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学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在初中课程改革逐步深化的过程中,生物课堂教学与信 息技术有了深层次融合。初中生物教师要看清教育发展形势,紧跟信息时代发展步伐,对信息技术做到熟练掌握和运用,实现教 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创新,让学生喜欢上生物学科,愿意主动学习与探究生物知识。本文旨在通过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课堂 教学的深入融合策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进度,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初中生物 教学改革 创新
教育事业现代化发展最具代表性的一点是多种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 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能大 大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形成“互联网+”教育模式,提升生物课堂教学 内容的新颖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实 现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深层次的融合,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与素 质。生物学科是初中阶段的必修课程,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要积极尝试“互 联网+”、多媒体化、远程性、互动 性的教学模式,用理论指导实践,以达成教育任务和目标为前提,提升生物课堂教学水平。我根据自身教学经 验,对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融合策略进行了论述。
一、信息技术应用在初中生物教学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兴趣
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生物课堂 能够打破传统课堂沉闷的氛围感,更 加生动、自由且充满活力,提高学生 对教师所讲解内容的兴趣。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比较重,在信息技术 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大量收集网络新 鲜事物,并将其融合在生物教学中, 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主观 能动力的驱动下积极探索生物知识, 跟随教师的教学步伐解决生物问题,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强化学生实操能力
初中时期的生物学科知识有一定 难度且对学生操作能力提出了要求, 尤其是实验部分,仅靠教师讲解难以 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并运用相关知 识。因此,在讲解有一定难度的实验 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辅 助,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直观地呈现 知识内容, 简化建立新知体系的路程, 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实验内容,并在 多类实验操作中以理论为指导锻炼自 己的实操能力。
(三)获取资源便捷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体现在课堂 教学中,也体现在课后学习中。当学 生遇到难以理解的生物知识时,可通 过信息平台或学习软件进行查询、检 索、提问,获得相应的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能精准学习相应知识, 还能拓宽自身知识面。此外,教师与 学生还可以借助网络社交软件,将师 生交流从课中延续到课后,破除知识 传输的地点和时间限制。
二、初中生物教学应用信息技术 问题的透视
(一)依赖过度,学生主体地位 不受重视
在融合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存在一味按照既定课件 内容和顺序进行流程式“放电影”教 学的情况。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依 然处于被动状态,真正能记住和理解 的知识很少。一按到底的鼠标忽视了 传统教学的板书优势,省去了学生板 演环节,没有充分发挥教学软件的交 互功能,课堂教学缺乏师生、生生互 动。在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便利 的情况下,没有改变探究性活动“纸 上谈兵”的现象,反而是做了从“纸 上”转到了“屏幕上”的无用功,将 学生动手实操环节替换为播放实验录像, 没有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甚至限制了学生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的提升。
(二)形式化严重,教学内容创 新程度有待提升
在信息技术加持下的初中生物教学 点燃了学生学习热情,营造了活力十足 的课堂氛围,明显提升了课堂容量。但 有些课堂却出现了照搬网络资源或课本 知识的情况,如直接将传统板书内容转 化为多媒体资源,尽管板书内容可以重 复使用,但这种直接照搬、没有对应教 学需求的资源使用是没有针对性的。同 时,其中的教学内容较为陈旧,无法适 应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不利于开阔学 生的视野,这种形式化严重的信息化教 学模式,很容易因为多感官刺激而分散 学生注意力。
(三)课件准备耗时长,教学环节紧凑
初中生物教师在信息技术融合课 堂教学的初步探究与实践尝试中,可 能会花费大量时间在制作课件准备 上,如收集整合有价值的信息资料、 制作幻灯片等,这会造成教师工作效 率不高。另外,网络资源十分丰富, 如果没有进行针对性筛选,那么丰富 的网络资源会让课堂内容显得十分紧 凑,增加了学习的重点、难点,给学 生带来更大的学习压力,不利于学生 的思维发散。
三、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深层融合的有效策略
(一)善用信息技术软件,顺利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保证学生课堂学习状态的关键因 素之一,是学生是否按要求进行了课 前预习。课前预习不仅能让学生提前 对教学内容建立初步认知,而且在信 息技术应用下,学生还能通过学习平 台让教师了解自己的预习情况,使教 师可以根据学生预习情况更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高效利用有限的课 堂教学时间,保证学生完成预习任务 的质量,给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了明确 的指向性。
例如:在关于“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知识内容教学环节中,教师可提前筛选一些对学生理解难点有帮 助的学习 App,让学生在移动端下载 安装,然后跟随教师的指导预习本节课内容,并在规定时间内使用 App 回答既定问题,如“蜘蛛一出生就会 自行结网属于什么行为? ”“小猴吃奶属于什么行为? ”“丹顶鹤学习飞翔属于什么行为?”等。
在学生上传答案后,教师可以通过 App 的相关功能,获得学生的答 题结果,掌握学生预习情况,这是教 师学情分析数据的重要来源。教师能以此为基础开展指导教学,有针对性 地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让学生正 确理解和区分“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这种教学手段改变了教师 口头阐述的教育形式,通过学习 App 传输知识,可以减轻教师教学工作量和压力,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关注学生 真实的学情,进而及时答疑解惑,提升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查漏补缺的效果,然后将时间和精力应用到知识拓 展与延伸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优化教学课堂构建,科学 整合课程资源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初中生物教学 中,有助于教师在备课阶段广泛搜集、 整合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优质素材,形成 具有全面性、拓展性的学科教学资源。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可围绕 新课标中提出的适度延伸教学素材的要 求,通过学习软件或微信群聊将有关预 习、复习的学习资料分享给学生,使学 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材。
另外,在学生生物知识积累到一 定程度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素材收集工作,如 整理网络资源、拍摄生活场景,以提 升学生课堂活动参与度。由于学生初 次接触的生物知识大部分都较为抽 象,而初中生并不具备成熟的能力化 抽象知识为具体事物,所以教师需要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学习平台,择 选生动形象的生物案例,降低课堂教 学内容理解难度。
以“人体的自我调节”这一教学 内容为例,为了避免学生陷入抽象知 识理解困境中,让学生真正理解并记 忆相关知识点。教师可以选用一些由 柔和线条组合而成的身体结构图,从 感官层面消除学生对新知的陌生感和 距离感。同时,教师可以在网络资源 中找出对应的图形,针对生物知识进 行具体勾画。
(三)借学习平台突破重难点, 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每一课时中的教学重难点都是教师需要特别关注的教学部分,在深化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有教师尝试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生物知识转化为直观具象呈现效果的方式,在促进学生理解重难点上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始终有部分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停留于表层,其知识的灵活应用也有待加强。对此,教师可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引导学生一同突破重难点,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物认知去思考难点。在网络学习平台上,每个学生都可以自由表述自己的看法,在不同思维、观点和意见的碰撞中让学生逐渐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深入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例如:在关于“从种到界”知识 内容教学环节中,其教学重难点是“说 出从种到界分类的 7 个等级,并阐述 各分类等级之间的关系。”教师在结 束本课主要内容教学后,可以将有关 知识理解重难点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输入自己的答 案。在正式提交最终回答前,教师还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查看 其他同学的回答,纠正、完善自己的 回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 生第一次回答,留意学生对答案的完 善过程,然后根据第二次回答进行知 识总结。学生在此过程中,充分体验 了调动自身生物认知与思维去思考问 题的过程,并能在查看其他同学的回 答时得到更多启发,深化对重难点的 理解与认知。
(四)巧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生 动形象讲解生物实验
生物实验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 且受很多不可控客观因素的影响, 如某些实验对象有季节限定要求, 无法随时进行现场实验;某些实验 关键部分时间跨度太长或者发生速 度太快,不适合学生观察;某些实 验所需器材较多,硬件条件不符要 求;某些实验危险系数大等。在这 种情况下,教师要巧用多媒体信息 技术解决这些客观存在的局限问题, 给学生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实 验体验。实验操作是生物学科重要 的教学环节,结合新课标所指出的 教学改革重要工具,即信息技术, 联合制定生动形象的生物实验方案, 解决传统实验教学中的弊端。
例如:在学习生物的无性生殖章 节的实验部分时, 以“酵母菌”为例, 客观课堂环境条件下无法进行该实 验,那么教师可以将拍摄于显微镜 下的酵母菌无性生殖的视频资料播 放给学生,以适宜的播放速度配合 教师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讲解, 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尽管这种 教学方法,学生无法亲身全程参与 实验,但这种以投影呈现实验过程 的方式能让学生清楚了解实验目的 和无性繁殖过程,加深对生物无性繁殖的理解。
四、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生物教 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明确教学目的
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 学,主要是为了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内容、服务教学目标。在具体的课堂 教学实践中究竟用不用信息技术、什 么环节使用、以什么形式使用等问题, 均取决于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所以, 要保证信息技术充分发挥辅助教学效 果,就要在使用之前明确课堂教学目 的,确保所选信息资源与多媒体课件 有促进知识传输、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的作用。
(二)控制应用依赖度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 是为了提升课堂容量、丰富教学形式、 突破教学重难点等,一切都是为了教 学目标和学生学习需求服务,所以不 能为了使用而使用,要适时适度地将 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避免形式化。 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的讲解、板书等 基本手段仍然有一定意义和价值,因 此,融入信息技术的生物课堂教学中, 教师也要在肯定这些传统教学手段的 基础上,选择适宜的信息手段支撑生 物教学展示、呈现与引导环节。
例如:在关于“人体血液循环途 径”知识内容教学环节中,单一的概 念性教学不利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 那么教师可以用图片或视频将“血液 循环的途径”进行动态化演示,并结 合箭头指示和教师口头讲解,完成知 识点的总结与归纳,实现学习难点的 突破。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不能过度依 赖信息技术,教师应做到合理利用, 适时适度。
(三)增强课堂交互性
维果茨基是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曾指出: “知识不仅构建于情境之中, 也构建于交流互动之中。”生物学科 属于科学课程、实验课程,学生对基 础概念的理解和重要知识点的掌握几 乎都建立在实验实操、动手探索的基 础上,特别是教材中安排的学生实操 探究活动,绝不能由教师单方演示替 代,即便是在客观条件限制下只能观 看录制视频,教师也要在视频播放过 程中讲解相关知识点,并全程为学生 答疑解惑,在交流互动中让学生成为 课堂真正的主人。
总而言之,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 容服务的,不能脱离教学内容滥用信 息技术。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深 入研究如何充分开发、运用、设计信 息技术,实现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 融合,最大化地体现合理应用信息技 术的价值,提升教学有效性,打造高 效生物课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谭雪贤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 初中生物教学效率[J] . 中学教学参 考,2018(02):91-92.
[2]刘世民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初 中生物教学效率的策略探究[J] . 中学 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17):117- 118.
[3]李其亮 .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 与初中生物教学有效融合探究[J] . 中 学教学参考,2020(29):95-96.
[4]李玉霞 .信息技术下的初中生 物教学方略初探—— 以八年级生物 《生物的遗传》为例(人教版)[J].百科 论坛电子杂志,2020(09):1115-1116.
[5]李小琴 .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 生物高效课堂的构建[J] .文渊(小学 版),2020(07):824.
[6]陆锡波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信 息技术运用分析[J] .文理导航(教育 研究与实践),2021(02):15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0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