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近年来,国内高校不断加强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开展了各种本科生科研项目, 文章依据国内高校本科生参加科研项目的训练情况,分析了高校本科生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的改革措施:(1)入学时做好相关教育;(2)完善科研项目申请工作;(3)确立本科生导师制;(4)完善科研过程中的监督。
关键词:本科生科研;科研现状;改革建议
本文引用格式: 汪勇,田宇轩 . 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思考与改革对策 [J]. 教育现代化,2020,7(100): 82-85.
Thinking and Reform Countermeasures of Undergraduates' Participation in Scientific Research
WANG Yong*,TIAN Yuxuan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adiation Medicine and Protection,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domest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tinue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develop a variety of undergraduate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raining situation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domest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en participating i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and thinks about the way of cultivat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ummarizes the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1) do a good job in relevant education when entering the University; (2) improve the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3) establish the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4) improve the supervision in the proces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scientific research; scientific research reform; reform proposals
本科阶段是大学生形成基本科研思路、方法, 以及积累科学研究经验的重要阶段,许多杰出的科研人员在本科阶段就已经开始了在科研项目中的学习。在 1969 年,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创设了“本科生研 究 机 会 计 划 ”(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UROP)以鼓励具备相应条件的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到如今,麻省理工超过80 %的毕业生至少参加过一个UROP项目[1]。
此外,斯坦福、加州伯克利大学随后也分别成立专门办公室,并组织学生参加科研训练和提供服务,尤其是加州伯克利大学在这方面采用了创新的方法与方式,并形成了著名的“伯克利模式”[2]。通过对麻省理工学院与加州伯克利大学这一做法的学习,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已经初步建立了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工作的机制,通过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拓宽见识,体验调研,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把学到的科研方法和科研思路具体地运用到实践中。
国内各研究型大学设置“ 挑战杯”、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等各类竞赛或创新创业形式,支持本科生开展课外科研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例如, 苏州大学为了支持和鼓励本科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研和积极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制定并完善了多项规章制度。大学生在参加不同等级、不同内容的竞赛并取得相应成绩后,学校根据规定视不同获奖情况给予奖励。而获奖的参赛学生往往也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奖励,并在奖学金评定和研究生推荐等方面制定额外的加分政策。这种积极的奖励制度使各种国内外学科大会上出现了更多苏州大学学生的身影,鼓励高校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全面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我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针对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一 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问题
本科生参与课外科研项目,可以体验科研的实际操作过程,学习科研思路以及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此外在科研过程中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等均会有所提高,这些对于本科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从 1969 年 MIT 创立 UROP,到 1995 年清华大学推出“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 (SRTP)”[3],再到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并且积极尝试,大多数高校已经形成了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初步体系。
然而,目前我国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情况并不乐观,在大学里参与科研活动的本科生数量仍然较少,而在实验过程中坚持研究下来的本科生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数学生尚未充分认识到自身参与科研活动的重要性并为之付出切实的行动。大学生在各类科研活动中的整体参与度偏低 , 科研参与行为在大学生群体内部有一定的分化,参与的主体是学业成绩更优秀以及社会活动经历更丰富的“精英”学生群体 [4]。在申报科研课题时, 想参加科研训练项目学生需要先组建科研团队, 联系与团队研究方向相符合的导师,在选择好合适的导师并深入交流研究方向后与导师一起准备课题,然后向所在学院提交申请书申报项目基金参与实验。然而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流程了解甚少。有些由于自身对于科研没有充足的兴趣, 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有些是由于学校门槛限制,诸如绩点不足学校最低申报要求,学院科研项目数目限制,课题方向不够新颖,学校科研经费限制等客观条件不能满足科研活动需要。另外学校方面也存在着项目管理、资金支持、导师不够负责等系列问题。以下是对本科生参与科研问题的分析:
(一) 本科生对参加科研活动感兴趣但是对科研存在一些误解
大多数本科生认为从事科研工作的应该是那些具有高学术水平的教师,或者至少也应该是那些已经具有一定学术知识积累的研究生,而对自己参加科研活动的能力缺乏信心。同时,由于许多大学生对科研意义的认识不足,以企业就业而非学术研究为专业目标,导致其不积极参与科研活动。
(二) 学生参加科研实践训练的机会不多
在国内,各级综合性大学设置专业多,学生人数多,学校能提供的资金和基础设备设施有限, 即使提供了各种科研机会,但是相对于学生数量还是太少,且资源相对集中在少部分学习突出的学生中。
(三) 功利化导向严重,对科研实训的目的和意义存在误解
在目前的国内高校中,学生能力的综合评价在选拔优秀学生时更加重要,已经有许多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在校时的创新、创业训练活动,部分学校也开始将创新创业活动作为必修课程进行评价。但是考核、评价体系主要以学生撰写论文的优劣,尤其是以是否有结论性的成果出现为主, 基于这种功利化导向,很多学生将参加科研实训的目的直接定位于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各类的竞赛,以获取更多的综合测评加分,当在短时间内生产不出科研成果时,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甚至萌生放弃继续参加实训的想法。
(四) 教师自身职责定位存在偏差,教学模式线性单一
经调研发现,大部分授课教师往往局限于传授专业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只重视学习成绩而忽视了科研能力的训练。而科研指导教师往往将精力更多地放在自己以及研究生、博士生身上,忽略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这将直接导致本科生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繁杂的专业知识学习中,忽略了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性,且会导致缺少主动创新并缺少积极探索的精神。
(五) 科研经费投入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强有力的保障
高校大学生在参加科研训练活动时,不但在资金、人员和设备等方面需要专业部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而且与这些需求相配套的管理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而在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虽然增速迅猛,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缺乏多样化的科研经费投入方式和投放渠道;此外在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方面还存在不健全的问题。有一些高校缺少足够的管理制度对科研训练活动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导致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和提高;并且由于缺乏足够的制度保障,无法对学生科研参与情况以及科研训练结果及时掌握。
二 改革对策
为了改善当今本科生参与科研的诸多问题, 个人认为应当从以下角度进行改革。
(一) 入学时做好相关教育
在新生入学时, 可以举办关于科研的讲座, 讲解科研的重要性,提升学生兴趣。在学生正式开始学习生活时,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适当介绍科研项目基本环节(申请,立项,结项等),加强学生对学术论文、有关科研前沿知识的了解等, 为学生日后投身科研项目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 完善科研项目申请工作
目前我国本科生课外科研最主要的形式是学生申请参与教师科研基金的项目或子项目,学生申请参与教师课题的优势在于项目设计严谨,学生从中能体验到更加真实的科研生活,并且科研经费有充足的保障。然而由于本科生在科研水平上与研究生差距悬殊,在科研中的地位可能“无足轻重”,得不到导师积极的指导。对于这类问题, 应明确导师对本科生培养的责任,确定二者间的关系。一旦关系确定可以签订书面文件,类似于合同,从而明确学生与导师双方的责任与权力 [5]。除了直接申请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外,也有部分学生选择导师后自己设计并确定课题。学生自己构思设计方案能够开发自身的创新思维,但对于诸如生命科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单靠学校提供的经费往往不足,进度受到极大限制。为此, 学校对于这类课题,在申请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课外科研基金”等项目时可适度降低要求。为解决资金问题,学校可以考虑同相关企业合作,采用赞助的方式减小科研经费上的压力,另外要加大导师对于项目的介入,在遇到困难时及时与学生沟通,帮助其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的方法。
(三) 确立本科生导师制
导师对于学生课外科研的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确保学生科研的顺利进行,导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此外,长期项目教学中 , 导师可分阶段为每一学生制定培养方案 , 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6]。
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各高校纷纷施行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为学生提供具体化、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指导 [7]。本科生导师制,即学生入学后,通过学校官网、学院讲座等方式,了解校内诸多科研教师的研究方向、个人经历等,然后选取导师,最后参与导师的考核选拔,确定关系。导师并不限于解决学生学术上的问题,在校的学习、生活方面等诸多问题都可与导师商量。学生课余时便可在导师的实验室进行学习,并阅读相关方面的文献,时机成熟时,便可以在导师的带领下申请校内的一些科研项目,真正地参与科研活动。这样,学生科研的入门、问题解决都有专人指导。
当然,导师并不仅限于学校自身,与学校合作的科研机构、单位、附属医院等均可作为学生学习、科研的地方。
(四) 加强科研过程中的监督
目前,大部分高校把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作为一种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管理,因而在对本科生的科研训练结果进行考察与核实时,往往采取结果导向的方法。很多高校通常在科研项目立项和项目结题时才予以足够的重视,严格把关科研项目的立项和结题审核,会要求公开发表有科学价值的学术论文,或至少提供规范的科学研究报告。而鼓励高校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项目的目的是激励本科生发挥科学研究的实践能力和思维层面的创新创造能力,这些能力是在科研训练过程中得到锻炼的,大学生能够从科研训练过程中得到宝贵的经验和体验,这对他们以后参加科学研究, 发挥科学探索精神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项目,过程的重要性远甚于结果,对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项目的评价,绝不能仅仅是科研成果,而更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从科研训练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提高了怎样的意识,应该以“研究过程”为主,强化实践能力和个性培养的实施过程,同时兼顾“研究成果”[8]。
同时,项目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不注重过程规范指导的问题,并且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规范教师在科研训练过程中应该以怎样的时间和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缺乏一套完善的考评机制对指导教师进行监督以发挥指导教师在科研训练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因此,对于高校来说,一项紧要的任务是建立健全制度积极有效地培养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指导教师;另一项重中之重的事情是建立公开、透明且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和科学的考核方法。
(五) 改进项目结题评判标准
大多数高校在学生项目结题验收时,基本是关注项目的成果(如是否发表论文,有无申请专利)或对项目主持人答辩效果进行评估。这种考核方式只关注了项目本身,而忽视了对学生个体的评判。本科生参与科研最重要的是切身体会科研的真实过程,对科研项目从思路、设计、实施整个流程有初步的掌握。因此,项目结题时,在对项目成果考察的基础上,应当加强对整个团队成员个人科研素养的考核。比如在结题申请书上, 明确写出团队成员的具体分工,在答辩时对主持人以外的团队成员提问以获悉每一位成员的参与度和在科研过程的学习情况。
除此之外可以向学生提供本科生科研记录本, 要求学生认真记录自己的科研过程。有条件者还可以附上自己在这一阶段的收获与感悟。这样可以更加切实地了解学生在科研过程中的学习情况。
总之,我国对于本科生参与课外科研的相关工作还存有许多不足,相关政策的完善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陈忻,麦培苗 . 应用型学科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的实践探索:以化学学科为例 [J]. 广州化工,2013(6):179-181.
[2]王林桂,尹绍武,林琛 . 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的实践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6):130-132.
[3]乔连全,黄月华 . 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比较与反思 [J]. 高教探索 . 2009(4):63-70.
[4]李湘萍 . 大学生科研参与与学生发展: 来自中国案例高校的实证研究 [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3(01): 129-147+191.
[5]郑家茂,张胤 . 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若干思考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06):98-102.
[6]陈烨,程勇 . 纵向科研教学:新形势下本科生导师制的新出路 [J]. 教育现代化,2019,6(10):75-77.
[7]刘文丽,程彬 . 关于高校本科生导师制问题及对策的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5(18):201-202.
[8]尹艳玲,李俊发 . 医学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的现状与展望[J]. 继续医学教育,2019,33(02):58-6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