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伙伴友情支持不足。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而言, 留守期间家庭亲情缺位导致的情感空缺, 会倾向于由周围小伙伴的友情填补, 但并不是所有同辈小伙伴的友情支持都是正面的。调查组深度访谈得知, 留守期间融入的同辈小群体中, 伙伴之间的行为以及自然形成的组织和规范往往有过激之处。这种非正式群体的领袖会对顺从自己的小伙伴偏袒, 对不顺从自己的小伙伴进行各种条件下的“压制”。这种与主流文化相去甚远的“亚文化”, 容易误导留守儿童人际关系的价值导向, 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们进入大学后的人际交往行为。另外, 访谈中问及他们喜欢上学的原因时, 42%的答案是上学朋友多, 有同龄人做伴;而儿时经历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与小伙伴有关的占28%。这进一步证实了留守大学生儿时亲情的缺失是通过友情来弥补的。数据显示, 还有30%的留守者朋友较少甚至交不到朋友,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其友情支持不足, 为后来产生人际交往障碍埋下了伏笔。数据显示, 留守经历大学生不太愿意主动向别人倾诉, 而其中“从不向任何人倾诉”的占13%;只有大约14%的留守经历大学生愿意主动倾诉自己的烦恼, 以此来获得支持与理解。
三是乡村邻里自顾不暇。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家乡往往是打工流出集中地, 农村的多数壮年劳动力为生计选择外出打工, 留守在家的基本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每个家庭养育子女及耕种田地的负担都较重, 往往很难有闲暇时间和精力照顾邻居。调查结果显示, 43%的邻居之间没有过多的交往, 仅仅是点头打招呼;37%的邻居在对方有特殊困难时才考虑关心和帮助。虽然古朴的村落里往往有“远亲不如近邻”的说法, 但囿于农村的现实情况, 加之家丑不能外扬的习俗, 一般家庭纵使有困难, 也不想给邻居添麻烦。
(三) 远端支持效果不佳
一是学校教育忽视了情感和心理。留守期间, 学校成为留守者最主要的社会化学习生活环境。然而, 在学校里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文化知识, 考试分数成为教师和家长们关注的焦点。解决留守者的情感缺失和心理焦虑问题, 不是学校最主要的工作任务, 也不是教师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学校教育的大众性和乡村教师自身的困境, 使得教师很难有精力针对留守者做一对一的辅导性教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偏重于职业性传授知识的教育主体与客体, 在情感交流、人际关系指导、心理安抚以及人生解惑释疑等方面力不从心。
二是乡村社会的精神支持长期空缺。十几年前, 农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文化设施建设长期空缺, 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正规文化娱乐微乎其微, 乡村社区能提供的仅是红白喜事以及传统佳节的一些习俗仪式。此外, 当时能够提供支持和帮助的公益社会组织也还比较稀缺。安徽省公益组织也是近些年才开始发展和兴起, 主要活动范围以城市为主, 农村基本很少涉及。调查组5年前对安徽省巢湖、金寨、肥东、肥西等地农村社区留守儿童开展调查时发现, 仅金寨革命老区有上海山魂公益组织开展的对口阅读公益项目, 其他地区根本不知公益组织是何物, 更谈不上受到帮助和引导。
四、社会支持理论下改善留守经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措施
(一) 对个体的直接心理干预和疏导
RET理性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是“ABC”理论, A (Activating event) 代表诱发事件, B (Belief) 代表遇到诱发事件后产生的信念, C (Consequence) 代表情绪和行为结果。调查组认为该模式比较适合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心理疏导。这一群体身体和心理年轻、普遍文化水平较高、领悟力以及改变的意愿都比较强, 因此会带来较好的干预效果。实践中, 可使用整理治疗模型“ABCDE”进行心理干预, 通过合理的信念D (Disputing) 来驳斥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 从而改变原有信念和理念存在的偏差, 产生有效的治疗效果E (Effect) , 使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在情绪、认知和行为上得到积极改善。[7]
这种治疗方法要求干预者具有很熟练的心理疏导技巧, 通过摄入性会谈帮助留守经历大学生找出困扰情绪和行为的具体表现, 并做好细致分析。在分析过程中, 不要过度关注其留守经历, 以免引起心理的不适;要通过内心感悟, 对比性地了解情绪、认知和行为的关系。如果效果不明显, 可以通过发挥合理情绪想象技术, 感受不适情绪带来的失败情境;或通过自我管理、放松训练以及系统脱敏等方法, 让留守经历大学生深刻地意识到产生情绪偏差的根源, 努力减少非理性情绪, 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发展。
(二) 加强近端支持的情感呵护
一是父母亲情回归与感化。留守期间父母的时空缺位是无奈的选择, 但这并不必然会淡化亲情, 关键是让儿童感受到父母角色的实质性扮演。无论留守与否, 对父母而言, 只要能注重和子女的密切联系, 关注其思想状况与生活动态, 及时交流情感, 适时地给予引导, 就会增强儿童的理性认知, 加强其亲社会的人际行为。只要保持儿童内心的安全与健康, 即使父母不在身边, 也不会影响他们内心的感受性陪伴, 领悟到的社会支持更不会因留守而减少。当留守儿童步入大学, 思维意识逐渐走向理性健全, 再回首往事, 绝大多数人能释怀曾经留守的经历。父母除了经济上学费、生活费的支持, 还要让子女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操劳是为了下一代美好的未来。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表达感情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与便捷化, 方便了亲子之间的情感表达。父母既可以在分隔两地时有意识地将自己的辛劳以及对子女的牵挂与关心, 用微信、QQ或者语音、图片等形式展现, 又可以在家庭团聚时通过亲密接触让子女感受温情、强化亲情。通过不同情境中的亲情感化, 留守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能量会随之增强, 形成强烈的感恩情怀, 意识到父母的艰辛, 从而发愤图强, 回报父母、家庭与社会。
二是同辈群体的引导和支持。根据与留守经历大学生群体相似的生活经历、成长环境、兴趣爱好、价值观念以及生活习惯等, 巧妙发挥同辈群体同命相怜的优势, 募集有公益情怀、乐于助人的青年志愿者, 通过教育培训, 使其成为能对留守经历大学生进行有效引导的帮扶工作者。同辈引导者通过发挥共情、同理心等社工技巧, 给予留守经历大学生足够的尊重和理解, 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疏导氛围, 使其内心的困惑与痛点适时得到宣泄, 达到舒缓心理压力的目的。更为关键的是, 同辈引导者还可以把自己有效的生活经验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共享给他人, 通过榜样的示范效应达到群体带动的效果。[8]
(三) 完善远端支持的外在氛围
一要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校园环境。针对留守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 高校如果刻意给予特殊关照, 就容易刺激其敏感的内心。只有创造良好的人性化的校园氛围, 才能使其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关怀与温暖, 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 丰富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创办形式多样的校园社团、完善勤工俭学制度、规范奖助学金的评选、建立评优奖励制度, 激发人生正能量, 激励家庭条件较差的农村子弟奋发图强, 提升个人能力, 成为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
二要建立温馨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社会人际关系的缩影。大学生约一半的时间是在宿舍度过的, 在长时间的相处中, 宿舍环境对留守经历大学生具有最为直接且潜移默化的影响。室友们来自不同的地区, 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及价值观念, 加上宿舍生活的日常化、琐碎化, 产生各类矛盾在所难免。因此, 学校要在新生进校之初就开展宣传、教育和引导, 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爱心意识、担当意识和包容意识, 形成情感交融、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的性格导向和人格魅力。此外, 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 增强宿舍内部的凝聚力、认同感和归属感, 形成和谐温馨的氛围, 让留守大学生找到温暖如家的感觉。
三要发挥公益社会组织的大爱功能。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进入大学时, 正值安徽省公益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目前, 社会组织公益服务的领域越来越广, 留守儿童是其重要的服务对象。对留守经历大学生而言, 自己童年的留守经历虽不可弥补, 但是用自己的绵薄之力给正处于留守阶段的孩子以帮扶和关爱, 这对志愿者和被帮扶者而言都意义非凡。通过这种公益服务, 感受人间大爱, 砥砺道德品质, 提升社会责任感, 有益于人际关系的强化。学校也可以与社会组织合作, 开发一些专门针对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公益服务项目, 让这一群体因为参与专业性的公益服务而实现自我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Ramsey, S.A., Greenberg, J.S..Evaluation of Self-instructional Program in Stress Management for College Students[J].Health Education, 1989 (20) :8.
[2]张鼎昆, 方俐洛, 凌文辁.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 1999 (1) :39.
[3]梁日宁.和谐宿舍的构建从“心”教育开始[J].高教学刊, 2016 (5) :255.
[4]雷鹏, 陈旭, 关幼萌.中国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研究述评[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 (11) :148-149.
[5]许志红.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研究——基于压力与应对的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180.
[6]唐胜蓝, 肖芳辛, 培娜.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J].社会心理科学, 2013 (5) :45.
[7]陈世海.留守儿童社会服务方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137.
[8]李霞, 陈虹.示范院校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J].教育评论, 2017 (7) :99.
《社会支持理论视域下留守经历大学生人际关系探究》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731/20180731113209840.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