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感情色彩研究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2-07-04 13:53:1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认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分 布具有形式较为单一、所占比重相对较低、内容构成较为简单、安排符合成长规律、部分内容存在争议等特点, 分析得出了教育内容具有白色—单纯咏物描写世界、红色—直接传递喜悦之情、灰色—表达悲凉伤感情 绪、黄色—热情洋溢激励四个方面情感类型,从感情色彩的角度研究对小学生认知世界、激励进步、感受世情 三个方面的情感成长影响,并从贴近实际了解学生情感变化、灵活变换改善教育教学方式、制定计划科学干预 学生成长、有针对性地拓展传统文化内容四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情感教育实效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感情色彩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古代社会逐渐孕 育发展而来的重要文化,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内 涵,  是决定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的关键特质。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必须履行的 历史使命。
 
小学阶段的学生多处于 6~12 岁,  即是学生的儿 童阶段。根据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让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 理论,这个阶段学生处在“具体运算阶段”,思维具有 弹性、可以逆转,虽然还不能进行抽象逻辑思维,遵守 规则比较刻板,但具有完整的逻辑体系,相对应的情 感成长体验也在这个阶段逐渐强化,感知能力加强。研 究小学语文教材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情感色彩,对于透 过教育内容的情感色彩,研究小学生的情感体验教育 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研 究传统文化教育部分的情感色彩,分析发现其对儿童 情感成长的影响和作用,以及提升教育成效的策略。

\

1.小学语文传统文化内容的分布特点

1.1 分布形式较为单一 。纵观小学语文从一年级 到六年级,每个年级分为上下两册,每一册篇幅基本 上为正文 30 篇左右,其中传统文化的内容较为单一, 以古诗词为主,以寓言故事、成语为辅 。比如,二年级 语文上册,从性质上看,属于传统文化内容的有两篇 《古诗两首》,  分别是《赠刘景文》《山行》《回乡偶书》 《赠汪伦》,除此之外,仅有几则寓言故事,分别是《坐 井观天》《我要的是葫芦》《狐假虎威》《聪明的韩愈》。 又比如,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 分别收录《诗经》《采薇》《春夜喜雨》《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 ·秋思》,第七组《马诗》,第八组《伯牙 绝弦》《响遏行云》。

1.2 所占比重相对较低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小学 语文的主要任务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识文断字,对 传统文化的掌握要求不高 。因此,在整个小学阶段,传 统文化的内容占比较小,1~6 年级小学语文共有正式 课文 454 篇,正文为传统文化内容的课文有 49 篇,占 比为 10.79%,排除正文涉及传统文化内容的为 65 篇。 可以说,从统计表格来看,传统文化内容所占比重相 比于其他内容较少,更多的是安排在课后,作为课后 阅读内容 。具体统计数量如下表所示: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总数
正式课文篇目 67 78 80 80 73 76 454
传统文化篇目 3 4 10 9 11 12 49
涉及传统文化篇目 4 8 7 11 23 12 65

1.3 内容构成较为简单。从内容上看,古诗文一般 以绝句较多,律诗以节选为主 。比如,一年级上册,课 文第 6 篇,李白的《静夜思》,一年级下册,第 4 篇《古 诗两首》,孟浩然《春晓》、高鼎《村居》,甚至到四年级 上册,古诗文第 20 篇,《古诗两首》,李白《黄鹤楼送孟 浩然之广陵》、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还有苏轼《题西 林壁》等等篇章,均是绝句,且为佳作。此外,还有四年 级上册,陆游《游山西村》则是由律诗节选而来,将其 中最经典的佳句选入课文。

1.4 安排符合成长规律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基本 符合从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比如,一年级上册,入选的 几首古诗,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一去二三里》,用简 单的数字把烟村 、人家 、亭台 、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既构造出一幅淡雅的田园风光,又帮助小学生快 速识字入门;还有唐代诗人骆宾王七岁所作《咏鹅》, 由声音到画面,由曲项到红掌,简约而自然,符合一年 级儿童的认知特点 。到三年级则由咏物逐渐走入内 心,走向抒情,比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讲 述的思乡、思亲之情。

1.5 部分内容存在争议性问题 。还有一些内容客 观上存在争议,比如,苏轼访僧问禅,留下对联“坐,请 坐,请上坐;茶,上茶,上好茶”的故事,争议性较大。主 要的争议点在主人公的不同,有说白居易的,有说苏 东坡的,有说解缙的,也有说郑板桥的,还有说是纪晓 岚的 。下联的文字,也流传了好几个版本:“茶,敬茶, 敬香茶”“茶,泡茶,泡好茶”。

2.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情感类别

笔者通过将小学一至六年级的传统文化教育内 容进行情感色彩分门别类,总共分出以下四种情感类别:

2.1 白色—单纯咏物描写世界 。白色代表中立, 不喜不悲。这类感情色彩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最为普 遍、最为广泛分布 。笔者统计发现正文传统文化内容 涉及咏物、直接描写自然景象的最多 。这个阶段的小 学生处在对自然对世界的初步认知阶段,符合小学生 的认知规律 。比如,邵雍《一去二三里》、骆宾王《咏鹅》 都是直接咏物的作品。还有《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等直接描写自然风光。这一部分大 多数作品都透过宁静的自然生活或天然风貌,传递出 娴静淡雅的生活态度 。  比如,孟浩然《春晓》、辛弃疾 《清平乐 ·村居》等。

2.2 红色—直接传递喜悦之情 。红色代表欢快  喜悦 。这类作品在整个小学阶段较少,有部分作品是  先咏物而后抒发恬淡喜悦之情,比如,朱熹《春日》表  现出作者游春踏青,表现出对未来“万紫千红总是春” 的美好期待,白居易《忆江南》通过描写江南“日出江  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好风光,展现作者对  江南春意美景的喜爱,杜甫《春夜喜雨》运用拟人手  法,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

2.3 灰色—表达悲凉伤感情绪 。笔者把伤感的 颜色形容为灰色 。这类篇章较多 。伤感的情绪主要以 以下两种为主:一是思乡之情 。这类较多,比如,李白 《静夜思》“低头思故乡”,就是明显的思乡之情;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也是表现出浓浓的乡愁 。二是送别之情 。白 居易《草》“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离别之愁溢于 言表;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 关无故人”,送别的伤感也是跃然纸上。

2.4 黄色—热情洋溢激励前行。鼓励学生努力奋斗的篇目,虽然也没有明确的喜怒,但这里笔者认为应当归纳为“黄色”,这是阳光奋斗的色彩。这类篇目主要出现在正文后面,放在“日积月累”“阅读链接” 等栏目。从情感上看,也没有表现出悲伤或者喜悦的情绪,但表现出了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比如,六年级  下册,收录钱鹤滩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激励学生把握光阴、珍惜时间;收录《文心雕龙》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教导学生千锤百炼才能成才;四年级上册,收录韩愈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教育学生要勤奋多思。除了古诗,其余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以寓言故事为主,教导学生养成普世性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3.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不同情感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不同感情色彩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必然对学生 的成长产生不同的影响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 方面的影响:

3.1 认知世界。传统文化滥觞于原始社会,成熟于 封建时代,着墨最多的必然是当时的社会生活与自然 景物。语文课本中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感情色彩的中性 咏物部分,前文也已经介绍了,大部分都是直接歌咏 自然和平静的社会生活,展现的是田园风光或平常的 生活乐趣 。这些传统文化内容或通过瑰丽的想象、或 通过闲适的描写帮助学生感受自然风光的美好、祖国 山河的秀丽、宁静生活的和谐。

3.2 激励进步 。这类篇目虽然较少出现在小学语 文课文的正文,但频繁出现在正文后面,且内容较多 。 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起步阶段,这些激励奋 斗的文字,必将在小学生的人生起步阶段种下奋斗的 种子,激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继续奋勇前行 。 比如,《学弈》教育学生学习要专心致志,《揠苗助长》 教育学生要尊重客观规律,等等 。这些内容都能够对 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发挥良好的激励作用。

3.3 感受世情。无论是红色的喜悦,还是灰色的悲凉 。人生本来就是酸甜苦辣无所不在,不管人生的哪 一个阶段,我们都会经历或喜或悲的情感变化 。前面 归纳的踏青赏春之喜、爱国复土之喜,还有思乡之愁、离别之苦,  也正是小学阶段能够认识了解最朴素、最 纯真的情感,对于帮助小学生发育健全的心理情感体 验,能够起到良性的积极作用。

\

4.提升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情感教育实效的策略

研究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感情色彩,既是为了推 动传统文化更好地通过教学得到传承发扬,也是为了 在儿童情感发育的关键阶段,帮助他们通过情感干预 实现心理健康成长。这也是我们研究传统文化教育内 容的原因所在。如何利用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促进 学生获得良好情感体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笔者认 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4.1 贴近实际了解学生情感变化。  实现情感良好 体验的基础是了解学生的感情现状。这就要求我们的 老师,要深入学生 。要通过家访、个别访谈的方式,主 动对接家长、学生,熟悉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掌握学 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 理情感变化,并形成表格化的记录。比如,是否有学生 因长期留守而导致孤僻、偏激等心理,是否有学生存 在情感认知障碍、孤独性障碍,是否有因为严重事故、 目睹他人惨死、被强奸等自然或人为灾害导致的情感 麻痹。特别针对情感认知障碍、孤独性障碍、情感麻痹 等问题,一定要先摸清底数,及时做好预案,在教学过 程中予以适当调整。  同时,要做好学生情感信息的保 密工作,保护学生个人隐私,防止出现事件炒作或公 众发酵。

4.2 灵活变换改善教育教学方式。教师作为开展 教学活动的主体,  要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主观能动 性 。要充分利用好传统课堂,传统课堂是开展传统文 化教学的基础阵地,也是推动学生情感教学的重要平 台 。在传统教学课堂,既可以通过传统授课的方式将 传统文化中的情感体验传授给学生,也可以利用多媒 体教学,  以播放短视频的方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帮 助学生领会其中的感情色彩。  同时,更要注意传统课 堂的创新实践,比如,鼓励学生根据传统文化教学内 容,将这些内容编排成话剧、哑剧、音乐剧等舞台剧, 让学生参与表演,用表演再现场景的方式,增强学生 的情感体验。传统课堂之外,  同样有广阔的空间,比 如,教授杜甫《江畔独步寻花》时,可以将学生带到野 外、小溪边直接感受春意盎然的景色。

4.3 制定计划科学干预学生成长。小学传统文化 教学内容的分布基本上遵循了先易后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多写景向多抒情的转变,比较符合学生成长的 认知规律。  情感体验教学也要牢牢把握这一重要规 律 。要以此为基础,针对整个小学阶段的传统文化教 育内容,系统性考虑情感体验教学方式。要从一年级 开始对不同学生情感成长的方式做好系统性梳理,及 时记录他们在接受完传统文化教育后,情感的成长变 化 。同时,在做好记录的基础上,定期开展阶段性的总 结回顾,对出现情感问题的学生做到及时干预,帮助 他们健康成长。  对特殊学生,比如,存在情感认知障 碍、孤独性障碍、情感麻痹等问题的学生要做到特别 关注,让传统文化内容中的暖性色彩、欢乐情调填满 他们的健康成长之路,努力用“教育者之爱”点亮他们 心中情感的明灯。

4.4 有针对性地拓展传统文化内容。比如,针对内 容形式单一及数量偏少的问题,  积极利用课余时间, 开展传统文化兴趣小组,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进行延 伸性学习,  让学生在学习更多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 加更多的传统文化情感体验。对一些有争议的传统文 化故事,帮助并鼓励学生多方面收集资料,尝试进行 研究论证真伪,助力他们实现高素质成长。

总之,教育对学生而言,其意义不仅是知识的习 得,更是思想与心灵的健康成长。  推动传统文化教育 的意义也同样不仅局限于传承传统文化,通过领悟传 统文化中的感情色彩,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帮 助学生实现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我们要在了解 学生的基础上,灵活教学方式,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及 时干预学生情感变化,推动传统文化情感教育实践深 入进行,推动学生高质量成长。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1~6 年级小学语文,人民教育 出版社,2019.
[2]陈芯.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内容及教学策 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
[3]袁建琼.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 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
[4]全晓星.语文情感教育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实 施策略[D].贵州师范大学,20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994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