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中日语言对比”是日语MTI课程中理论性较强的一门选修课,如何将该课程的理论教学与翻译实践相结合,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翻译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了基于《说文解字叙》的阐释与翻译实践的“中日语言对比”课程的教学模式。该课程有效地将中日语言对比的相关理论应用于汉日翻译的实践,既具有指导汉日翻译实践的工具性,又富有汉字文化及汉字哲学观的人文性。本课程的模式为“中日语言对比”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说文解字叙》;日汉语言对比;MTI;翻译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芦晓博,等.基于《说文解字叙》释、译的MTI“中日语言对比”课程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87):267-269,280.
Teaching MTI Course“Contrastive Studie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Through Reading and Translating“Postface to An Analyt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aracters”
Lu Xiao-bo,YANg Xiao-bo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
Abstract:“Contrastive Studie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is an optional MTI course that mainly focuses on theoretical knowledge,so it is important to make it benefit the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MTI students’comprehensive quality in translation.This article explores a new teaching mode for this course by reading and translating Xu Shen’s article on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logy“postface to An Analyt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aracters”in class,which may effectively combines linguistic theory and translation practice because it aims to help students grasp the rules of translation and the reasons behind the rules on the basis of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Key words:postface to An Analyt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aracters;Contrastive studie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MTI;Translation teaching
日语翻译硕士专业(MTI)虽较英语起步晚,但近年来规模在逐渐扩大。高校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日语翻译人才,对于学科特色、课程设置、翻译实践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改革,并将教学重心放在了翻译实践技能的培养上。翻译技能的提高要求译者必须具有扎实的汉日语言基础,因此许多高校开设了“中日语言对比”这门课程,旨在加深学生对中日语言特征的理解,从而提高翻译实践的能力。
据笔者了解,该课程尚未出版过教材,开设该课程的院校大多以学术著作或自编讲义为教材。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在语法、词汇、句法等层面对比中日语言,教学内容偏理论性。这种模式面临如下问题:偏实践的专业是否需要偏理论的课程,又该如何讲授?具体地说,如何通过“中日语言对比”这门理论课程切实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水平?笔者在开设这门课的两年来,结合MTI的教学特点与自己的研究专长,试围绕中国小学经典文献《说文解字叙》(以下简称《叙》)的阐释与翻译,来揭示中日语言转换的规律与特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文为笔者教授该门课程的心得,愿与同行分享,并望专家指正。
一 MTI课程“中日语言对比”简介
(一)本课程授课目的与任务
“中外语言对比”是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发布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性培养方案》(2011年8月修订)中所列的选修课程。笔者所在学院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在保证翻译实践类课程的同时,特开设了此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李成浩指出,“中外语言比较课程不仅介绍各种语体的翻译方法与技巧,还把对比分析……语言的差异也融入其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敏感性。”[1]因此,开设该课程的目的在于提升研究生课程的前沿性与高深性,并促进学生对翻译实践的理论性理解。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的,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任务:
(1)深入理解中日语言的特征及区别;(2)在此基础上对中日翻译方法与策略有深刻的理解;(3)在此理解的基础上,对《叙》的译本进行评析并自译。
(二)本课程授课教师
为全面落实本课程授课目的与任务,学院安排了两位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其中一位教师(以下称教师甲)的研究方向为日语教学、翻译学与语言哲学;另一位(以下称教师乙)的研究方向为翻译学、对比语言学、语言哲学及书法。两位教师均为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在所从事的领域发表过一系列论文,并正在合作从事有关《叙》的日译研究的课题。
两位教师的分工如下:教师乙前期已完成《叙》的中文注释,因此主要负责对该文本的精读与评析;教师甲前期已完成《叙》的日译,因此主要负责对该文本翻译的讲解。授课过程中遇到的其他专题,如典籍日译的方法、日本的国字与和制汉语、中日书法介绍、中日文字发展史等,由两位老师按各自的研究专长承担教学任务。
二《叙》对“中日语言对比”课程的启示
(一)立足本国语言,抓住文字源头
《叙》是中国小学经典文献,而日本的汉字源于中国,因此从《叙》出发对比中日语言的异同,不但有利于弘扬本国文字与文化,且抓住了文字发展的源头,更易认清中日语言的本质特征,例如日本“国字”的造字原理与衰退的原因[2],中日两国汉字发展进路之异等。
此外,本课程虽理论性较强,但属于MTI课程,因此应力求与翻译相结合。从《叙》出发梳理与比较中日语言的起源与发展,能为诸多翻译现象提供解释的理据。例如,为何日译中存在直接挪用汉字的独特“零翻译”,为何这种翻译方式在现代未必可行,我们又为何要采用“训译”,等等。以上问题将在下文探讨。
(二)是汉日翻译批评与实践的范本
如上所述,《叙》为中日语言比较与翻译提供了一个范本,不仅如此,它也是翻译批评与实践的范本。目前《叙》的日语全译本有福本雅一[3]与远藤昌弘[4]两种,两种译本均采用了“厚实翻译(thick translation)”的方式,即在翻译之外还提供了注释、现代日语译文等翻译副文本,这是典籍翻译较宜采用的方式。学生通过对两个译本的鉴赏与批评,并自己动手翻译,可从中切实领会中日语言的特征,因此该文本可谓汉日翻译实践的范本。
(三)融合了外语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外语教育中一直存在如何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查明建指出,“无论是20世纪50-70年代的以培养学生英语听说写读译能力为中心,还是90年代后期开始的以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都着眼于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人文素质,功利化、实用化取向明显。”[5]19王文斌将“工具性”归为中国哲学中“器”的范畴,将“人文性”归为“道”的范畴,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外在体现,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归宿,二者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6]然而,在实际的外语教育中如何将两者统合却是较难解决的问题。
本课程的探索是统合外语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一次尝试。一方面,通过对《叙》的解读来认识中日语言的特征与中日翻译的规律,并以《叙》为翻译批评与实践的对象,是语言工具性的体现;另一方面,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对《叙》的解读离不开对汉字背后的哲学思想的探析,这是语言人文性的体现。本课程力图将《叙》中蕴含的人文思想融入MTI教育中,使学生对汉字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基于《说文解字叙》的解读与翻译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下文以笔者所在学院开设的日语MTI课程“中日语言对比”为例,探讨《叙》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该课程开设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共授课16周,计32学时,总体教学设计见表1。
从表1可见,笔者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现将课程设计思路简述如下:
第1至12周主要进行中日语言对比的理论部分的讲解,共分为以下四个模块:
①两国汉字起源的对比(1-4周)。先讲授中国汉字的起源,第4周导入日本汉字的起源,让学生对两国汉字起源的不同有更深入的了解。
②两国文字创制方法的对比(5-6周)。对《叙》中“六书”进行解读,尤其是自古争论不断的“转注”;引导学生对比日本文字的创制过程。
③两国汉字发展的对比(7-10周)。通过对比两国汉字发展的差异,使学生对日本“国字”与“和制汉语”这两种汉字日本化的独特现象有更深的理解。
④两国书法文化与《叙》的哲学思想(11-12周)。讲解《叙》中所述的汉字字体演变与中国书法的联系;介绍日本“书道”的起源与发展,并比较中国书法与日本“书道”的异同;诠释《叙》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作为理论部分的总结,让学生对汉字的认识由微观提升至宏观。第13至15周主要结合前12周的理论教学进行翻译实践,可分以下两个模块:
①日译方法论探讨(13周)。学生结合课后试译的《叙》中“六书”部分,结合中日语言的特点及区别,探讨中国典籍日译的原则、方法与策略。
②翻译批评与实践(14-15周)。结合所学的翻译方法与自己的翻译实践,对《叙》的两个日译本进行评论。
最后一周为期末考察,考察目的与方式如下:
为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汉日翻译方法的应用、及实际的翻译能力,笔者在最后一周选取一篇有关中国典籍日译的学术论文,让学生在课堂阅读,提交指定段落的译文,课后提交一份围绕自己译文的翻译实践报告。
(二)教学案例
下文以第13周“日译方法的讲解”为例,详细阐释如何将中日语言对比的理论教学与翻译实践教学相结合。
首先,教师对学生课后试译的《叙》中关于“六书”的段落加以点评,以此引出中国典籍日译的三种方法:“零翻译”、“训译”和“释译”。接着以“六书”名目的日译为例,分析每种翻译方法的适用性,分析如下:
①零翻译是中国典籍术语日译的最常见方法,即直接挪用汉字(但需转换为日本汉字),如将“六书”名目译为“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転注、仮借”。零翻译的方法自古有之,因古时日本学者皆精通汉文,故无需翻译。但当今日本普通读者大多不通中文,因中日语言中不少汉字如今形同义不同,故零翻译易引起误解。以上通过中日两国文字的发展讲解日译方法的适用性,可让学生更深刻地明白现象背后的原因。
②为了让当今日本普通读者理解中国典籍,现代译文中常采用释译的方法,即在文末对术语进行阐释。此法虽有助于普通读者对典籍的理解,但因篇幅过长,并不适用于正文。更有译者在释译中加入自己的阐释,偏离了原文。
③训译之法源于日本古时候以日语的语序和读音阅读汉文的传统,多用于语篇翻译。此法可尽量保持译文的简短,但对现代日本读者来说却较为生疏。但若将训译用于术语翻译,既可避免释译的冗长,又可避免零
翻译造成的误解,乃典籍术语日译较宜采用的方法。笔者采用“训译”翻译的“六书”名目见表2。
四 结语
翻译理论的教学是MTI课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正如何刚强教授指出,我们培养的翻译人才“须具备相当的翻译宏观视野,即对于翻译本质的理解、对于翻译过程的认识……都能在理论上有所知有所悟。唯其如此,我们培养的译才方有可能高屋建瓴地去适应各类复杂的翻译局面、挑战各种翻译责任、高质量地完成各项翻译工作。”[7]笔者所担任的“中日语言对比”作为一门理论性课程,应与汉日翻译实践紧密结合。因此,笔者以中国小学经典文献《叙》为文本,通过对其阐释与翻译,以培养学生的翻译综合素养,并尝试以此融合外语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参考文献
[1]李成浩.日语翻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8(6):102-109.
[2]芦晓博杨晓波.日本国字构形与汉字“六书”辨异[J].现代语文,2019(4).
[3]福本雅一译注.说文解字叙[A]//田中勇次郎编集.中国书论大系(卷一).东京:二玄社,1977:25-62.
[4]远藤昌弘.译注《说文解字》序(I)、(II)、(III)[J].驹泽女子大学研究纪要,1996(3):153-165,1997(4):67-77,1998(5):77-84.
[5]查明建.英语专业的人文学科属性与人文课程的意义——以《国标》人文课程为中心[J].外国语言与文化,2017,(1):18-26.
[6]王文斌.外语教学与外语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之我见[J].中国外语,2018(2):11-16.
[7]何刚强.前言[A]//姜倩,何刚强.翻译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6:v.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