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中小学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 。理论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育依托 于实践的过程 。现代化教育体系要求培养中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落实理论教育和实践教 育,加强实践活动课程建设 。课程的完善才能让中小学生感受更丰富、更有趣味的实践经验,让学生在走出课 堂和教室的基础上贴近大自然,最终实现全面发展,这也是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核心素养 中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开发
一、引言
培养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各个学校加强硬 件条件建设和软件条件建设,硬件条件主要指学生学 习的环境,软件条件主要是指教育和管理的理念 。综 合实践基本属于硬件设施建设,主要目的是提升中小 学生的综合素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是实践建设 的核心,学校要重点围绕课程展开探索和研究,找出 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解决这些 问题,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示范性综合实践课程。
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概述
(一)基本概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以活动为主的课程,通 过教师积极的引导,中小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并获得良 好的活动体验[1] 。实践课程开发是各中小学课程建设 的重点,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能够提升中 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核心素养。
(二)基本目标
中小学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首先确定开 发的目标,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第一,提升学生认识宽 度和深度。综合性实践涉及的范围相对比较广泛,不 仅与中小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和学习相关,而且也能 够让中小学生与自然和社会接触,因此学生能够获得 关于生活、学习、社会以及自然相关的知识。这与传统 课程不同,传统课程重点强调学生学习过程,很少涉 及自然和社会相关知识,因此,开发综合实践课程能 够提升中小学生的认识宽度和深度 。第二,形成良好 的生活态度。实践基本课程中包含各种各样的课程, 这些课程中涉及各种活动,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不仅需 要保持负责的态度, 而且需要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只有这样才能享受到乐趣。第三,在活动中不断创造。中小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不仅需要学会与 其他学生和教师相处, 而且需要学会做人和做事的基 本技能, 这些相处的法则以及技能能够为学生今后生 存奠定良好的基础[2]。除此之外,活动也是一种锻炼,中 小学生在保持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 利用学习的基 本技能能够实现和学会创造,创造新的关系、新的理 念、新的知识。第四,中小学校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 育的有效融合。学校教育重点引导学生掌握书本知识, 社会教育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学习社会经验和 生存法则,二者相互融合促进了学校与社会的接轨,中 小学生不仅学会了学习,而且也学会了如何做人,这也 是现代化教育体系下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
(三)基本原则
综合实践课程是学生成长和学习的摇篮,课程具 有较强的教育价值,所以中小学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各种原则,具体包括如下几个 方面:第一,课程的教育性原则。任何课程的开发不仅 具有开发目标,而且要体现教育价值 。综合性实践课 程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活动,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不仅能够与自然接触,同时能够认识社会,因此学生 的个人潜力和创造力都能表现出来 。在活动中,教师 可以引导和教育学生学会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 中不断创造。第二,课程的生活化原则。陶行知教育思 想强调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对于中小学来说,在对 学生教育的过程中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在学生生活 中要加强教育和引导 。社会在不断地变化,学生的生 活也在变化, 教师必须要教育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 只有这样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3] 。综合实践基本 课程的生活化要求学校和教师可以围绕学生的日常 生活如吃饭、就寝等展开设计,教育学生如何安排好自己的衣食住行,最终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的 个人能力。第三,课程的个性化原则。个性化原则主要 是指中小学在开发实践课程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个体 和个性。个性化原则也是分层设计原则,中小学校及教 师根据学生的兴趣、认知、志向创建基本课程。第四,课 程的实践性原则。实践性课程强调活动与实践,在活动 中实践,在实践中参与活动。教师在教授综合实践课程 时,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并不断实 践,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动脑,用心思考,敢 说敢做,只有这样才能从实践中有所收获。
(四)基本组织形式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最主要目的包 括四个方面:第一,引导中小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知识; 第二,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技能;第三,帮助学生获 得较好的实践体验;第四,辅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领会 和感悟。围绕这些目的,教师必须要确定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组织的基本形式,一般包括如下几种:第一种形 式,教师指导和宣传 。 中小学生参与到实践课程需要 教师的引导, 引导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4]。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定期向学生宣传,宣传的内容为安 全相关知识、个人健康知识以及科技知识等等。第二种 形式,教师训练。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按 照小组开展队列训练, 在训练的过程中重点培养中小 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第三种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意 识。教师要加强对实践活动的了解,借助活动内容培养 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 让学生在遇到实践问题 时能够深入思考,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案。第四种形式, 专题教育。教师要想实现教育的针对性,必须要定期举 办一些专题活动,常见的专题活动主要包括爱国教育、 人文教育、社会服务教育等等,这些专题教育能够培养 学生为国、为社会努力拼搏的精神。
三、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类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保证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 的体验,让学生在课程中获得实践的机会,除此之外, 课程还必须要有研究性,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中小学生 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也能提高综合能力, 满足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
(一)生活类课程开发及意义
生活类课程主要是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让学生在 参与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一般来 说,生活类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整理家务、学洗衣服、学习做饭等等,除此之外,环境保护也是生活类课程的 主要内容。在中小学生平时的生活中,不同活动会对 环境造成不一样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借助生活类课程 向中小学生传达保护环境的理念。生活类课程最主要 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 习惯,具体表现为自立自强、爱护环境、文明礼貌、节 约资源等等,这些优秀的品质是衡量中小学生综合素 质的重要因素。
(二)学军类课程开发及意义
学军类课程主要以国防教育为主,简单地说是让 中小学生体验军校生活。军校生活相对比较严格,具 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需要学会服从,听 从指挥,在自己的岗位上要履行职责;第二,学生需要 认真细致,从生活中的点滴事情学会认真细致,比如 在整理床铺的过程中要认真细致;第三,学生需要有 责任担当,遇到任何事情,以大局为主,多付出多帮助 他人,在承担自己工作的同时尽可能地付出。
(三)生命类课程开发及意义
生命类课程主要是通过活动让中小学生认识到 生命的珍贵,从而更加珍惜我们的生命。当前,随着社 会压力的不断增加,中小学生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 容易受到消极思想的影响,这些思想或多或少地让学 生心理出现问题,从而产生一些自杀倾向 。 自杀是对 生命的不珍惜不重视,生命类课程开发能够有效地引 导学生正确理解生命的真正含义[5] 。生命是弥足珍贵 的, 中小学生无论面对何种困境都要保持身心的健 康,并在逆境中积极生存,学会呵护他人、呵护自己的 生命。生命最大的价值是我们能在逆境中勇敢拼搏并 取得最终的胜利。在开设生命类实践课程时,教师可 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通过消防演练、地震演习等方 式向中小学生传达相关技巧,让中小学生遇到困境能 够保持冷静,运用学到的生存技能和自救方法拯救自 己和他人的生命。 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定期开展主题 教育,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反对 邪教,重视生命;远离游戏,健康生活等等。
(四)科技类课程开发及意义
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希望,科技是 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 科技类课程的开发 。一般来说,科技类课程涉及的门 类比较广泛,主要有物理学科、化学学科、计算机技术 相关学科、自动化机械化相关学科、数学学科、生命科学相关学科等等 。科技类课程主要以理工科学科为 主, 讲述与中小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前沿科技知识, 比如智能家居类相关活动课程,常见的主要包括扫地 机器人等。科技类课程的开发不仅能够让中小学生了 解科技发展的前沿,同时能够让中小学生学习到先进 的科技知识,最终培养了良好的科学精神,为后期进 行科学实验奠定良好的基础。科技类课程强调科学素 养,科学素养也是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
(五)德育类课程开发及意义
德育课程主要以培养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为 根本目的,教师要通过开设德育类课程引导学生学会 感恩。中小学生需要感恩国家给予我们安定和平的生 活;中小学生需要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抚养我们 长大成人;中小学生需要感恩教师对我们的教导,向我 们无私地传授知识;中小学生需要感恩同学和朋友,在 自己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和安慰;中小学生需要感恩 社会,让自己能够得到磨练和成长 。德育课程组织的 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教师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 第一,引导学生学会写信,向家人、教师或者同学递送 感恩心。第二,引导学生学做感恩事,比如主动与同学 交流,感谢同学之前的帮助,并在同学遇到困难时及 时给予帮助[6] 。第三,歌唱感恩的歌,教师可以定期举 办感恩活动,让学生通过歌唱和演讲的方式表达自己 内心的感恩之情。
(六)职业类课程开发及意义
职业类课程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职 业,为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奠定良好的基础。美好的 世界以及社会需要各行各业的人们共同努力,职业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般来说,职业可以分成两类, 即体力劳动为主的职业和脑力劳动相关的职业 。 当 前,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很多中小学生认为体 力劳动为主的职业相对比较辛苦,不如脑力劳动相关 的职业挣钱,这种思想很容易对中小学生今后的职业 造成困扰。因此,教师在开设职业类课程之前一定要 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尊重各行各业。 常见的职业主要包括农民、厨师、医生、护士、农民工、 公务员、保洁员、保安、维修工人等等,教师引导学生 体验不同的职业,比如引导学生种植蔬菜,感受农民 的辛苦,获得良好的劳动体验和观念。中小学生参与 到体验活动中能够初步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在 此基础上学会尊重不同职业,为今后的职业规划奠定良好基础,这也是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
四、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需要教师重视评价
中小学教师在开设实践课程的过程中,要想保证 课程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要重视评价 。评价过程尽 可能做到多元评价,多元评价与单一评价不同,并不 单独指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结果进行评价。多元评价还 强调中小学生自我评价、中小学生相互评价、教师对 学生活动过程评价。评价的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活动 的结果,而是涉及活动过程,比如中小学生在活动过 程的行为方式、活动过程中的认真与否、活动中是否 有自我反思、活动中的情感是否积极向上 。教师要收 集评价结果,并将其记录在档案中,为后期的实践课 程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评价能够帮助中小学生更好 地认识自己,及时发现自己思想以及行为上存在的问 题,并及时修正,成为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这 也是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
五、结束语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 概念、基本目标、基本原则、基本组织形式。当前,中小 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主要包括如下几种基本类 型:生活类课程开发及意义、学军类课程开发及意义、 生命类课程开发及意义、科技类课程开发及意义、德育 类课程开发及意义、职业类课程开发及意义 。最后本 文指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需要教师重视 评价,收集评价结果,为后期课程开发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江梦欣.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课程价值探 索[J].创新人才教育,2019(1):4.
[2]高艳霞.核心素养视域下乡村综合实践活动课 程内容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17.
[3]景小霞.跨界融通:核心素养视域下的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创新[J].中小学管理,2017(1):2.
[4]张锐. 中小学综合实践特色课程建设路径探析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1,24(2):5.
[5]王中正.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 开发初探[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2(14):2.
[6]程豪.我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模式 研究—基于 ADDIE 课程教学模型[J].当代教育与文 化,2018,10(2):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9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