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教师要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教学,重视帮助其打 下扎实的数学基础,引导其在学习中能够养成数学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使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好地学习和 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但是受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很多老师都不够重视培养小学数学课 前的预习习惯,整体的教学效率并不高,因此教师要积极改变自身旧有的教学观念,遵循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对其进 行良好的引导。本篇文章则针对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对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和探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前预习习惯 培养对策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重要的学习环节之一。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加自由地进行学习,并 充分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 。新课程提出,教师要重视学 生自主学习的过程,预习学习作为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自 学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要注重帮助其养成基本的预习 习惯,使其逐渐掌握对数学知识的预习方式,通过放手 让学生独立地探索知识,有效提高其自身的自学能力。
一、数学预习的重要性
(一)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性的学科,在数学学习中进行 预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从心理学的角度 上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学生在学习新 知识的时候处于有准备的学习状态可以更加快速地进 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授课的整体效 率。预习也可以让学生在初步学习的阶段快速的明确自 己的学习目标,使其带着问题和疑惑走入课堂,这样相 较于漫无目的地去听课,教学效果会更加明显[1]。
(二)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一般情况 下,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往往需要结合以前学过的旧知 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以将以前忘记的旧知识与新知 识重新联系,加强其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帮助其建立新 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构建系统化的知识框架[2]。
(三)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提高其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强弱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影 响,代表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它不但能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 同时还能让学生自主分析和思 考,促进其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3]。长期坚持进行课 前自学,能够综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自主预习 可以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有重点地去学习知识,逐渐不再过度依赖教师解决问题,加强学生自身解决问题的能 力 。并且,老师在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时也能针对其基 本的课前预习情况, 发现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并对遇到的问题实施针对性的指导,这也充分说明培养 学生课前预习学习习惯的重要性[4]。
二、小学数学预习学习的现状问题
数学当中的课前自学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 的学习主要包括了课前自学, 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的复 习,很多老师都对后面的两点非常重视,而忽略了第一 点,这样的教学观念是错误的 。 大多数教师都受到旧有 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没有真正认识到课前自学在数学 授课中的重要作用,忽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导致学 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下,很难对数学这一学科产 生浓厚的兴趣[5]。
同时,在学生课前自学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对其自 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指导的方法 过于模糊,很多学生在目前都不能说出数学知识预习的 具体要求和步骤 。 同时,教师仍然按照既定的授课设计 展开教学, 没有重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前后的变 化,导致学生感到自己的预习不被重视,学习动力就容 易逐渐降低,从而对预习学习产生消极的态度[6]。再加上 一些教师在课堂授课中不够重视以学生作为主体展开 教学,忽略其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一味地应用填鸭式和 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的自主学 习能力在这样的一个授课模式下只会变得越来越差。当 老师布置有关于预习的作业时,如果没有设计具体的学 习任务和目标,不验收大家的自学成果,学生就不重视 课前自学的过程[7]。
三、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策略
(一)老师要积极转变思想,重视学生的预习结果
很多老师对学生的课前自学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认为学生在上课之前提前知道所学的知识内容,就不会 和教师共同经历疑惑、分析以及操作的思维过程 。教师 要改变这一错误的认知,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课前自学 的作用和重要性。小学阶段是自学意识和动力的萌芽时 期, 也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所 以务必要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教学方式,使儿童在自由 的学习氛围下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 同时,要让大家认识 到预习的重要性,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逐渐渗透预习的 作用,积极鼓励大家在上课之前进行自学。例如,在学习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观察物体”这一课时,先 让学生回家浏览这一课的内容,使其将自己认为的重点 知识进行归纳,并会利用实物或者图形展开思考,让大 家在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中加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之 后在课堂授课时,结合这一课的内容对同学们进行提问 引导,从提问中检验大家预习的结果和质量,针对回答 次数较多且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通过表扬激励大 家,使其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应用这一方式,学生在下 一次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 就会更加主动认真地预习, 提高其课堂学习的参与度 。 同时,还能在教师的引导下 更加积极地探索和分析问题。
(二)激发兴趣,提高其预习的积极性
要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老师就要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新知 识自学作业, 让学生在教师布置的作业目标的引导下, 有序的,有目标地展开预习 。例如,教学“统计表和条形 统计图(一)”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对作业进行设 计, 让学生针对家庭中最近 4 个星期的开销进行调查, 从家长那里收集家庭最近 4 个星期支出的详细数据,并 尝试自己制作一个统计表,并根据统计的数据画出条形 统计图 。 同时分析条形统计图当中的信息,看一看 4 个 星期中哪一个星期的花销最多,哪一个最少 。通过结合 实际生活对预习作业进行设计,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 同时还能有效拉近其和数学知识之间的距 离,使学生充分意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当中的运用。
(三)授之以渔,适当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很多学生在初步进行预习的时候,都不知道相关的 方法步骤,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因此,教师要引导大 家能够学会合理安排预习内容,掌握基本的预习步骤和 方法,使其学会结合教材的特点对相关的学习内容认真 地分析,能准确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通过对教材的仔 细阅读知道下一课需要学习的大概内容。例如,结合“垂 线与平行线”这一知识设计从易到难的自学步骤。(1)了 解平行线和垂直的概念和意义 。(2)掌握平行线和垂线 的画法,能够正确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3)自 行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 。(4)尝试挑战,过直线外的一点,分别画出这条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学生可以根据 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基本学习情况自行完成相关的学习 目标,比如(1)和(2)则是需要大家掌握基本的基础,而 (3)和(4)作为难度高一些的知识,学生可以在已经掌握 基础的前提上进行探究 。通过对大家进行分层,引导其 选择恰当的预习方法,不但能有效加强其对数学学习的 信心,同时也直接关系到预习的成败和自学意识和习惯 的养成。
(四)展开有效的课堂评价,提高学生的预习质量
课堂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 通过客观的、科学合理的、准确的评价可以有效帮助学 生完善其学习的方法、学习思维。比如,老师要设置预习 本,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定期检查大家的预习本,找出 其在学习和整理新知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针对 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在课堂上也可以通 过提问检验学生的自学结果,根据大家在课堂发言的内 容和问题,适当帮助其补充重点和难点知识 。通过这样 不但能有效提高学生自学的质量和效率,同时还能有助 于其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提高其自身的预习水平,还 能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课前自学习惯。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老师要意识到培养好习惯对学生的重要 性,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使学生能够有意 识地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 通过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 带着自己的思考,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以此有效提高 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 习惯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良 好的习惯可以主宰人生,老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 惯,提高其自身的学习能力,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 此有效促进其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珍菁. 自主预习,让学生学会学习[J].当代家庭 教育,2019(36):188.
[2]苗应龙.高效课堂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的策 略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19(35):72-73.
[3]王敏.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培养策略初探[J].读与 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2):173.
[4]潘彦文.新课改下小学数学预习教学的几点尝试 [J].新课程(上),2019(12):150.
[5]吴世和.小学高年级数学的课前预习指导经验谈 核心探索[J].新课程(上),2019(12):121.
[6]张迎春.小学数学预习单“先研”策略的研究[J].新 课程(上),2019(12):12.
[7]尹元洪,蔡翠林.提高预习质量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J].当代教研论丛,2019(12):1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7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