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自 2010 年以来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形成由集团到校区的教研组一体化管 理模式, 对学科教研提出了研前、研中、研后的具体要求,教研的形式涵盖了多学科教研、单学科教研、师徒教研等。各个教研 组在统一的管理模式下,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如大单元教学研究、教学评一体化研究、学科德育研究、“童心 习作研究”等,从集团总控制,到学科组分别制订计划,再到具体实施,真正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助推学校发展。
关键词 教师发展 教研组 一体化管理 创新
本课题以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教研组一体化管理研究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着力围绕“教研组一体化管理”这一核心概念进行系列研究,从学校制度的规范管理、教师的内在管理、团队的协作管理三方面进行教研组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探索一条适合我校教研组发展、教师成长的新型教研组管理模式。
一、研究目标
1.建立一套具有学校特色的教 研组一体化管理模式。
2.细化教研组一体化的分工、 责权及考评机制。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首都师范大 学附属小学所有一线在职学科教师。 按照教师所在的年级、学科将教师们分成了若干个教研组。在研究课题的 过程中, 学校会对各个教研组的教研 内容、形式、评价等采取直接的监控与管理。
(二)研究总体框架
一体化管理一般指多种管理体 系、管理方法为某一共同目标并存作 用于同一组织,其核心思想为系统化、整体化。
本课题将从学校制度、自我管理 和团队协助三方面对教研组一体化管 理进行探究,如下图: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研组一体化 管理示意图
教研组的教研品质取决于三个 关键因素:学校制度的规范管理、教 师的自我管理和团队的协作管理。其 中,学校的规范管理是保障,学校将 对教研组活动时间、次数、计划、效 果等做出要求, 通过表格的形式制订 活动计划, 通过过程记录表格量化教 研组活动的进程及效果, 起到促进和 监督的作用。教师的自我管理表现在 要积极参与每一次的教研活动, 开学 初制订自己的个人学期计划, 在每次 教研活动前认真准备总结阶段完成情 况,准备发言稿,开展自我反思与评 价。团队的协作管理表现为团队中的 每位成员都将在教研活动中发挥自身 的作用, 同时每一个成员都要对每一位发言组员的工作给予赞赏或提出建议,真诚地帮助同伴不断进步,对同伴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
(三)教研组一体化管理模式
1. 研前管理 —— 建立三个“问题间”—— 问题的“登记入住”教研活动开始前,需要组织者对教研内容进行认真梳理和准备, 研究问题分为:
(1)常态工作的问题:教学一般问题(进度、作业等)。
(2)工作的问题:工作中的问题(教师失误等)。
(3)项目推进的问题:对项目式研究进行管理(课题等)。
通过归纳整理,实现的是对教研问题的提前预判, 教研活动有目的地组织和开展。
2. 研中管理 —— 优化需求,组织教研活动的开展
要想教研质量有一定的高度,必须确保交流(发言)、展示课等的高质量和组织的高质量。以一次教研活动如何开展为例, 需要按照如下分工进行组织管理:
(1)发起者:确定目标与方向,有方法有实战(学科负责人)。
(2)合作者:做最擅长的部分的准备(分工)。
(3)执行者:核心实施人,可能 是成长最快的人(单个人)。
(4)学习者:做出积极反馈的 人,直接受益的人(群体)。
3. 研 后 管 理 —— “3+1”阶 段 推进
三次教研为一个阶段,每三次教 研活动之后要安排一个推进会, 针对 “目标—措施— 关键结果”的完成进行 讨论与分享、评价与反思,制订下一 步的研究计划。
三、研究的进展及效果
我校是一所拥有两校三址的集团校,学校的教研组管理是集团党总支 进行顶层设计, 由各教研组长具体制 订教研计划, 带领组内全体教师共同进行教研。教研的主题都来自教育教 学的真实问题和需求。各教研组采用 相同的管理模式开展教研活动, 但是具体的教研内容、形式根据实际情况 各有不同。以结果为导向的 OKR 模 型进行监控, 保证每次教研的顺利和有效实施。
(一)数学教研组大单元整体教 学研究促进学科均衡发展
大单元整体教学是指向学生素养 和能力提升的教学方式, 也是课程改 革的正确方向。数学教研组围绕着单 元整体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组织并开 展了一系列的专题教研活动。
1 . 研前管理 —— 确定研究内容, 做足准备
开展教研活动前,数学学科负责 人提前给老师们推荐单元整体教学的 相关理论书籍, 推荐老师们自主学习 相关的理论。同时也邀请专家开展单 元整体教学的专题培训, 帮助老师们 初步感受和了解了单元整体教学的相 关理论与实践。
之后,为了让老师们更有效地进 行单元整体设计的实践,在实践中提 升认识,积累经验,开展大组主题研 修活动前, 各年级备课组的所有教师 在备课组长的带领下, 共同选择本年 级本学期教材中的一个单元, 结合单 元整体设计的理念开展组内的自主单元设计与研究。进行单元内容的教材 分析、设计学情调研题目开展学情调 研, 基于教材和学生设计本单元的单 元目标,提炼单元大观念,初步设计 并规划出这个单元学生学习的核心任 务以及对应的课时规划、评价任务等。
以上的各备课组自主研究活动,是将学习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第 一个初步探索,老师们在探索的过程 中必定会积累经验,加深理解,同时也会遇到困难,暴露出问题和认识上 的不到位等情况。这也为后续开展大 组内的主题教研活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积累了重要的话题,为后续教研 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指明了方向。
2 . 研中管理——优化需求,分工明确
为了有效推进单元整体设计的实 践研究,数学学科有层次地整体规划 了本学科几次的主题教研活动以及每 一次活动研修的具体组织形式和安排。
专题活动:各备课组单元整体设 计规划交流讨论
此次活动,邀请了北京市小学数 学教研室的张丹老师、海淀区小学数 学教研室的孙京红老师作为嘉宾全程 参与, 并对主题教研活动进行了针对性的指导。
活动发言人:二年级数学备课组 代表、五年级数学备课组代表和六年 级数学备课组代表。三个数学备课组 作为六个备课组的代表, 依次向所有 参加教研活动的老师和专家展示及分 享了本备课组的研究成果。
活动参与人。分享前,主持人给 每位教师提出了要求, 在认真倾听的 基础上思考: 单元大概念提炼是否正 确?单元目标、单元活动设计等方面 的亮点或者问题、困惑是什么?所有 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在认真倾听每一 个备课组的汇报和交流时, 带着以上 的任务去思考, 在几位发言人分享之 后进行互动交流与讨论。
参与专家。认真倾听各位发言人 的汇报,倾听参与人的讨论后,对这 次活动的情况进行点评, 对三位发言 人的交流进行专业点评, 提出肯定的 方面以及具体的修改建议, 为后续开启教学实践奠定了基础。
3 . 研后管理 —— 及时总结提炼, 形成成果
系列主题研究之后,数学团队召 开了专题分享会,老师们随机组成讨 论小组, 结合最近一直参与的单元整 体教学的主题研究,每一位老师围绕 着“单元整体教学”这个主题,在小 组内分享交流自己的学习感受,以及 对后续即将开展的教学实践的思考。 小组交流完毕后,主持人组织每个小 组派代表将本组教师刚才交流的内容 进行整理与汇总, 在全体数学教师面 前进行汇报,分享交流小组教师的共 同感受, 这样的交流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单元整体教学理论的深入认识,也对前一阶段的学习进行了梳理 与总结回顾,积累了专题研究经验,更为后续每个小组教师深入开展单元 整体教学提供了支持。
承担研究任务的二年级数学团队,及时梳理和总结这个单元一路走 来的点点滴滴,形成了“有余数除法 单元整体设计的研究”汇报资源。团队负责人史亚情老师在北京市数学教 研活动中分享团队研究的历程和研究 收获, 马艳芳老师在海淀区为新任数学教师执教本单元的“认识余数”一 课,均得到高度好评。团队研究成果 也即将在国家数学核心刊物上发表。
(二)语文学科“童心习作”研 究成果凸显
1 . 研前管理—— 充分研讨,确定 研究主题
语文学科通过教师的教学反馈, 发现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存在困难, 语 文学科组长、各备课组长及全体语文 教师进行研讨,确定开展“童心习作” 研究,对此制订 OKR 计划如表 1。
表 1 “童心习作”OKR 计划表
目标 |
实施过程与方法 |
关键结果 |
通过“习作支架”的运用让学生学会写 作,发展思维 |
研究不同学段习作“支架搭建”的方法 |
解决了学生写什么、如何写的问题, 帮助学生 形成框架性思考 |
研究不同类型习作“支架搭建”的方法 |
录制微课 |
2 . 研中管理——有效研讨,制定 解决策略
我校的语文教研组聚焦于习作教 学的研究, 几年来经过持续不断的探 索与实践,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思路。 他们通过教研, 一致认为习作教学不 只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习作原则和方 法,更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打开多维度的思维空间, 引导学 生通过自觉的探寻和研究培养创造性 思维,在创作中保持想象,提升思维 能力和创新能力。习作能力的培养本 质上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在作文教学上是一种新的观 点, 我们强调对学生写作思维过程的 研究,放下局部的讲授,帮助学生先 从整体入手, 了解写作的原则之后再 去习作。将学生已有的习作知识与当 下的习作行动,通过“习作支架”建 立关联, 引导学生形成框架性的思考 和主动建构的能力。
语文组教师们广泛收集相关素 材,为“支架搭建”做好前期准备工 作。以校区教研组为单位 , 每位教师提出自己实施“童心习作”的计划,提升教师对习作课程的理解和习作教学的能力。
3 . 研后管理——提炼总结,形成成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语文组长带领老师们将实施过程撰写成一个个案例,形成著作《像作家一样自由写作》,该著作获得海淀区“十三五”课程成果一等奖、北京市课程成果二等奖。
四、反思与展望
教研组研究是推动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科研课题工作落地的重要形式,这也是学校一体化、扁平化创新管理的体现。我校在顶层精心设计之下的分学科教研组管理既有统一的模式,凸显学科特色,体现学科特点,又能保证教研组的教研质量稳步提升, 做到“一周一研究、一月一小结、一 年一成果”。
下一步,学校将会继续开展教研 组管理模式探索, 从外在的要求转向 对研究内容、主题的指导和管理,让 青年教师在教研组中脱颖而出, 让骨 干、成熟型教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让每一位教师更优秀!
参考文献:
[1] 于家太 . 中小学质量管理研究 [D]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
[2] 王雅峰 . “做学教一体化”在 网络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J] . 网络安 全技术与应用,2020(11):115- 116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1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