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绿色文化的历史溯源及当代意蕴(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08-03 12:00:3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一要不断汲取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理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无论在政治和社会制度层面, 还是在哲学、伦理、艺术乃至治国理政层面都富含绿色文化的生态理念, 这与当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理念相契合, 值得挖掘、继承和弘扬。教师应时刻坚守、借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把可行的实践经验与可持续发展观、绿色生态理念与课本、教材以及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持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 提升生态文化素养, 主动探寻社会发展需要的生态保护模式, 全社会共同参与探索绿色生态文明之路, 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明天。

\

二要不断加强绿色文化在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教师和学生是绿色文化的宣传者、实践者和监督者, 课堂教学是开展绿色文化教育最普遍的途径。因此, 学校教育应充分考虑各学科之间的助推剂作用, 互动共长, 平衡发展, 共同提高。一方面, 各科教学都要体现生态文明的重要地位, 把绿色文化教育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 挖掘学科教材中的绿色文化内容, 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点滴渗透。另一方面, 要寻找学科绿色文化教育的切入点, 必须深刻理解本学科的教学大纲, 把握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体现学科生态文明教育的作用。因此, 教师要制订符合学科特点并切实可行的计划, 使绿色文化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得到真正体现。如, 历史学科“工业革命”内容的教学, 可以工业生产与环境污染问题为切入点, 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等绿色文化理念;政治学科“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内容的教学, 可以环境资源现状分析为切入点, 渗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生态文明理念。

三要不断深化绿色文化在校本课程中的开发和利用。在新课标的引领下, 学生对绿色文化的实际感悟, 不仅要注重课堂理论教学, 而且要以社会实践为平台。校本课程的深入开发和充分利用, 是绿色文化在学校教育的又一重要精神源泉和内在动力。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开放教学思想, 在课堂教学中拓展、提升开展绿色文化教育的有效性。如, 可以让学生对生态文明进行调查, 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生态环境的探索活动, 提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与体验性, 帮助学生增强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让学生自觉地约束自身的行为, 为倡导生态文明作贡献。

参考文献:

[1][2][11][12][13]习近平.党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N].2017-10-19.

[3]四川日报评论理论部.以绿色文化涵养绿色发展——把绿色作为四川发展的鲜明底色[N].四川日报, 2016-9-8.

[4]韩基韬.习近平谈“十三五”五大发展理念之三:绿色发展篇[EB/OL].http://cpc.people.com.cn/xuexi/n/2015/1112/c385474-27806216.html, 2015-11-12.

[5]陈丽.全力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EB/OL].http://www.cssn.cn, 2018-05-04.

[6]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思想年谱[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152.

[7]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胡锦涛文选 (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616.

[8][9][10]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胡锦涛文选 (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628、628、644.

[14]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理论热点面对面[M], 北京:学习出版社, 2016:66.

[15][16]李干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J].求是, 2017 (24) :22、21.

[17]赵婀娜.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在京启动[N].人民日报 (海外版) , 2013-04-22.

       《绿色文化的历史溯源及当代意蕴》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803/20180803120205208.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4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