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学生课程理解:“应为”、“难为”及“可为”(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07-31 11:51:1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二) 影响学生课程理解“难为”的原因分析
1. 学生理解课程的意识与能力
课程意识是课程理解的前提条件。从课程的内部生成要素分析, 学生的课程意识是指学生解读课程必备的主体意识、创生意识、资源意识等, 其中学生主体意识是其他几种构成要素的基础。学生是否能够突破客观障碍, 打破二元对立的角色意识, 成为一个自我决定、自我负责、自我理解的主体, 决定了其体验或获得课程生成意识、规划意识和动态资源意识的程度。

学生理解课程的能力是课程理解行为的基础, 它是在课程意识的前提下对课程需求的充分表达, 包括课程理解力、批判力和建构力。具体而言, 学生能否充分了解课程目标的要求;能否大胆地对教师的课程解读提出质疑并形成个体的独见;能否把课程作为自我知、情、意、行发展的条件;能否主动寻求多种课程资源;能否就课程学习过程中难点或疑惑点主动向其他同学、教师交流;能否采取创生取向理解课程等, 这些均是学生课程理解程度的影响因素。

2. 教师对新场域的适应能力
“场域”是皮埃尔·布迪厄 (Pierre Bourdieu) 提出的概念, 表示各要素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向、学生理解氛围的创设, 场域规则和游戏变化要求教师角色、教学设计等要素有所转变。课堂内, 学生理解的“文本”是以教育方式传递的文本, 教师的课程理解已经构成了一种教育的“文本形式”。纵然教案中新教学理念琳琅满目, 但在真正课堂实践中这些理念流于形式, 教育所孕育的“文本形式”未能引导个体精神的成长, 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另外, 脱离新理念的课堂氛围使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控制学生话语, 学生课程理解处于“未理解”或“被理解”的状况。欧文·戈夫曼 (Erving Goffman) 用“表演前台”表示为了迎合自己或他人利益而故意营造的标志性表达信息。通过教学理念量化的方式装饰教学门面就是“教学特色”的戏剧化表演, “新瓶装旧酒”“脚踩西瓜皮”“换汤不换药”等词汇也是批判教师实施课程与学生经验课程脱轨的现状。因此, 教师能否积极适应新场域, 规避形式化教学的风险, 保持自身教学操守将影响学生课程理解的效力。

3. 学校为学生课程理解提供的资源状况
任何主观性理解的活动都无法离开客观物质条件, 学校所提供的资源状况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课程理解的水平, 主要包括权力资源和实体资源。实体资源包括教科书、辅导用书、课程类型及其网络资源等, 权力资源包括学生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力、自我评判的权力等。实体资源方面, 学校为学生提供资源的质量与数量决定了学生课程理解的广度与深度。权力资源方面,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给予学生充足的课程开发权力, 允许学生参与课程开发, 选择学习内容, 了解课程意蕴。如果有些学校仍将地方或校本课程开发权力控制在行政层面, 必然堵塞学生理解课程深层意义的渠道, 忽视学生真实体验课程的过程价值, 学生理解课程的自主性将不断减弱。

三、可为:学生课程理解的实现路径

学生课程理解的“难为”主要来自学生、教师、学校的作用力, 由理解的“难为”转向“可为”, 应以学生精神成长为目的, 不同层面的主体采取促进学生课程理解的有效方式。

(一) 学理之为:破除对课程理解的误识
第一, 关怀自我课程理解的生命价值。马丁·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 认为理解就是个体存在或此在的一种方式, 即学生同课程对话, 不仅通晓课程习俗、传统、历史, 而且解释、观察、推理隐藏课程内部的可能性, 按照这种“能在”与“将在”的可能性促使个体不断去理解自我、探寻自我, 这个过程也是个体自我理解的过程。因此, 学生应将课程作为自我成长和发展的资源, 根据个体精神发展的需要选择知识, 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 充实自我的精神世界。学生有必要以“我———你”思维方式看待个体与课程的关系, 将课程理解作为自我经验反思与重构的方式。当学生个体思维置入理解, 不断反省理解活动与理解结果的关联、批判自我前视域, 及时转变理解的思维方式, 实现知识对自我生命的教化意义。在学生视域与课程视域动态、交互、复杂的关系中, 学生主观性活动也在发挥调节或转换作用, 将课程内容、教师理解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生活智慧。

第二, 提升学生集体的课程意识。学生集体课程意识是个体课程意识的基础, 有时学生集体课程意识淡薄, 学生个体课程理解面对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冲突, 易产生一种失落感、不安全感。集体课程理解意识转变是学生个体课程意识转变及自我理解认同的保障, 当学生集体课程意识由意义复原向意义商谈或意义主观建构的转变, 与对象世界进行开放性对话, 学生个人课程理解的活动以集体作为参考标准, 促进自我的反思。因此, 鼓励学生集体对课程开放、多元的理解有助于增强学生个体课程意识。

(二) 学法之为:释放学生课程理解的空间
学习方法或策略是课程理解的加速器, 教师的教学活动应采用有助学生理解的学习方法, 为学生课程理解释放空间。

第一, 注重学生理解的逻辑起点。杜威 (John Dewey) 认为“经验”的价值之一在于它的连续性, 这意味着个体过去的经验是现在或未来经验发展的基础。同样, 学生在理解课程之前的前经验构成了未来经验生长的推动力, 因此要促使学生对课程丰富内涵的理解, 教育势必遵从学生原有经验的逻辑起点。然而, 教师理解作为学生理解的“文本”来源, 构成了学生理解的文化基础。教师在课程理解之中应植入学生的文化背景、日常生活、课程实践、可持续性能力等要素, 在课程实践之中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等, 如, 考虑如何使课程适合儿童经验, 如何利用与儿童关联的课程要素, 如何根据课程内容解释儿童需要, 使师定课程与学生经验课程能够建立一种意义联系, 当价值多维的课程资源转化为个体精神世界的养料时, 学生能够不断反思自身经验, 预测自身未来发展方向, 进而获得经验连续性或累积性生长。

第二, 促进学生体验式理解。由学生经验向学科知识的进阶, 不是依靠教师的权威将知识活生生地塞给学生。课程实践机会是课程理解的条件,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自体验课程的知识、文化、情感、思想等要素, 促使学生自主地理解课程价值、自愿地内化课程意义。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自由理解的心理环境和空间, 让学生通过游戏、角色扮演、实验、练习、操作等活动与课程产生深层次的对话, 允许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家庭因素、经验传统、价值观念学生携带自我理解“偏见”个性化地解读课程符号意义。学生不仅思考、分析、评价课程的具体内涵, 而且不断调整自我的前经验, 根据课程的发展方向或个体需求对课程意义做出一定的理性预判, 并通过课程实践的检验不断地改善与深化经验, 进而指导下一步的课程实践。周而复始的课程体验使得学生个体的视域始终向历史的地平线开放, 在学生视域与课程视域融合的过程中课程包裹的人类历史文化被“活化”为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力量。

(三) 学力之为:保障学生课程理解的权利
学习力是人的生成、生长和发展, 是人具有的饱满生命能量与活力。[5]课程理解也需要理解的活力、能量和兴趣。学校保障学生理解对象和渠道, 是激活理解活力的可为之径。

第一, 组织系统化学习经验。学校向学生提供断裂式的知识实际上控制了学生经验的客观条件, 使得学生内部心理活动局限在工具性的认识范畴, 学生课程实践被固定为理性的认识活动。特定的经验培养学生特定的能力, 学校应通过知识之间的联结或综合化为学生提供社会、生活、自我、知识整体性客观环境, 从而开阔学生的认知视野, 统筹学生认知能力、道德品质及性格特征等理性与非理性的认知发展。为此, 学校应注重学生发展性目标, 填补“悬空课程”, 突破考试科目独占学校课程体系的束缚, 设置类型齐全而丰富的课程, 将音乐、美术、信息、综合课程等作为唤醒学生情感、兴趣等非理性认识的来源, 以生态课程观组织系统化学习经验, 多类型的课程能够激活学生整全的生命, 促使学生主动内化课程内容并将其纳入到学生个体的经验或精神世界中, 最终内化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并使之重建生命意义。

第二, 落实学生参与课程开发权力。目前, 学校金字塔般的科层管理体制造成学生主体与其他层级隔离。因此, 学校需实行扁平化的管理, 设置“课程开发小组”给予每个参与者相同的角色, 即每个角色兼有信息发送、接受、传递、加工、创造的权力。学生通过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力有助于学生获知课程产生背景、思想、目标、内容、结构及价值等信息的权利。课程集体审议的组织, 激励了学生主动理解课程的热情和动机, 学生不仅投入智力因素, 而且其全部的经验和人格 (情感、态度、性格) 也与课程交织在一起, 从而更全面领悟课程知识价值、情感价值、过程价值等, 学生在建构课程意义同时也丰富了个体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郭元祥.课程理解的转向:从“作为事实”到“作为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 2008 (1) :6.

[2]夏永庚.理解课程的生成性[J].上海教育科研, 2006 (06) :61.

[3]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155.

[4][美]威廉F.派纳, 等.理解课程 (上卷) [M].钟启泉, 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3:15.

[5]裴娣娜.学习力:诠释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新视野[J].课程·教材·教法, 2016 (7) :5.

        《学生课程理解:“应为”“难为”及“可为”》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731/20180731115433753.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