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小学数学教师开始重视起对课程多元化教学 效果的追求和强化,一系列与之有关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 。基于这一基本认识,笔者将结 合个人工作经验和有关研究成果,围绕“‘立德树人’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渗透”一题撰文,并分别从对学 生团结合作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勇于探索的追求、待人谦和的意识以及初级辩证哲学思维的培养等角度出发提 出一些策略性建议,希望能够给诸位的工作优化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立德树人 小学数学 渗透策略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初级阶段,对外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模仿欲,同时又非常容易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诸多心理、精神认知层面的变化, 正是需要得到来自他人—特别是教师正确道德引导的关键群体。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对于课堂的德育渗 透工作没有投入足够的重视和研究,单纯地以专业知识 教学作为开展日常工作的唯一内容和目标,这不仅造成 了数学课堂德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也妨碍了学生综 合素养的有机形成,同时对数学教学本身也会起到不利 的反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务必要扭转自己过去的片面认识,对德育的数学渗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应用,以期能够实现课程教学工作的多维化发展。
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
正如笔者在前文当中所提到的,小学生的身心发育可以说才刚刚起步,自身的学习、认知和实践能力都还 很不成熟,面对很多学科—特别是具有较强抽象性的 数学学习时经常会感到有一定的困难 。对此,小学数学 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以结组的方式 展开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让他们能够以小组为整体共 同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实现短板互补和优势互促, 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地讨论问题、探究方法、获得新知。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将充分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和巨大价值,并对小组成员热烈的讨论气氛产生心理上 的趋同感, 从而在客观上塑造并强化学生相信集体、相信队友的团结合作精神。
例如,对于《数据收集整理》这一课的教学,教师可 以在完成对有关技能和注意事项的基本串讲后,提供给 学生一些随机的数据,并要求他们以同桌二人或四人小 组的方式按照教师所提出的诸如“从大到小”“奇数和偶数分开”等相关要求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 。 当发现有的 小组成员出现分歧时,教师要鼓励他们通过各自阐述自 己看法的方式来消除分歧、达成一致,并要对合作情况 最好、任务完成效率最高的几个小组提出重点表扬。
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在经历无数次改革优化之后,现在的小学数学课本 内容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丰富,其中除了基本的专业 知识之外,还添加了很多与之相关的人物介绍、著作简 介和很多富有趣味与道理的名人故事,使课本内容在整 体上更具人文气息 。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开发、利用这 些资源,带领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数学人物所取 得的伟大成就,以及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追求 真理、严谨细致的科学探究精神,同时认识到中华民族 所拥有的卓越智慧和灿烂文明。
譬如在讲解“圆”这一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重点介 绍刘徽与祖冲之这两位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将刘徽根据 极限思维而提出的“割圆术”这一求取圆之周长的方法, 以及祖冲之所取得的世界上将圆周率计算至小数点后 第六位“第一人”的成就也进行一番详细的讲述,使学生 鲜明地体会到我国先民的高超智慧 。另外,教师还可以 播放一些反映华罗庚、陈景润等现代数学家成名历程与 卓越贡献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体会他们在发展我国数 学研究和教育事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怀,进而培 养学生浓烈的爱国意识。
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探索追求的培养
探索诞生于人们对世界的好奇和对美好的向往,这 是驱使着人们去不断挑战自己、创造价值、实现文明进 步的核心动力 。小学生的好奇心是非常强烈的,对于周 围的一切都充满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心态;但是这种 好奇心通常也是十分不稳定的,非常容易在受到一些挫折时而动摇乃至消失 。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应当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目 标,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立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或者 人物,鼓励学生依靠自己和团队的智慧与努力去解决它 们,并争取在这一基础上实现对新鲜知识的发现,通过 这种方式来塑造起学生正确的探索追求。为了进一步强 化引导效果,小学数学教师还可适当引入竞争或奖励机 制,利用学生们与生俱来的好胜心和表现欲来推进他们 探索的进程。
比如在进行有关“平行与相交”这一部分的知识教 学时,教师可以在完成基本知识的讲述后向学生提出这 样一个问题:“‘两条直线之间不是平行关系就是相交关 系 ’, 这句话对吗? 如果不对, 谁能够举出一个反例来 呢? ”而后便可组织学生拿出自己的纸和笔试着画一画 直线之间不同的位置情况 。如果学生普遍遇到了困难, 教师则可激励他们到:“这个问题老师曾经问过很多其 他老师,他们也都想不出别的情况来。不过老师相信,大 家只要肯动脑筋,这个问题一定可以被我们解决!”并可 视情况从“处于同一平面”这个隐性前提角度出发给予 学生必要的提示。
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待人意识的培养
课堂教学其实可以被看作是一项具有知识和技能 传递作用的社交活动:教师和学生之间要通过课堂互动 来完成知识信息的转移,学生和学生之间也要通过课堂 讨论和交流来完成各自认知资源的交换。这就意味着数 学课堂完全可以在履行针对学生数学素养培养职能的 同时, 从侧面进行对学生社交意识和待人礼仪的塑造。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格外注重自己的 工作仪态以及和学生之间关系的处理, 始终以耐心、热 心、仔细的态度来和学生相处,对学生所出现的错误和 失误要在充分包容的前提下进行悉心教导与纠正,同时 要求学生之间以平等、友善、热情的方式开展学习互动, 借助这些手段来培养起学生谦和有礼的待人意识。
例如在每一堂课开始前, 当学生起立向教师问好 时,教师也可以微笑着说一句“同学们好”,并向学生点 头或欠身致意;当学生们在回答问题时给出了漂亮的解 答后,教师可以通过“你的回答非常正确,真是个聪明的 孩子”或者“你的想法很巧妙,比老师想得还周全”等话 语表示充分肯定;如果学生在练习中出现了失误,教师 一方面要教给他们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也 要温柔地说:“一次失误不算什么,老师相信你依旧是一 个好学聪明的孩子,加油! ”等等。
五、结合课程内容初步树立学生正确的哲学体系
任何一门自然学科的研究和教学都格外重视对客观规律的尊重与运用,小学数学作为典型的自然类学科 当然也不例外 。作为面向小学生的课程,小学数学的教 学内容其实并没有非常深奥难懂的知识,也通常不会涉 及对科学规律的深度剖析;但即便是对于浅显、简单的 数学知识探究,其中却也无处不体现出对“规律的普遍 性与客观性”“矛盾双方的对立性与统一性”“物质世界 的普遍联系性”等初级唯物主义哲学道理的生动反映。 结合这一现象,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引导 学生认识并体会这些道理的存在方式和作用形式,帮助 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树立起正确的哲学认知体系,同时也 为学生日后更为专业化的哲学学习提供必要的前端准备。
比如在开展关于“乘法”方面的综合课程练习时,教 师可引导学生回顾自己从十以内、二十以内整数到大数 再到分数 、小数这一利用乘法进行计算的整个学习过 程,让学生体会自己对乘法运算的认识由简而繁的发展 经历,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是运动、 发展着的”这一客观道理;而对于《观察物体》这一课,教 师在带领学生了解同一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会看到不 同形象之后,可以进一步向学生讲解“事物的存在都是 多面的”这一事实,并告诉学生要“通过不同角度全面看 待问题”以及要“透过事物的现象而发现、了解其本质” 的道理。
六、结束语
良好的道德是指引人们健康成长、正确发展并最终实现个人和社会价值的根本导向,理应也必须在我国对课程体系教学当中占据核心和基础地位。小学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认识并努力践行这一点认知,在日常的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深化、发展对“立德树人”理念的落实, 围绕对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勇于探索的追求、待人谦和的意识以及初级辩证哲学思维的培养来 制定、实施体系性的策略,从而让学生们能够在获取丰富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实现个人道德素养的长效提 升, 从而为早日将他们培养成德才兼备、“既红又专”的全面人才而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唐远智.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教育的 策略[J].情感读本,2021(6):59.
[2]陈琼霞.立德树人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研究 [J].读与写,2021,18(24):159.
[3]王芳芹.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开展[J].文理导航 ·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8):161.
[4]张海英.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本课堂的构 建[J].科学咨询,2020(45):15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8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