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渗透数学文化,感受数学之美论文

发布时间:2022-10-13 14:25:4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数学文化教育主要包含数学观念、数学思维、数学语言、数学史、数学精神等多种内 容,蕴含丰富的成果与理论,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背后蕴含的文化价值。在日常教学活动 中,教师借助一系列有趣生动的数学文化故事,既能利用情境教学方法,引入新课,提高学 生数学学习兴趣,了解数学知识的由来,还可以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连接,提高学生数 学审美能力。文章阐述数学文化教育的基本内涵,给出数学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就数学文 化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具体渗透的路径提出探究。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数学文化   文化教育    内涵   路径

数学文化是数学科目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 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将数学文 化教育融入课堂中,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深 入体会数学价值,感悟数学魅力所在,最终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基于此,文章探究数学文化教育的渗 透方法,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可参考建议。

\

一、数学文化教育的基本内涵

文化本身是一个复杂难解的概念,包含数学观 念、数学思维、数学语言、数学事件、数学人物等 多个方面。虽然不是初中数学的重要考点,但是通 过数学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背后蕴含的 文化价值,更容易在脑海中建立数学知识体系,基 本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数学史

数学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数学家的探索与发现, 因此,数学史也是学科发展的历史,凝结了历代数 学家的思想、文化,凸显数学的科学性与专业性, 如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为整个西方世界的数 学科学奠定哲学基础 ;刘徽、祖冲之、刘衡,为世 界测量学、几何学、建筑学打下坚实的理论根基, 让学生知道数学已经经历了至少几千年的历史,蕴 含丰富的成果与理论,等着我们探索。

2. 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从本质上讲是数学文化深层次的表现,不同其他领域思维的特点,数学思维具有一定逻辑性、严谨性特征,引导学生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日常授课中向学生渗透方程思维、数形结合思维、函数思维、类比思维、建模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文化。

3. 数学语言

数学不同音符和文字,其展示出的是一种符号之美,是一种科学的、理性的美,如圆锥曲线、正多边形、正与负、加与减、结构对称等,都体现出一种图形语言,是统一美、抽象美,也是意境美,由此可见,数学文化教育也是审美教育。

二、数学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

从数学文化教育的基本内涵中可以发现,该种教育方式更加符合当下素质教育理念,对现代化教育具有一定助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面对错综复杂的现象,确保学生可以条理分明、思路清晰、抓住主要矛盾,以此看到数字背后隐藏的本质与规律,最终锻炼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第二,使学生树立明确的数量观念,知道数学概念,运用相应数学符号、数学思维,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世界,深层次了解数学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以此培养自身形成缜 密的思维架构,发现并掌握生活中的常见规律。第 三,更加符合陶行知教育理念,陶行知教育理念主张 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生活始终是教育的最终目 的,而且教育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而是应该 扩充到整个社会和自然,以此才能形成真正的教育。 因此,将数学文化教育渗透到日常课堂中,让学生了 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掌握数学史、知道 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可以有效规避传统理论授课 与现实生活相脱节的弊端,最终形成“真正的教育”。

\

三、数学文化教育在初中数学课堂的渗透路径

1. 立足数学史,梳理数学发展过程

教师可以在日常授课中为学生渗透数学史,如 在学习《方程》时,方程的发展本身完成了数系扩 充、竖式计算、算筹列表等多个历程,蕴含深厚的 文化知识,因此教师应设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 运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了解方程的产生背景, 帮助学生建立符号意识,学会借助多元一次方程组 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屏幕 上展示祖先创造的算筹(条形棒子), 让学生了解在 古代“方”表示并列,“程”表示用算筹竖式,通过 横式和纵式两种排列方式,可以计算出三元一次方程 组,将题目中的系数借助算筹依次摆出,通过该种 方式为学生讲解“方程”一词最早的由来,体会古 人最早的转化思想,梳理数学发展过程。最终让学 生认识到方程作为有效数学可以精准刻画现实世界,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逻辑推理能力,借助一系列有 趣生动的数学历史故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领 略古人智慧的同时,感受数学的历史文化价值。

2. 创设情境,感悟数学精神

教师还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方法,引入新课,如 在学习《无理数》时,教师要想让学生了解“万物 皆数”的理论,将哲学家和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故 事制作成教学微课视频,让学生体会“任何数都可 以用整数或整数的比值表示”这一理论。之后通过 师生互动,让学生观察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转换关系, 引导学生细细观察这些小数与分数,并分析其特征, 总结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有哪些异同点,为后 续无理数的学习做铺垫,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得出分数化小数的特点,提高学生归纳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培养探索新知的能力,感知“无理数”的历史由来,感悟数学精神。

3. 利用趣味活动,提高数学审美能力

教师也可以遵循陶行知教育理论,将数学知识 与生活实际相连接,利用趣味活动,引导学生感知 数学之美。以《探索轴对称的性质》为例,教师利 用多媒体设备,将生活中常见的对称图形展示在屏 幕中,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在 活动中开阔学生视野,学会欣赏数学美,掌握轴对 称的性质,并且从数学理论、平衡、审美等多种层 面感受线段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中心对称与 中心对称图形的数学美,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 判定、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轴对称与中心对 称的区别与联系等知识点。之后欣赏生活中的图形 之美,找出车标、建筑、图像等常见生活物的对称 性质,最后发挥想象能力,主动创造对称图形,将 已经学过的图形作为基础,发挥创造思维,制作出 一个全新的、富有创意的图形,以此体会数学之美, 使所学知识得到升华,弘扬数学的文化价值,增强 学生的审美价值。

四、结语

数学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使学生树立明确的数量观念,知道数学概念,符合 现代化教学理念。因此,教师应该遵循陶行知教育理 论,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连接,利用趣味活动, 引导学生感知数学之美,同时利用情境教学方法,通 过“数学家”该种认知上的冲突,引导学生探索新 知,梳理数学发展过程,全面感受数学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伟 . 传统数学文化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及价值分析—— 评《数学文化(第二版)》[J]. 科技管理研究,2022, 42(3):254.

[2] 王春妹,周健婷, 汤获 . 数学文化内容在中考数学试题中的渗透研究—— 以 2017— 2021 年赤峰市为例 [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 37(10) :1-4.

[3] 林小波 .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优化教学设计——评《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实践探索》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 42(2):6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461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