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案例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制度为例,进行了思政元素进课堂的初步探索。由2019年世界环境日由中国主办进行课前讨论,引发学生的国家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进而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的参与感,顺理成章引入课程的知识点——建设工程中的环境保护制度。在知识点讲解中时刻贯穿依法治国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守法普法观念。实践证明,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更能从爱国情怀及文化认同感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及学习参与度。
关键词:课程思政;工程建设法规;环境保护制度
本文引用格式:李璐,等.《工程建设法规》课堂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探究——以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制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86):237-238.
2016年12月7日至8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理念认为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2-6]本案例以工程建设法规课程中的一节课——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制度为例,进行了思政元素进课堂的初步探索。
一课程设计思路
工程建设法规是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学习领域课程。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建设市场、工程建设程序的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建设法律纠纷的常见处理方式;熟悉建设法规体系及构成、建设工程许可制度、建设用地与城市规划许可、工程报建与施工许可、建设工程承发包、建设工程监理、建设工程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等法律;掌握建设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产生、变更、终止和法律责任的承担、工程发包与承包法规、工程监理法规、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法规等。在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掌握工程建设领域的法律知识,并能够运用建筑法律法规正确分析、处理建筑实践中常见的法律问题的同时,确保学生能在在今后的工作实际中,具有运用法律手段依法办事的能力,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合法从事建筑活动。
在整门课的课程讲解中应当时刻贯穿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培养学生的守法普法观念及法律思维。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依法治国是其法治保障。人民群众是法律实施的重要主体,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知法、信法、守法,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的社会基础。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就是全社会要信仰法律,对法治有信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把大力推动全民守法作为重要支撑,切实增强全社会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形成以尊宪守法为荣、以违法犯罪为耻的良好风尚,形成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氛围。
在普及全面依法治国培养学生守法普法观念的主要思路下,各章节根据具体内容不同会适度结合其他热点时事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进行思政教学。现以学习情境十建设工程其他法律与制度中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制度为例进行课堂思政案例分析。
二 课程目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环境保护法的概念及立法体系。
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保护设施建设“三同时”制度及其法律责任。
(二)能力目标
1.增强学生法律意识,能够运用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正确分析、处理实践中常见的法律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手段依法办事的能力,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合法从事建筑活动的能力。
3.培养学生查找阅读资料,总结归纳的综合能力。
4.培养学生的的普法观念及策划举办活动的综合素质。
三 课程实施步骤
(一)课程引入
由2019年中国成为世界环境日主办国引入讨论,得出中国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导者的结论,将中国“为世界谋大同”的理念引出,进一步向学生讲解“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解决全球治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新的方案,新的选择。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影响力、吸引力显著增强,中国日益发挥着全球发展贡献者的重要作用,前所未有地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引发学生的国家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进而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的参与感,顺理成章引入课程的知识点——建设工程中的环境保护制度。
(二)课前任务
课前使用蓝墨云班课下发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成员协作的方式完成相关任务。第一组任务:你认为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措施应该从哪些方面考虑?第二组任务:你见到的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措施有哪些?通过任务的实施,搜集和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团队协作技能,使学生熟悉施工现场的环境管理及环境保护措施,并为本节课的相关内容提供先导及预习。
(三)课堂教学
第一步,让学生代表进行课前任务的简要汇报,一方面在检查课前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自身参与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点评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提出建设项目中如何保障大家所提出的理念及环保措施的落地实施的问题,引出相关法律及制度。讲解环境保护法的广义及狭义概念,指出目前2015年1月1日起实施的环境保护法成为史上最严的环保类法律,提出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观念,让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第二步在激发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基础上,讲解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制度及其法律责任。讲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保护设施建设“三同时”制度及其法律责任,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明晰今后工作中要注意的事项,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手段依法办事的能力。
(四)课后思考
通过云班课平台开展知识点掌握程度调查,可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下发拓展能力型课后作业“假设你是中铁一局安环部的一名员工,请为今年的环境保护日设计一个主题,可以是标语、海报亦或活动。”巩固本节课知识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普法观念及策划举办活动的综合素质。
四几点思考
1.一直以来,我们都把思政教育寄托于思政课教师的课上,忽视了在我们专业课上育人思政的作用,通过思政进课堂的实践和探索发现,这种模式更能从爱国情怀及文化认同感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及学习参与度。
2.在专业课堂上讲好思政,对教师来说是一个不断学习进步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增长职业智慧,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从而把教学变成一种过程、一种动态、一种求索。
3.这种为专业课加点“盐”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世因人而异,因课程和知识点而异的,在这条路的探索上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五结论
1.在整门课的课程讲解中时刻贯穿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守法普法观念及法律思维。
2.本节课由2019年世界环境日由中国主办进行课前讨论,引发学生的国家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进而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的参与感,顺理成章引入课程的知识点。
3.实践证明,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更能从爱国情怀及文化认同感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及学习参与度。
参考文献
[1]高徳毅,宗爱冬.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2]安秀梅.《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1):84-85.
[3]林静.立德树人视阈下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堂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33):152-154,175.
[4]张笑添.大数据背景下高职“课程思政”建设路向若干思考[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06):169-170.
[5]李艳艳,吴海涛,罗有文,等.“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专业课教学改革路径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9(11):10-11.
[6]夏建文.管理类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及其运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4):175-17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