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课程思政教学的理论与运用初探论文

发布时间:2022-06-20 11:58:1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与专业课教学的有机结合是大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现代食品检测技术》是食 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基于现代仪器分析的理论教学环节中有许多思政元素可以与专业知识相结 合。本文主要从课程内容分析与思政元素挖掘,思政案例分析以及实施课程思政的新举措三方面,对开展课程 思政教育的理论模式进行初步探索,以期完善课程教学质量,体现教书育人职能,并为相关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提供参考和经验。

【关键词】现代食品检测技术  课程思政  思政元素  案例设计  食品安全

目前,  国家教育部针对思政教育的指导方针强 调,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和学科专业中全面推 进。而目前高校的专业课教学内容主要强调紧贴专业 特色,重“教书”,轻“育人”,从教育的本质来看,专业 知识和思政教育乃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围绕传统 专业教学而设计的课程思政教育对提升教学质量有 着很大的裨益[1]。由此可见,加强课程思政教育是有效 体现“教书育人”本质的必然选择。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核 心课程,同时也是一门教学与科研关系紧密、具有较 强实践性的专业课程。如何落实有食品质量与安全特 色的《现代食品检测技术》课程思政,帮助学生提升专 业自信心及认同感,提升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 顺利成长成才,是课程教学团队一直思索并致力推进 的一件大事。

\

1.课程内容分析与思政元素挖掘

1.1 课程内容分析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理论教学内容主要从食品 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际情况出发,着重介绍食品质量与 安全领域经常涉及的先进检测技术原理、大型分析仪 器及检测方法的开发。课程内容涵盖了光谱法、色谱 法及质谱法等仪器分析方法。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和 实践,旨在使学生掌握现代食品分析中先进的检测技 术手段,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食品品质和安全检测实 践中。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理解与热爱,  提高学生思想素 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基础理论素质。

1.2 思政元素挖掘

通过教学团队成员对课程教学内容、专业特色和 学生毕业后从事职业特点的分析和研讨,决定重点将 身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人的责任与担当、身为工科生的 “工匠”素养以及身为中华学子的“中国梦”等思政内 容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 养和政治素养。

2.课程思政典型案例设计

2.1 身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人的责任与担当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整个 产业链从原料生产及加工、贮藏、运输再到销售进而 消费的各个环节中,都可能存在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 因素。  随着科技的发展,国内外有关食品安全问题事 件的报道层出不穷,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 性的问题 。它对于国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 我国农产品和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均有较大 影响,这些方面直接关系到食品行业能否健康稳定地 发展[2] 。  因此,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来说, 我们首先要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敏感 度;使其了解身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人的责任、义务与 担当。具体思政元素设计如下:

2.1.1 关注食品安全,培养忧患意识

目前由于市场运行机制尚不够规范、食品安全监督不健全,使得少数人不顾职业道德,片面追求利润, 导致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在《现代食品检测技术》 课程绪论中,以“某品牌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为 例[3],向学生介绍“三聚氰胺事件”发生的始末,剖析问 题产生的原因,  使学生认识到事件的发生给家庭、社 会和国家留下了永远抹不去的伤疤,并为之付出很大 的代价。首先是有许多孩子因为这个事件丧失了生命 或正常的生活能力,其次是使我国国产品牌奶粉生产 商的名誉大大降低,而国外奶粉品牌趁机快速占领中 国市场,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 学生主动培养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人的职业洞察力, 这个事件本身是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是某些不法分 子钻了国家对奶粉中蛋白含量检测分析方法的一个 空子,我们要永存忧患意识,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2.1.2 善用检测利刃,保障食品安全

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而言,准确先进 的检测技术手段犹如手中的一柄利剑,恰当地使用将 会守护国民入口安全,  使用不当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在绪论中,紧随“三聚氰胺”案例之后,介绍 2015 年发 生的“毒草莓”事件[4] 。在 2015 年 4 月,随着央视突然 曝光的一则北京市在售草莓经某高校实验人员检测 发现农药乙草胺超标的消息后,老百姓对草莓望而却 步,随即导致多地草莓滞销,果农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可随着事件的发酵,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专家纷纷质 疑这一说法的可靠性,  并提出有力证据为草莓  “平 反”,但是造成的损失却是无法挽回的,一条草率的检 测结果让果农受损严重 。通过举这个实例,让学生感 受到,正确地选择食品检测技术和准确的检测结果是 多么重要,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多动脑思 考,弄清各个检测手段和仪器的使用机理,同时要抱 着一颗责任之心对检测结果做出准确客观的判断,使 自己在面对这种突发事件时能够从容淡定,用自己的 真才实学切实保障老百姓的入口安全与合法经济利 益。

2.2 身为工科生的“工匠”素养

2.2.1 兢兢业业、严谨治学

从事食品分析与检测领域的研究与工作,一定要 有最严谨的科学态度,最认真的工作态度,以及勇于 奉献的科研情怀。在讲授质谱法质量分析器原理部分 时,介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田中耕一的事迹 。虽然他连硕士学位也没有得到,但是他对仪器分析和科学 实验有着异乎寻常的执着与坚持。在一次实验过程中 由于操作失误,他竟然在错误的“混搭”中测量了像蛋 白质这样的大分子量化合物,从而发明了“软激光降 解吸附离子化法”[5]。田中耕一的成功表面上看来自一 次意外,但对于每天都在积累着、寻找着谱峰变化的 观察者来说,田中耕一的成功绝非偶然 。从而使学生 真正认识到,所有的成功都来自于持之以恒和不断努 力,只有勇于奉献才能厚积薄发,有所成就。

2.2.2 热爱科学、开拓创新

在《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的理论教学环节,将多学 科交叉融合、伟大的发明创造等内容融入其中,培养 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利于综合 型工科人才培养 。  比如,向学生讲述仪器分析方法的 建立和发展是分布于物理、化学、数学以及植物学等 多个学科的相互交叉合作的成果;在仪器分析发展历 史中,产生了如拉曼光谱、X 射线、分配色谱、高分辨 核磁共振等多个诺贝尔奖。通过对这些典型案例的介 绍,让学生了解“现代食品检测技术”中渗透的科学规 律,仪器分析原理中渗透的创新元素。再比如,在色谱 学导论部分引用俄国著名化学家茨维特通过叶绿素 分离实验发明色谱法并成就“色谱学之父”的思政案 例[6],在加深学生对专业术语理解的同时,进一步激发 其对科学现象的求知欲与探索欲。

2.3 身为中华学子的“中国梦”

2.3.1 激发家国情怀和民族自信

在我国仪器分析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诸多令 人鼓舞、振奋人心的人和事 。  比如在讲授质谱仪的发 展历史环节会介绍,从 1991 年开始,经过 20 多年的 不懈奋斗,  我国暨南大学的科研人员突破技术难关, 终于做出了中国人自己的质谱仪。国产质谱仪的诞生 意味着我国的高端制造业正式进入了世界领先水平。 再比如,在介绍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原理时,介绍利 用我国自主研发的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食品 中重金属铅进行检测,其检测灵敏度已达到甚至超过 国际先进水平[7] 。这样的人和事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 诉说,我国分析检测行业科研人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追梦历程。

2.3.2 提升个人品质和道德修养

只有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自身品质素养,才能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勇挑中国梦、复兴梦的伟 大历史使命。在介绍食品中有机化合物和无机物仪器 分析检测手段的时候,经常会举“复旦大学研究生黄 杨投毒案”和“清华大学优秀学子朱令投毒案”两个极 其令人惋惜又发人深省的案例[8,9]。这两个案例都在告 诉我们—科学是一柄双刃剑 。一方面,如果你将它 妥善使用,将极大地造福人类;但如果利用这样的科 学知识去做一些损害社会利益、损人利己的事情,往往 会造成更可怕的结果。  因此,我们首先要做品质优秀 的人,之后才能成就利国利民的事。

3.实施课程思政的新举措

3.1 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型教学模式
随着新冠疫情的暴发,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弊端被 明显放大,在《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理论教学环节,以 超星学习通平台为载体,构建线上教学平台,在平台 发布典型案例、人物事迹等思政素材,邀请学生就思 政案例开展线上讨论。同时,线下课堂环节,邀请线上 讨论环节观点积极向上、正能量突出的同学积极发言, 起到表率作用。

3.2 将课程思政融于“第二课堂”

第一课堂即课上教学,是《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理 论课教学的基础部分,但是要做到培养综合型人才,满 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  还需要针对理论联系实际的 内容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利用食品安全检测相关知 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带学生参观天津市食品安 全检测技术研究院及知名食品企业的品控部门;  带学 生深入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生产实习;  邀请食品企业 质检员、食品仪器分析专家等为学生做专题报告。让学 生真正明白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建立作为“食品安 全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学习食品安全从业者对待科学 的严谨认真的态度以及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3.3 开展课程思政考核评价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检验课程思政应用于《现代食 品检测技术》理论教学中的实际效果,可以针对课程 评价体系进行修改及完善,将课程平时成绩的评价分 为课上评价和综合评价两个方面。课上评价主要考查 学生课上的“德、能、勤、绩”等方面表现,主要考查出 勤率、随堂测试、课上发言等;在综合评价中主要通过 课后作业和讨论,从参观实习报告以及实习单位评价 等方面来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定位 、专业认知、工大历史使命。在介绍食品中有机化合物和无机物仪器 分析检测手段的时候,经常会举“复旦大学研究生黄 杨投毒案”和“清华大学优秀学子朱令投毒案”两个极 其令人惋惜又发人深省的案例[8,9]。这两个案例都在告 诉我们—科学是一柄双刃剑 。一方面,如果你将它 妥善使用,将极大地造福人类;但如果利用这样的科 学知识去做一些损害社会利益、损人利己的事情,往往 会造成更可怕的结果。  因此,我们首先要做品质优秀 的人,之后才能成就利国利民的事。

\

3.实施课程思政的新举措

3.1 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型教学模式

随着新冠疫情的暴发,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弊端被 明显放大,在《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理论教学环节,以 超星学习通平台为载体,构建线上教学平台,在平台 发布典型案例、人物事迹等思政素材,邀请学生就思 政案例开展线上讨论。同时,线下课堂环节,邀请线上 讨论环节观点积极向上、正能量突出的同学积极发言, 起到表率作用。

3.2 将课程思政融于“第二课堂”

第一课堂即课上教学,是《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理 论课教学的基础部分,但是要做到培养综合型人才,满 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  还需要针对理论联系实际的 内容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利用食品安全检测相关知 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带学生参观天津市食品安 全检测技术研究院及知名食品企业的品控部门;  带学 生深入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生产实习;  邀请食品企业 质检员、食品仪器分析专家等为学生做专题报告。让学 生真正明白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建立作为“食品安 全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学习食品安全从业者对待科学 的严谨认真的态度以及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3.3 开展课程思政考核评价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检验课程思政应用于《现代食 品检测技术》理论教学中的实际效果,可以针对课程 评价体系进行修改及完善,将课程平时成绩的评价分 为课上评价和综合评价两个方面。课上评价主要考查 学生课上的“德、能、勤、绩”等方面表现,主要考查出 勤率、随堂测试、课上发言等;在综合评价中主要通过 课后作业和讨论,从参观实习报告以及实习单位评价 等方面来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定位 、专业认知、工作态度及社会责任意识等。

4.结语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每 一位高校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的关键问题。高校食品 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培养我国食品检验检测研发与技 术高级人才的主阵地,而检测类专业课程的课堂教育 是本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加强课程思 政建设,对学科建设、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及食品科 技顺利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会在实践中不断 探索,努力在教学中真正体现“教书育人”的教育本 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刘玲.高校课程思政的资源及开发研究—基 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分析[J].高教学 刊,2021,7(19): 164-167.
[2]杜恺.食品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及实施路径[J].中 国食品工业,2021(21):117-118+128.
[3]张岩.三聚氰胺事件 10 年后,你放心来杯国产 奶吗[J].中国报道,2018(7):58-59.
[4]白瑶,陈思,郭丽霞.等.草莓乙草胺事件风险交 流案例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7(3):81-84+94.
[5]王星.精神气质与行为习惯:工匠精神研究的 理论进路[J].学术研究,2021(10):60-66+177.
[6]刘虎威,傅若农.色谱分析发展简史及其给我们 的启示[J].色谱,2019,37(4):348-357.
[7]胡迅,刘正丹,韩清,曹美龄,徐立,徐云斌.痕量铅 的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4,25 (5):70-75.
[8]林卓越.从名校高材生频频犯罪谈新时代背景 下我国高校法律教育现状及策略[J].法制与社会,2018 (6):190-191.
[9]许文倩,丁袅袅,柳靓竹,汤志远.社会发展对基  层法治建设的影响—从“朱令案”到“辱母杀人案” [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5(9):
89-9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938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