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和教育公平化理念的进一步落实,农村地区小班额的小学教育引起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 者的关注和研究,一些切实可行的理念和方法也纷纷得到了有效的提出与应用。基于对上述趋势的认识,笔者将结 合个人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以数学为切入学科,围绕“基于小班额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探究”一题撰文, 并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策略性建议,希望能够为诸位同仁的工作发展带来些许裨益。
【关键词】农村学校 小班额 小学数学 提升策略
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的限制,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一直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教育资源 的密度比较低; 同时因为农村地区的聚落分布相对分散,当地普遍存在更多数量的小额班级—这在小学阶 段表现得尤为突出 。不同的条件就意味着不同的问题, 而不同的问题自然需要不同的解决思路。针对农村小额 班级的小学数学教学,任课教师不可机械地套用常规教 育模式,而应当进一步结合自身的具体任务和农村地区 以及小额班级的特有条件,充分发挥出以生本学习为核 心的教学理念价值,以期能够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 长效、稳步提高。
一、依托生本合作开展课堂教学
小额班级的学生数量较少,彼此之间通常都有着相 对深入的了解和更多的交流、磨合机会,因而在进行合 作互动的过程中常常可以表现出更好的默契; 同时,农 村地区的孩子一般也有着更为丰富的交际意识和经验, 在组织合作学习活动时具备更好的主观条件 。据此,小 学数学教师应当突出生本合作模式在农村小额班级教 学中的应用价值,以此作为强化学生课程知识体系的路 径。
(一)拓展学情搜集渠道,优化生本合作开展基础
只有对学生有了充分的了解,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帮 助学生以最适合自己的形式结成学习小组,从而发挥出 生本学习的优势。 面对小额班级,小学数学教师能够对 每个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务必要在学情搜 集的广度和深度上做出更多的效果 。具体而言,除了学 生的课堂和考试表现外,小学数学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兴 趣爱好、思维习惯和性格等做进一步了解,并利用家校 沟通和约谈等方式获得更丰富的信息,以此作为明确学 生学习层次、完善学习小组建立指导效果的参考素材。 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历次考试的考卷集中起来,分析每 个学生在不同难度、题型和考查方向的题目中的失分情 况,以此来判断学生的短板分布;并在课下主动和学生聊一些生活话题,获知学生的兴趣、性格和表达能力等 等。
(二)明确学生优势、短板分布,提高生本学习质量
小额班级由于学生数量较少,每个学生的个性条件 更容易被显现出来,其所能带给学生的学习方面的影响 自然也就更加突出,因此很容易导致学生之间存在迥异 的优势和短板分布状况 。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帮 助学生组建小组的过程中体现出“互补”的原则,让在不 同领域具备特长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使各方面问题都 能拥有对应的“负责人”;同时还要在一个共同体中同时 容纳不同档位的学生,以便学生之间知识资源和学习经 验的积极流通。 比如教师可以按照“20 分一档”的标准, 根据学生历次考试平均分数将学生分成两个档位,保证 每个小组里都存在着处于不同档位的学生;而在进行例 如《观察图形》这一课时的生本练习时,各组成员可根据 自己在图画绘制、空间想象等不同方面的优势选择某项 工作作为自己的任务,让团队表现出更强的执行力[1]。
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主题设计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对于它的有机 教学离不开对一些实际应用场景的构建和引入。在处理 这一工作时,农村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考虑当地学生的 具体生活环境和日常体验,注重结合他们的认知内容以 及优势条件来完善对教学主题的设计,以此来提高对小 额班级学生思维特点和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和质量。
(一)在主题设计中融入农村生活元素
农村小学生无疑对当地的特色化生活元素更为熟 悉也更加亲切,这完全可以成为优化课程主题设计的一 项优势资源。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在为课程的应用讲解构 建主题性场景时,应以学生所熟悉的日常场景、活动为 背景或内容,一来让学生获得更亲切的学习体验,二来 也可使学生利用生活经验降低完成学习任务的难度,同 时更能兼顾农村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 。 比如在对于“圆的面积”这一部分的解题训练,教师可以描述这样一个 场景:“爸爸要在家里的谷仓外面包一层防潮层,一共用 去了 314 米长的防水布,那么这座谷仓的占地面积大约 是多少平方米? ”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出表现有关 画面的课件,让学生依托自己所熟悉的场景来解答这道 应用题[2]。
(二)利用拓展问题设立主题
农村地区的小学生通常具有更丰富的日常生活经 验,因此很容易在自己熟悉的场景作用下表现出更强的 认知加工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在完成 课内教学之后,根据课程内容提出一些拓展提高问题作 为学生依托既有生活经验开展进一步探究的主题,同时 利用一些农村生活场景或事物加以引导,力求让学生的 学习成果得到扩大和优化。比如在完成有关“乘法”的教 学后,教师可以结合“栽秧”或“囤仓”等农业劳动内容, 给出“1+2+3+…+99+100”这道算式,让学生利用乘法知 识和劳动经验以合作的方式思考这道题的简便算法,并 在课堂末尾或下堂课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汇报 给大家。
三、丰富课程教学的具体形式
农村地区的小学生往往更加活泼、好动,相对于城 镇地区学生而言也有着更强的执行能力;此外,小额班 级由于学生数量较少,因此在组织一些实践性学习时不 需要教师投入过多的资源, 更加方便了此类活动的开 展 。基于这两点优势,小学数学教师不妨在课程教学中 适当提高活动性教学形式的应用比重,为学生学习体验 的优化和应用意识的增强提供可靠保障。
(一)借助实践应用组织课程学习
动手操作是农村地区小学生的长项,也是在针对农 村小额班级学生组织教学时应当得到充分重视的一条 工作路径。 据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设立一些符合课程 内容、目标的实践活动作为开展课程讲解的平台,一方 面让学生能够在更深层级应用技能、理解知识,另一方 面也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生活联系性。 例如在讲解完《扇形统计图》这一部分后,教师可以给学 生安排一项调查任务:利用对同学、家长或同村邻居的 采访,了解本地不同农户所种植的各类农作物的亩数以 及将这些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整合成具体的数字,并借助
自己学到的有关知识制作出一幅对应的扇形统计图,以 此来大概反映出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3]。
(二)借助趣味游戏开展课程教学
浓郁的人文气息让农村地区的孩子们更热衷于和 同伴开展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这可以成为他们进行知 识学习的一项“buff”。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利用这一点, 将游戏作为开展数学教学的一条有效路径,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设立一些符合学生能力和兴趣的游戏,让学生 能够“边学边玩”,使学生在富有趣味性和参与感的活动 中自然而然地学会知识、用好技能,从而达成“寓教于 乐”的理想教学目标。 比如为了强化学生的四则运算能 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一场游戏:教师在一些硬卡纸 上绘制诸如鸡、牛、狗等常见家畜、家禽的形象,并在每 轮游戏前声明不同的动物所对应的数字(数字在 1 到 13 之间选择且不重复);每轮游戏开始前,教师随机抽出 4 张卡片展示给学生,学生要结合卡片所代表的数字并利 用加减乘除和括号设计出一道算式,算式的计算结果必 须为“24”;用时最短且结果正确的学生可积 1 分,最后 谁的积分最高谁就是优胜者。
四、优化师生之间的教学合作
同样得益于较小的班容量,小额班级数学教师能以 更为深入、密切的方式和学生开展合作,这也成了推进 课程教学发展的一股强劲助力。利用这一优势,小学数学 教师可以在组织课堂讨论或游戏活动时和学生们一起 参与其中,依托“师生同乐”“师生共与”的方法来有效增 进彼此的情感,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爱屋及乌” 的喜爱之情,为其他环节工作的有效开展做好铺垫[4]。比 如教师可以在完成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部 分的教学后,和学生们一起利用一堂课的时间进行实践 应用,测一测、算一算学校的操场、附近的农田以及蓄水 池(注意保护学生安全)的面积,同时还可在这个过程中 引导学生掌握“步测”等更具应用简便性的计算方法。
五、结束语
教育犹如一座殿堂,它向每一个渴望得到它的孩子 敞开大门,总有一条道路能够引导所有的孩子前来领略它的金碧辉煌。农村地区小额班级的数学教师要从根本 上认识并努力践行这一认知, 在日常教学中充分考虑、 发挥自身的优势,引导学生以生本化、场景化、应用化和 师生互动化的方式去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和学习策略,从而为学生数学素养的 提升和素质教育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洁如,陈梦鉴.突出自主,强调合作—浅谈学 习共同体模式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构建 策略[D].郑州师范大学,2017.
[2]杜代军.农村小学小班制背景下如何提高数学教 学的实效性[J].读写算:教师版,2012(6):58-60.
[3]丁得军.农村小班额课堂教学中“合作、探究”式 学习策略的研究与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2(8):22.
[4]李福德.农村小学小班额有效性教学的探索[J].甘 肃教育,2015(21):6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8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