数初中学校也会出现教学追赶进度的情况。同时,因为初中生刚进入中学后,除了要学习生物课外,还需要学习很多学科,而初中生尚未形成成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进度太快,作业繁重,给初中生造成了较大的压力。
为此,为了更好地进行生物课教学,初中生物课教学还要放慢速度,以学生能接受的程度进行日常教学。而且,在课下还需要设计一些高质量的课后作业,以此提升初中生的生物成绩。
二、初中生物课后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后作业数量多质量差
一直以来,虽然各级教育部门提倡减负增效,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更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初中生物课为例,要改善初中生的生物教学效果,多数教师会通过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成绩。
目前,初中生物课后作业设计,普遍存在作业布置量多,但作业质量差的情况。因为任课教师担心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不够全面,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就通过多做题进行查漏补缺。但大量的作业增加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且部分雷同的知识点习题,需要花费学生更多时间去完成,长期下去会影响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在“双减”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师设计课后作业时,需要对学生的习题作业进行提前筛选,在保证作业质量的基础上,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二)课后作业设计形式单一
目前,初中生物教师设计的课后作业形式普遍单一,缺乏探究性。很多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花费的时间也不多,大部分时间只是布置一些课后的书面练习题,题型比较单一,作业内容也比较枯燥无趣。这种情况导致部分学生完成作业的自主性较低,不能主动完成作业。
生物课是一门需要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因此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其教学趣味性不但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展现,还可以通过作业体现。教师可以在了解初中生物教材的情况下,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布置探究性作业,将教书育人与生物教材中的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初中生物教师也能够以此提高学生积极完成课后作业的自觉性。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使初中生真正实现教学内容内化的效果。
(三)教师作业设计理念落后
在初中生物课教学中,对教师而言,生物课后作业属于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生物知识的有效手段。除此之外,课后作业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课后作业是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有效载体,还可以当作能够被充分利用的教学资源。
对初中生物教师来说,要在“双减”环境下,充分发挥课后作业的教学作用,还要在设计课后作业的时候,改变传统的作业设计理念,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和分析,在保证作业质量、减少无效作业、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条件下,激发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兴趣,在最大限度上提升课后作业的教学效果。
(四)对学生个体差异不重视
在初中生物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在进行课后作业设计时,一般情况下会要求班内的学生按照规定,在同一时间内完成相同的作业内容。这种传统的课后作业模式,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够重视,导致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能力不同,在完成课后作业方面能够取得的效果也不一样。对学习经验丰富的学生来说,完成作业的难度相对较低,会因为课后作业内容缺乏挑战性,而对完成作业失去兴趣。但对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来说,课后作业设计的难度如果过高、作业量过多,他们就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从而容易出现焦虑、厌烦的情绪,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长期下去甚至会导致这部分学生不做作业的情况。
三、“双减”背景下初中生物课后作业设计策略探究
(一)针对重要概念理论的对比性课后作业设计
现阶段,在“双减”政策的践行环境中,初中生物课后作业设计要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围绕课程标准着力点,对生物课后作业进行合理设计,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保障作业设计发挥自身真正的作用。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以及其他知识点进行作业设计。
在初中生物课教学中,有很多需要学生记忆的概念。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让学生对这些概念进行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法不但会令学生感到枯燥无趣,还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无益处。因此,对这类重要的生物学概念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些概念。
因为生物课中每单元的知识点都存在关联性,虽然不同的知识点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但整体上来看这些概念都属于平行概念。而平行概念对初中生来说,在学习时很容易出现混淆概念的情况。所以,初中生物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相似的生物学概念之间存在的差异,减少学生因为概念混淆,而在完成课后作业习题时出现错题的情况。
例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以及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简单反射与复杂反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等生物学科中的概念,这些名称相似的概念学生极易混淆。包括在同一章节生物课中出现的相似度较高的知识点,如动脉、静脉与动脉血、静脉血概念之间的区别等。
在学习的过程中,一节课中也会出现诸多平行概念,导致学生在做课后作业时,很难准确区分不同概念,从而加大了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难度。而且,对学习能力与认知水平不同的学生来说,完成课后作业的难度也不一样。因此,在设计初中生物课后作业时,要想学生更好地完成课后作业,可以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作业设计。
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对这些概念有更准确的了解,可以对相关的教学材料进行认真阅读,在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回顾时,让学生自行思考,将相关的概念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此总结出平行概念的相似和不同之处。而在学习有平行概念的单元时,生物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可以不采用习题的形式设计课后作业,可以通过为学生设计平行概念对比的作业,利用比较分析的课后作业形式,加深学生对不同概念的理解。
这种注重对生物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够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的课后作业设计方法,对提升初中生物课教学效果极为有用。此外,这种课后作业设计方式,还能增强学生的分析、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二)针对生物形态结构的描述性课后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的优化设计是实现减负增效的重要措施,在“双减”背景下,为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优化。初中生物课后作业设计要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由于生物课主要是有关生物形态结构以及生长发育规律的内容,这些知识又是新课标中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因此,在学习这类生物学知识的时候,学生需要对生物形态结构以及生长发育过程等仔细观察,并加以思考,才能够使用更为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
例如,在“生殖器官的生长”这节课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道描述性的课后作业,作业设计好以后,教师可以通过钉钉、问卷星、班级微信群等平台将课后作业发布于手机或是电脑等移动设备终端上。再通过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效果评估学生的学习质量。作业内容可以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家中种植的植物,通过观察它的生长、开花过程,描述这种植物的生物结构与特点,学生可以按照时间周期完成这类描述性的课后作业。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观察日记的形式,对植物的生长变化,以及开花时花的结构、特点进行记录。不同于传统的课后作业练习形式,这种观察型的描述性作业形式比较新颖,更容易激起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在学生记录观察日记的过程中,也更容易发现问题。例如,同样的花,每一朵花的花瓣数量不同;不同的盆栽植物开出的花朵颜色不一样;每朵花的花期也不同,学生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家盆栽的花,开花和凋谢的时间不一样。而这些都是课本中没有的知识,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需要观察的生物学科教学内容,设计描述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对自身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观察和探究,提升学生的生物学习效果。
(三)针对生活实际问题的实践性课后作业设计
在“双减”背景下进行生物课后作业设计,不仅需要结合生物教学的实际情况,还需要让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由于生物学科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因此,在进行初中生物课后作业设计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在“种子萌发形成幼苗”一课中,生物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的课后作业。学生先通过课堂教学,对种子萌发时需要的温度、水分等条件产生一定了解。为了能够让学生对种子萌发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种植一种植物进行观察和学习。首先,要完成这项课后作业,需要创设有利于种子萌发的环境,在创造适宜种子发芽的环境时,学生可以对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进行巩固。同时,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掌握更多相关知识。在种子萌发后,学生可以获得成就感,增强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这种实践性的课后作业形式,可以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基于“双减”背景,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还要对课后作业进行合理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完成课后作业的积极性。教师个人也要改变传统的作业设计理念,根据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形式更丰富、充满趣味性的课后作业,在提高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自主性的基础上,提升初中生物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倩.初中生物课后作业“分等级”设计实践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9.
[2]陈悦嘉.初中生物教学中分层作业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0.
[3]林锦川.减负增效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创新研究[J].新课程(下),2019(08):153.
[4]聂玲.初中生物课后作业的优化设计与实践[J].文理导航(中旬),2019(06):74+78.
[5]潘茵茵.减负视域下初中生物学课后作业优化设计[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20.
[6]莫雪斌.信息化生物作业的设计及效果研究[J].教育与装备研究,2021(08):82-86.
[7]胡庆芳.“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问题分析及标准建构[J].基础教育课程,2021(24):4-8.
[8]矫艳春,历福菊,孙凤香.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生物备习作业和时习作业[J].教学与管理,2020(34):52-5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5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