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当前高校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分离的现象,使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思政教师与专业 教师育人协同性的缺失而实效性差 。本文通过深刻剖析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必要性,阐明目前思政教 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探索路径,旨在促进高校课程 思政工作的开展,提高高校育人质量。
【关键词】课程思政 协同育人 人才培养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品格。2020 年 5 月, 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 中指出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 设,解决好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问题,强化了 高等教育所有课程的育人要求,明确了所有教师的育人 职责。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是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育人 的根本目标, 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行共振,以 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全课程的育人大格局。在目前的高 校教育体系中,不仅要不断完善思政教育体系,更要极 力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 导向引领相结合,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落实人才培 养战略。
一、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铸魂育人、立德树人 。高等教育 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不仅有专业知识,更要有道德情操的 人才。高等教育不仅是育才,更是育人。思政教师和专业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都承担着育人的责任。虽然思 政课和专业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 存在差异, 但根本目标都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思政教师要通过思政课这类育人关键课程进行立德树 人,专业教师要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内 涵和精神价值,拓宽专业课程的深度,增加专业课程的 温度,不仅做到知识传授,更要做到价值引领 。 因此,思 政教师和专业教师都必须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整个教学 活动中,使大学课题真正发挥应有的育人功效,落实大 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实现价值导向和知识传授相结合的必然选择
价值导向以知识传授为认知基础,知识传授靠价值 导向发挥作用;价值导向通过知识传授得到升华,知识 传授通过价值导向得到发展 。失去价值导向的知识传 授,知识就没有了依托;离开知识传授的价值导向,导向就没有了支撑。为了避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价值导向和 知识传授相脱节现象,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应当发挥主 导作用,将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创造者为己任,利用各 自优势,通力合作,将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融为一体,将 价值导向和知识传授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 人。
二、目前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 的问题
1.协同育人理念缺少,思想政治课程存在“孤岛”现象
一些高校为了培养专业能力过硬的技术人才,会更 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传授,对思政课的重 要性认知缺乏,更没有意识到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 人的必要性,合作育人观念薄弱,甚至把德育边缘化。一 些专业教师认为,自己把专业知识教好就可以,思想政 治教育不是自己的事, 没能在教学过程中渗入德育教 育 。正是这种错误的理念,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没有团 结合作意识,使思政课和专业课育人脱节,直接影响到 了协同育人成效。
2.协同育人资源整合不力,缺乏有效的协同育人资源库
目前,大多数学校主要通过开设《形势与政策》《思 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 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五门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五门课 程教学内容比较固定化,教学手段基本是传统讲授法教 学 。而且大部分学生对这类公共课的学习不够重视,更 倾向于专业课的学习,与专业课老师的交流更多,这说 明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成才成才影响更大,同时也说明大 部分高校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协同育人资源库,思政 教师和专业教师不能利用共同的思政教学资源制订一 套可操作的协同育人教学方案。
3.协同育人相关制度不健全,缺乏稳定的管理制度 和激励政策
课程思政是一个多方位、全方面的育人整体,不仅 要求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增强协同育人 意识,更需要相应管理制度做支撑,比如思政教师与专 业教师协同育人实施制度、评价与激励政策等 。一些教 师已经有协同育人的想法和理念,但由于缺乏制度支持 和政策引领,不知道从何着手 。协同育人相关制度不健 全,严重影响协同育人教学活动的开展,从而影响整体 育人效果。协同育人的实施需要稳定的管理制度和激励 政策做支撑,通过制度来完善管理,提高育人质量。
三、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索
1.增强课程思政理念,提升专业教师育人能力
对于专业教师而言,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是必备条 件,但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专业教师的政治素养 和思想价值引领也同样重要。立德树人是高校工作的根 本原则,贯穿教育的整个过程,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 人的有效途径。
(1)筑牢协同育人的理念 。专业教师要正确认识教 书育人理念,摒弃以往的认知误区 。教育是知识传授和 价值引领的统一,两者不可分割 。思政教师要发挥学校 公共课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教学内容不能与生活实际 想脱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程 的积极性 。不管专业教师还是思政教师,都要转变教育 观念,明白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认识到课堂教学是 学生思政教育非常重要的渠道,通过价值导向引领使学 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挖掘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 。课程思政的本质 是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进行思政教育,而并非新增设一门 课程,因此,专业教师提升育人能力,就要求专业课课堂 中渗透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 中潜移默化地完成立德树人任务。高校要想彻底改掉重 专业知识、轻思政教育的不良现象,就要深入开展课程 思政教学改革,修订课程大纲,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教学 方法,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深度提炼与专 业内容相契合的育人内容, 增加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 将学生的思政教育贯穿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去。
2.整合教学资源,拓展协同育人新模式
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加强合作,在思政育人方面取 长补短,在教学过程中分享育人资源,互相学习,互相借 鉴,去除思政课的“孤岛”现象 。高校要不断整合思政教 育资源,形成协同育人资源互补,拓展协同育人新模式。
(1)共享思政教育资源。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思 政课和专业课的资源互补。思政教育资源共享是指专业 教师和思政教师利用共同的思政教育资源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高校可以整合汇总课程体系,建立以学科为 单位的思政教育资源库,成立思政育人小组,搭建学科 间的教育教学合作平台等措施,促进专业教师和思政教 师之间的交流,整合育人资源,建立协同育人机制。还可 以通过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门论坛、思政教师举办相关 讲座、开展相关实践活动等形式,促进专业教师和思政 教师的合作与交流 。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可以互进课 堂,定期组织思政育人教学研讨会,通过这种方式思政 教师帮助专业教师在课堂思政方面进行方向把关,专业 教师学习思政教师的思想教育理论深度和育人价值理念。
(2)培养新型思政教师 。思政教师是学生思政教育 的主力军,学校要不断壮大思政教师队伍,提高思政教 师质量。加强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的协同,高校二 级院系管理者、辅导员、班主任等学工教师队伍同样是 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接 触比较多,比较了学生的心理状态,也容易获得学生的 认可,而且近几年招聘的专职辅导员基本上都是思想政 治教育类专业毕业,有一定的思政理论基础,可以培养 辅导员或班主任担任兼职或专职思政课教师,同时鼓励 符合条件的院系管理者、辅导员或班主任参与到思政教 学过程中来,这样可以把学生的日常思想动态和思政教 学紧密结合起来,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因此,高校 在推进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要形成思政教师 、 院系管理 者、辅导员、班主任等多方位的新型思政教师,并与专任 教师联手,坚持以学生的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完善制度设计,激发协同育人内生力
当前很多高校对课程思政缺少系统的设计,缺乏必 要的课程思政评价与激励机制,缺少交流平台等,导致 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对课程思政元素 的挖掘不深入,课程大纲未体现课程思政要求,影响课 程思政工作的开展 。 因此,高校一定要加强课程思政顶 层设计, 为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提供制度保 障。
(1)完善教学管理相关制度 。各专业在制度人才培 养方案、课程大纲、教学设计等相关教学文件中要有课 程思政的考量;在教学观摩、教学大赛、教改项目设定等 过程中,要设定“课程思政”相关要点;在教师教学业绩 考核、教学奖励、学生评教时,要把“是否发挥课程思政 效能”作为关键指标点。完善教师教学监督体系,加强教 学评价体系, 将协同育人理念贯穿于这些制度之中,使 高校协同育人政策规范化、制度化。
(2)建立协同育人激励与考核机制 。激励与考评机 制优化建设要从高校协同育人的角度出发,建立科学合 理的考评体系, 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制定“课程思政”激励与奖惩制度,促进专业教学和思政教学良性发展。要打破以往的评优、评先、评职模式,在工作量核算、课堂满意度等方面要加大课程思政成效的考核比重,激励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激发协同育人的动力。同时,学校党委、基层党组织、辅导员、班主任等要承担起协同育人的责任,将学生的思想教育与成长成才作为主要的绩效考核目标,共同探讨协同育人措施,筑牢高校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理念。
(3)加强课程思政培训学习 。 高校要改进教师培训制度,系统性、有针对性的培训才能保障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有效性,通过培训,提升教师思政理论水平,增强教师育人的责任心 。可以建立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建共享机制,利用网络建立思政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注重平台资源的强化和整合,本校教师都可以在此平台进行学习、沟通和反馈 。高校要多推出一些课程思政相关的教学活动, 供相关教师进行学习观摩,比如课程思政学术研讨、课程思政项目展示、课程思政教学比赛、课程思政教学观摩课堂等 。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增强课程思政的理念,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 从而促进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实效。
四、小结
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之举,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要想实现预期成效,就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强化“大思政”理念,要激发高校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动力和活力, 要强化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将“课程思政”抓出实效,才能不断完善“三全育人”的格局,才能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N].新华社,2019-08-1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高校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Z].教高〔2020〕3 号.
[5]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Z].教党〔2017〕62 号.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7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