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针对中职学生语文思辨能力培养过程中,思辨内容不明、思辨方法缺乏、思辨动机不足等问题,本文遵循中职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创建思辨教学营地,开发思辨写作课程,从“启辨、析辨、明辨、深辨”四个层次,构建思辨写作教学模式。该模式在教学环境的创建、课程体系的重构、教学模式的建构上有重大创新,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对中职综合人才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思辨能力,写作教学,中职语文
一、研究背景:打造创新思辨能力的写作训练营之缘起
思辨性写作教学追求的是用独立的视角、理性的思维,从多角度多维度来辨证性地思考写作材料的目标。教育部于2020年正式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其中拓展模块专题一就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方法,进行思辨阅读与表达,提高中职生的理性思维水平。
反观思考,目前中职学生的思辨现状如下:
中职学生思维直观、观点粗糙,具体表现为理性思维薄弱,缺乏独立的思考,缺乏思辨性的表达,忽视思维训练。
(一)公民意识不强,事不关心
思辨不敏锐,公民意识不强,缺乏社会参与度。当下中职生之间交流的热点话题大多为手机游戏、明星动态、体育赛事、潮流服饰等,他们视野狭窄,对家国天下、时政动向、社会热点等知之甚少,更不知如何评论。
(二)思辨方法缺失,辨不得法
1.思辨力低下,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中职生还未形成成熟判断力,容易被情绪影响理性判断,对外界观点,或全盘接收或全部否定,思考简单粗暴。
2.思辨力单一,缺乏挖掘本质的能力。学生限于思辨能力和知识范围的有限性,对问题的思考角度比较单一和浅层,不能深挖细思其本质原因。
3.思辨不清晰,缺乏逻辑表达的能力。多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佳,尤其表现在不能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写作目的不明,被动思辨
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学习思辨写作,目的不明确,因此他们对于思辨缺乏学习动力,只简单将之看作是学校安排的一门课程,老师上的一堂课,而未发现学好思辨对自己成长的积极意义。二、模式架构:打造创新思辨能力的写作训练营之设想本文遵循中职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创建思辨教学营地,开发思辨写作课程,从“启辨、析辨、明辨、深辨”四个层次,构建思辨写作教学模式。
三、研究探索:打造创新思辨能力的写作训练营之实践
思辨性写作教学是一个不断建构思维,并学会理性表达的过程。学生要学习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在传统与现实、情感与法制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时也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反思和创新,就具体事件作出基于事实的反驳。
图1写作训练营:创新中职学生思辨能力实践研究的操作框架
(一)结合热点启辨,引发思辨兴趣
本文基于学情,选择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娱乐、体育类新闻,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作为思辨课的交流内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共鸣。
1.观看时评节目,进行跨媒介交流
信息化时代给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教学空间,更多样的教学手段。学生通过网络媒体、纸质媒体、移动终端媒体,从声音、图像等多种载体来了解同一个热点话题,进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在全民追星的当下,到底谁才是中职生们当之无愧的偶像,谁可以承担起顶流的桂冠?
关于这个话题,我与同学们一起观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探讨疫情中涌现出的有名或者无名英雄;一起看《觉醒年代》《理想照耀中国》,聚焦百年风云中,为党为国流血牺牲竭尽全力的伟大人物;我们也通过《大国工匠》《了不起的匠人》等纪录片,知道所谓大师就是一生做好一件事。通过观看各类节目,辨识偶像人物,学生对“偶像、顶流”有了新的定义。
2.深度时评阅读,进行多元化解读
当学生通过观看时评节目,对思辨产生兴趣之后,我就开始拓宽媒介,从多媒体端引向文字阅读。
为了引导学生重塑偶像形象,学会思辨看待当下的偶像文化,在观看时评节目之后,我又推荐了光明网的时评文章《顶流的价值在于内心》《莫让追星成为网络暴力的借口》,人民网新华时评《抗疫英雄谱“点亮”新偶像》,文汇时评《当流量偶像成为全民公敌,是时候遏制暴力造星了》。时评阅读给学生提供了多元信息,多维度视角,有利于学生深度学习和思考,也是学生对信息的再阅读和再交流。
(二)多元思考析辨,学习思辨方法
中职生通过学校学习、企业实习,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具有自己的正义感和价值观。面对社会热点,他们也有自己最原始的想法。我及时抓住了学生的表达欲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说出他们的直观感受。但是中职生也存在着表达劣势,需要教师从观点提炼、多元思辨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提升思维的品质。
1.共情说理,想象合理
在思辨性议论文的写作中,具有共情能力,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对方处境,感受对方心理,能加强议论的说服力。当思辨具有共情力时,会增加议论的真实性,把“建议和劝说”作为写作目的,不用咄咄逼人,也能达到使读者心悦诚服接受的思辨效果。
以疫情中的一个作文材料为例:南京疫情扩散到全国多个省份,多地发出了暂缓出行的建议。小丁同学早在六月初就做好了暑假西北环线游的出行攻略,并订好了机票。他坚持要按计划出行,你作为他的朋友,如何对其进行劝说?
在说理的过程中,如果一味反对,用“绝对不行,不可以”等词语进行说教,反而会显得说理很枯燥,缺乏说服力。此时就应该体验说理对象的处境,感受他的心境,先共情再说理,让劝说生活化场景化,也更加真实可感。
小丁,我知道你为了这次暑假西北环线游已经准备了近半年时间,十分期待暑假可以畅游西北。祖国很美,我想去看看。说实话,其实我也跟你一样,很渴望能有机会欣赏祖国大好风光。(先共情,表示理解)但是现在我们还处在疫情期间,目前国内多地都爆发了疫情,现在出游不仅会增加感染风险,还可能给社会和家人增加麻烦。西北风光总待人,等疫情好转,我们相约出游,一起看云卷云舒。(再说理,提出建议)在思辨劝说中,要合理揣摩劝说对方的心情,开展合理的想象,用情感打动对方,体现情境的真实感,实现说理目的。
2.正反互驳,辩论有力
驳论是思辨性议论文中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三种方式,意在驳倒对方,亮明自己的正确观点和论据。根据“粉丝暴力追星”材料,借驳论范例,尝试分析驳论文常见步骤和方法。
有人认为,作为粉丝追星是我的个人行为。每个人都有喜爱偶像的权力,都有自己的追星行为,为偶像演唱会送花鼓励,对偶像嘘寒问暖以示关心,在偶像的微博下点赞转发……诚然,当你的行为不影响他人和社会时,你的追星会被大众所认可。然而,近年来“饭圈文化”盛行,追偶像的举动也越来越暴力出格。如果像材料中的粉丝那般疯狂,甚至影响到了航班的正常起飞,那么你的追星就必将遭受社会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所以,请清醒吧粉丝们,莫再为自己的疯狂买单。——《粉丝追星请莫再疯狂》
这位同学反驳论点的方式,先用“有人认为”亮出错误论点“追星是个人行为”,然后用“诚然”进行让步评价,肯定错误观点中的可取之处,再通过“然而”一词转折,抓住要害,有力反驳其错误点,最后用“所以”总结,亮出自己的正确观点“粉丝莫再为自己的疯狂而买单”。整段话思路清晰进行了驳论。
(三)整合材料明辨,开展思辨实践
1.明确写作定位,细化写作主体
思辨写作要有明确的写作定位,作者是谁,读者是谁,写作背景是什么,写作目的是什么,力求做到写真事说真理。而写作的主体是谁,则决定了文章的不同写作观点、内容和语言风格。
例如关于手机该不该进校园这一话题,请你选择学生、教师和家长其中一种身份,写一篇演讲稿,并将录制成视频在校公众号上推送。
在这则材料中,读者都是全校师生,写作背景都是学生已广泛使用手机的情况下,该不该带手机进校园。写作主体同是学生,但是当对人物进行细化分析,设定了限制词之后,学生也有甲乙丙丁之分,并不是一模一样的人物性格。所以每个人物的特殊性就给了人物真实感,让写作更有针对性。
图2《坚持理性,合理追星》写作思维导图
2.搭建写作支架,清晰写作逻辑
在思辨写作中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搭建写作支架,可以帮助学生建构一个可视化的清晰框架。通过层次分布、分支关联、左右箭头标识,简单明了地厘清写作思路。
如“疯狂追星现象”话题的写作支架。支架左边梳理了写作主体、读者、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将抽象的写作思维外显化。支架右边以《坚持理性,合理追星》为题目,并通过正—反—正的论证思路,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举一反三深辨,进行思辨迁移
思辨性写作强调学生具备“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素养,能举一反三学会思维的思辨迁移表达。
1.撰写小微时评,升格思维品质
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所给的作文材料往往可以站在不同人的立场,提炼出多个观点。因此,我在开展思辨性写作教学时,会选用热点话题,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材料,探讨提炼出最具思辨价值的论点,并在思维导图的架构下,尝试撰写小微时评。例如当下流量明星屡屡出现在学习用书中,你怎么看?
《教育不需要流量》
近来学习用书中屡屡出现一些流量明星,我觉得甚为不妥。学习用书是学生的学习用具,教育部规定,不得在教科书上出现广告。让流量明星堂而皇之地进入教材,不仅违法了有关法规,也会对青少年造成反面影响。青少年心智还不成熟,还没有形成自己地判断能力,容易受外界影响。教育应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启智润心铸魂,如果他们被流量明星的表面风光所吸引,将不利于青少年的长远发展。
2.开展辩论活动,提升思辨能力
思辨是客观理性地表达,是以开放的心态,从不同的角度阐发观点,接纳异己的过程。在课堂中开展辩论环节,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升思辨能力。
(1)结合话题,提炼有价值的思辨论题
辩论话题的选择要有新鲜感,有思考价值,可将社会时事或热门电影等作为思辨情境。课堂组老师将电影《少年的你》作为情境,探讨校园暴力的话题,引出思辨论题:校园暴力应该/不应该主要靠教育引导。
(2)建构支架,完成有深度的思辨写作
为了帮助学生厘清辩论思路,我编写了一份自主思辨学习单,要求明确自己的立场,并能站在对方角度进行反驳思考,并能据此完成再反驳。这是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大考验,需要完成思维的两次反转。
论题:校园暴力应该/不应该主要靠教育引导
概念界定:
我的立场:
我的立论和论证阐述:
对方可能出现的反驳:
(3)思维碰撞,开展有生成的思辨论述
辩论赛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既有新意又有挑战。以下是正方一辩的发言稿。同学们刚学辩论,尝试写辩论稿,虽然篇幅短小,但也亮明了观点,说明了理由。
正方辩论稿:
对方辩友,我方认为校园暴力主要靠教育引导。校园暴力的施暴主体是未成年人,虽然他们的行为给受害者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但如果本着“以暴制暴”的心理,用法律强制手段来“制服”施暴的未成年人,可能会造成他们对社会的绝望感和更严重的报复心理。教育的目的是教育人挽救人,而不是仅仅为了惩治人。而针对这些犯了错误的未成年人,我们应该建立完善的校园机制,敦促家长多参与到未成年人的生活中,对其进行合理的监督、引导。这才是减少校园暴力的最好途径。
四、研究成效:打造提升思辨能力的写作训练营之创新点
1.增强公民意识:从“事不关心”到“事事关心”。随着本研究的深入实践,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思辨敏感度增强。他们更加关心社会时政,会主动查阅相关资料,以多方视角完成梳理事件,并能尝试以公民视角对事件进行微点评。
2.掌握思辨方法:从“辨不得法”到“有计可施”。有了写作支架的搭建,学生思辨有了写作抓手,能清晰地梳理出思维导图,将自己的思辨想法可视化。通过小组合作和辩论的形式,整理并完善思辨逻辑,进行全文写作。
3.激发写作动力:从“被动思辨”到“主动思辨”。本次教学实践激发了他们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强烈的表达欲望,在课堂中呈现出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间的双向或多向的交流,激起学生活跃的思辨能力和表达的热情。在相互争辩、启发、借鉴中产生新思想,获得新见解,实现思辨中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董毓.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走向新的认知和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余党绪.说理与思辨——高考议论文写作指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4]褚树荣.植入逻辑知识支架帮助学生完成写作任务[J].中学语文教学,2018(05):33-38.
[5]余党绪.思辨性阅读——走向真知的必由之路[J].语文教学通讯,2018(25):20-23.
[6]张玉新.整合:思辨性阅读的有效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2017(08):8-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1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