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家庭结构变迁下家庭教育问题及解决途径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9-03-22 13:22:2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家庭结构小型化、核心化、隔代直系家庭和破碎家庭快速增长, 导致出现养成性教育功能削弱、家庭教育理念扭曲等问题。因此,必须完善家庭教育保障体系,强化家庭养成性教育功能; 完善家庭教育法规体系,营造家庭教育稳定情感支持的新场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 建立新时代中国特色家庭教育文化价值体系。

关键词 现代化进程;家庭教育问题;家庭教育新体系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百余年来,中国现代化进程对传统家庭结 构产生巨大冲击,家庭稳定性下降,原有的家庭养 成性教育功能弱化以及经济理性和功利化倾向对家 庭教育理念的扭曲,导致一系列家庭教育问题。因 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引导,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保障体系、法律体系和文化价值体系。

一、现代化进程中家庭结构发生剧变

现代化进程中,我国传统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被具有鲜明特性的现代性所改变,家庭的无私与温情被权力意识、交换意识等多种色调涂染, 导致了一系列家庭教育问题与困境,家庭教育也因此进入社会视野,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现代化进程对家庭结构产生冲击,家庭结构出现小型化、核心化倾向,破碎家庭和隔代直系家庭快速增长。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对人口的有效控制相伴而生,计划生育、婚育观念转变直接导致生育率下降、家庭户规模缩小。1953-2005 年, 我国家庭户规模平均人数从4.33 下降到3.13。[1]2011-2017年继续减少, 从3.10 下降到3.03。[2]家庭结构小型化,家庭规模小,造成家庭稳定性差、抗  风险能力低,家庭养成性教育功能削弱等问题。计  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使传统家庭原有金字塔形结构翻转,出现典型的 “四一”(“四” 指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二” 指爸爸、妈妈,“一” 指独生子女) 倒金字塔结构。我国核心家庭、直系家庭、复合家庭、单人家庭、残缺及其他家庭的比率,1982年 分 别 为 68.30%、21.74%、0.93%、7.98%、 1.06%,1990 年 分 别 为 70.61%、21.33%、1.08%、6.34%、 0.65%, 2000  年  分  别  为68.18%、 21.72%、 0.56%、 8.57%、 0.97%,2010 年分别分别为 60.89%、22.99%、0.58%、13.67%、1.86%。[3]这反映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核心家庭占主导地位。在传统家庭结构中,直系家庭一直居重要而稳定的地位,其中三代直系表现最为鲜明且比率最高。近30 年, 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赴城市务工,城市竞争压力大,父母到城市务工将子女留给老人, 城市内部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不均衡,尤其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出现祖孙共同生活在一起的隔代家庭,隔代直系家庭增长迅速, 形成现代化进程中不均衡因素而导致的一种特殊的家庭结构,农村比率高于城市。2010 年依法办理离婚手续 267.8 万对, 比上年增加 21 万对, 增长 8.5% 。2011年依法办理离婚手续287.4万对,比上年增加19.6 万对, 增长7.3%。2012 年全国依法办理离婚手续310.4 万对, 比上年增长8%。[4]离婚率高,单亲家庭或破碎家庭增多,家庭教育问题更为突出。

二、家庭结构变化导致家庭教育凸显

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人一生影响最为深刻久远。家庭结构小型化、核心化,破碎家庭和隔代直系家庭快速增长,导致家庭教育产生多方面问题。当前我国教育中遇到种种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家庭教育欠缺有关。

首先,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和核心化,削弱了家庭本有的养成性教育功能。人的社会化很大程度上 不取决于个人的智力因素,而取决于人格等非智力 因素。人格体现人的精神面貌,是一定倾向性心理 特征的总和。个体的人格因素千差万别,而人格因 素正是在家庭教育中养成并最终定型。家庭教育是 以婚姻、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密合作、共同生活, 以家庭群体成员之间的多维互动、密切交往、春风 化雨而润物无声的养成性为路径,使个体感受最初 的世界与人之情感,形成最初的人格并成为其应对 现实、接受他物的基础。一个人走出家门, 步入学校,打开社会的大门,所接触、接收的一切都会因 其家庭中教育所形成的认知标准进行扬弃, 最终铸就自己的人格,以此指导言谈举止、价值判断、生 命态度和理想信念。家庭教育寓教于养、寓养于教,是家庭生活中耳濡目染、代代相传的一种信念 与守望。家庭规模小型化,核心家庭快速增长, 导致家庭中以爱与血缘为基础的尊老爱幼、合作交流等优良家教、家风被淡化甚至荒芜,强调 “养” 而淡化 “育”。家 庭教育的养成性土壤被清扫, 将“育” 完全抛给学校, 而学校教育无法代替家庭教育。

其次,隔代直系家庭快速增长,家庭教育情感支持弱化,言传身教缺失。现代化进程中, 西方民主、自由和人权思想传播, 人们对原有的家族制度、婚姻关系和伦理观念产生怀疑甚至批判, 维系家庭稳定性的伦理秩序坍塌。与此同时,离婚率上 升,家庭稳定性下降。不稳定、破碎家庭中的子女 缺少完整的父爱、母爱,造成的伤害尤为突出。改 革开放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人口大规模流动, 家庭成员在空间上分离, 产生大量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特别是农村城镇化, 家长经济基础基础薄弱, 条件尚不成熟,将子女托付父母照管或寄居亲戚朋 友处, 形成众多隔代直系家庭等 “拖 代现象”。2013年, 全国妇联发布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达6102.55 万人, 占农村儿童的 37.7%, 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其中,12-17岁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率为29.62%。[5]父爱母爱是父母对子女自然而无私的倾注,是维系生命前行最伟大而深 沉、最古老而原始的力量,是其他任何爱无法取代 的。子女总是以父母为榜样,以父母的情感和需求 为认同对象, 通过同化逐步形成自己的行为方式、道德信念和价值判断。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 导致了家庭中的情感支持、朝夕陪伴与言传身教丧失, 出现情感错位或情感荒漠化。在现实中,隔代直系 家庭要么过于溺爱,导致儿童心理脆弱、抗风险和 压力能力减弱,表现出情绪行为异常,缺乏社会主 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遇事退缩、感情淡漠等问 题;要么疏于管教而过度放任,导致儿童过分在意 别人的关注,出现逃学、早恋、不服管束、沉迷网 络、打架斗殴等乱象。
\
 
最后,经济理性和功利化倾向导致家庭教育理念扭曲,影响子女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经济理性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用成本和收益的比较来决定行为选择。二是不使一方利益变坏而使另一方利益增加,即帕累托改进。三是用经济理性解决问题。受此影响,家庭教育的功利化、目的性和短期性明显,而无私性、奉献性被淡化。家庭教育的基础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无私奉献, 不能用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去测算。经济理性冲淡了家庭伦理的基础。家庭不是市场,也不能用市场秩序来维系,只能靠血缘亲情来黏合,家庭是构建在血缘亲情基础上的爱、奉献、互惠、利他等美德养成的沃土。市场维度追求利益,有着与家庭完全不同的逻辑理路,混淆二者就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甚至会导致灾难性的结果。目前出现的问题儿童、老人赡养纠纷、房产纠纷、只强调个人权利而无视他人权利、偏重于横向的夫妻感情而轻纵向的亲情血脉等,都与家庭教育理念扭曲相关联,给社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

三、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家庭教育新模式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应适应家庭结构的变迁、时代发展的需求和社会环境的多元影响,建立应对这种需求的家庭教育保障体系、法律体系和文化价值体系三位一体的家庭教育新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家庭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一) 建立家庭教育保障体系, 解决小型化、核心化家庭养成性教育功能弱化之弊

家庭教育不仅体现着个体成长与家庭守望, 而且关乎民族生存与国家未来,应引起党、国家以及 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适应家庭结构小型化、核心化造成家庭养成性教育功能的弱化,必须建立 家庭教育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家庭的养成性教育功 能。首先,发挥全社会力量,促成和保障家庭在子 女养成性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在儿童人格、兴趣 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中, 家庭是主体, 父母是核心。教育工作者和广大教师应利用自身的职能优势和职业专长,通过家校合作、家庭学校等多种形式, 帮助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未来发展的奠基性、平 等性、发展性中起作用,必须领悟到子女是未来宗 族延续、民族富强、社会繁荣的重要的力量; 必须认识到子女自身的发展需要一个完整而有序的家庭 养成性教化环境。其次, 各级党委政府要发挥职能,重视家庭教育。政府通过制订相关政策,推进家庭教育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保证家庭本有的养成 性教育功能。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家 庭教育,在经费投入、规范运行层面必须有制度化 保障,将家庭教育工作做实、落实。如,宣讲相关 政策、引领思想观念;强化权利责任、落实精准到 位;组建专业机构,培育专业队伍。政府应积极担 当,在家庭教育相关法律条文的执行、监管和评价 上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协调和调动教育、卫生、文 体、民政、司法等部门的力量,自上而下构筑家庭 教育管理体系的合力,将家庭教育纳入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体系之中,从根本上扭转家庭教 育在新的时代遇到的困难。再次,基层妇联、民政 部门、教育部门和各类社会组织要发挥帮扶作用。基层妇联、民政部门和教育部门更加贴近群众生活 实际和基础教育一线的现实状况,在国家政策的推 行与实施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联结作用。教育工 作者与广大教师积极配合, 勇于担当、狠抓落实, 将家庭教育的成效作为工作的重要指标进行考量, 对各自所辖范围内的家庭教育进行切实可行、富于 成效的规划、部署、落实与评价,有序推进家庭养 成性教育功能的完善。最后, 在现代社会治理中, 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作为一种新生力量,具有很大 的潜力与活力,充分发挥各类民间组织、社会团体 和爱心人士对家庭教育的支持作用,促成因现代化 进程而造成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形成新时代家庭 教育问题解决的新生力量。

(二) 完善家庭教育法规体系, 构建隔代直系家庭教育稳定情感支持的新场域

家庭结构变迁中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数量急剧增加, 家庭的稳定性下降,家庭教育稳定的情感支持环境 存在瑕疵与不完整。传统的社会舆论与道德自觉、自醒和自律已经无法彻底解决,需要通过法律法规等制度性建设加以规范、疏导和根治。20 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相续颁布了多部关涉家庭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条例, 主要有三种。

一是国家从家庭暴力、未成年人教育、未成年人保护的大语境下颁布关涉家庭教育的法律法规,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和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等。

二是教育部、全国妇联、民政部等行政主管部门出台更为精准的指导家庭教育的规范或意见,如 《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全国家长学校工作指导意见 (试行)》《全国妇联、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意见》等。

三是地方政府配合相关文件的实施而出台的配套措施,如 《重庆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山西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等。

上述法律条文或条例的颁布实施,反映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家庭教育、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但从具体实施结果看,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国家层面缺少专门针对家庭教育的立法。二是教育部、全国妇联、民政部门缺乏真正有效的家庭教育监管和评估机制。三是我国各级地方教育部门、妇联、民政部门采取多方面措施, 缺乏强有力的约束力和执行力,在具体操作流程中未能形成目的与最后目的达成的闭环状态。因此, 地方政府、教育、妇联、团委、计生、卫生等多部门必须联合制定可供量化的评估机制,注重过程管理以强化对家庭教育的监管和规范。各级地方政府要积极、主动发挥在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教育中的主导性。

\
 
(三)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家庭教育文化体系

教育是一项社会性综合工程,不是教育自身单一的问题。一个民族教育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教育赖以存在的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国民素养和价值体系的高低。在新时代,摈弃家庭结构变迁下经济理性和功利化价值倾向对家庭教育的浸染, 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吸收优秀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文化和西方成功教育理念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家庭教育文化体系,从文化价值与行为观念上彻底改变家庭教育理念。

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必须从文化价值观念深 层,转变家庭教育理念。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为引领,挖掘传统家教资源,强化文化传承, 增强文化自信。目前,学术界多集中在家庭教育的 总体研究,偏重于家庭教育方法、模式等问题,对 家庭教育问题的文化观念、价值趋向等深层次的研 究不够深入, 应加大对家庭教育文化的研究力度, 建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优秀中国传 统家教文化和西方成功教育理念为两翼的新时代中 国特色家庭教育文化体系。另一方面,调动社会多 元力量,构筑全方位、立体化的家庭教育文化环境, 解决经济理性、功利化倾向对家庭教育理念的冲击, 必须从文化意识和观念形态的根源上转变父母的认 知,全社会共同行动、共同参与、共同营造, 创造出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如,依托城乡社区公共服 务设施、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儿童之家、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站,建立社区图书馆、活动室,配备专职辅导员和 志愿服务者,开展社区教育活动以补家庭教育之不 足。对家庭教育缺位,社区应及时做家庭教育的帮 手,改变父母忙于工作,仅关心孩子成绩的错误观 念,改变市场理性异化的家庭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郭志刚 .关于中国家庭户变化的探讨与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8(2):6.
[2]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 人口[EB/OL].ht- 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8-01-01.
[3]王跃生 .当代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分析——— 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 数据[J].中 国社会科学,2013(12):63-64.
[4]李洪详 .我国离婚率上升的特点及其法律对策[J].社会科学战线,2015(6):211.
[5]邢婷 .谁来呵护农村留守儿童的青春期[N].中国青年报,2014-08-11(02).

《家庭结构变迁下家庭教育问题及解决途径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9/0322/20190322012349981.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3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