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课程背景下物理课堂问答的艺术论文

发布时间:2019-06-21 13:16:3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上努力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探求知识,让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问题,组织好课堂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本文对物理课堂问答的形式进行了阐述,重点分析了物理课堂问答的设计方法,最后对物理课堂教学的创新点和局限性做了一个总结,旨在为新课程背景下物理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堂问答;物理;教学改革

一、物理课堂问答的形式

课堂问答,即授课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关于问题进行的交流,其交流的主要形式是口头交流。根据问题的目的,问题可分为关联式提问、交流式提问、层递式提问和分割式提问。

物理学科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很多物理现象以及物理知识都能够在自然界中有所体现。因此,教师课前构思问题时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直观感受出发,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快速进入情境。

(一)关联式提问

关联提问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对学生学习有提高作用的悬念,主要应用于新课导入。例如,质量与重力哪个可以更好地描述惯性大小?

(二)交流式提问

交流式提问主要体现在小组教学模式中,通过小组成员之间或者小组之间的互问互答,实现互动教学。

(三)层递式提问

层递式提问旨在将问题抽丝剥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展现给学生。这种提问方式十分适合复杂知识结构的学习,在循序渐进的问答过程中引导思维发展。例如,寻找向心力时,先受力分析,再通过对圆周运动物体的位置与速度的判断,由向心力公式计算求解。在每个环节紧扣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向心力的理解。

(四)分割式提问

分割式提问的主要形式是将问题化整为零,由一个整体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但这又有别于层递式提问。分割式提问主要是获得一些平行或独立的小问题,旨在于使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整体问题。例如,轻绳与轻杆上的拉力,它们有哪些异同点?

\
 
二、物理课堂问答的设计方法

(一)教师提问

教师提问灵活多变,其形式尽量做到不拘一格,但其大体流程由提问对象的确定、提问方式的调整和思维过程的追问构成。首先,提问对象的确定是一个由群体到个体,再由个体到群体的过程。

提问并不是简单的向学生群体发问,应该强调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群体的认知会推动个体对问题的思考,同时个体的创造性观点亦会引领群体的认知方向。

总之,提问对象确定会更好地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大多数学生能够参与教学过程。其次,提问方式的调整环节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尽量做到精益求精、简明扼要。然而课堂不能完全局限于备课的设计,教师应根据问题的中心内容和学生问答的反馈信息进行调整。

最后是思维过程的追问。有些问题难以回答,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分解和归纳。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和回答并不能一步到位,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体作用,清除学生的思考障碍,引导学生正确去思考问题,从而得到正确答案。

(二)学生提问

新课程标准提出重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而培养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主动提问意识和提问的能力。教师需要营造一个相对轻松的课堂氛围,减轻提问的心理压力,激发学生提问的动力。

为了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教师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识能力与生活经验,精心设计每个问题的出现位置,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后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环节,教导学生仔细分析问题的重点所在,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直接突出问题的关键点,避免提问的问题空洞、泛泛、缺乏研究与思考。

\
 
(三)问题的回答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可以从多角度出发,培养发散思维。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公平公正,让学生有机会提问,发表不同的见解,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及时矫正学生的认识缺陷,从不同的角度强调知识的观点并列举实例,使表达更加清晰,总结学生回答的要点,评论学生的答案,展示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新的问题。

教师要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深入思考问题,并及时对有错误倾向、知识模糊的回答,给予评价、纠正和扩展。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时,教师在测定学生理解能力方面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如何分析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火车转弯的向心力是由哪些力提供的?”

三、结语

课堂上的一问一答,给予了学生仔细准备、活跃思考能力、谨慎回答的机会,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自主探究能力。同时,此模式也具有一些局限性:受课时的影响,每节课安排在问答上的时间有限,不会短时间内产生效果;对教师的物理素养也要求很高,需要教师有时代的前言发展眼光和最新的知识领悟能力。

参考文献:

[1]胡鹏程.如何培养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能力[J].文理导航,2014(17).
[2]程军.谈物理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结构[J].现代农村科技,2016(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34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