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具有跨学科性、复杂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传统课堂的互动性、合作性、启发性不强,教学模式较单一,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商务英语专任教师在专业发展上存在“不均衡”“孤立”“缺乏内驱力”等问题。为适应商务英语学科发展的新形势,必须建设商务英语“金课”,提高专业课堂教学质量。文章以西部民族地区的吉首大学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为研究个案,运用高校外语教师PLC建设的理论框架,通过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与实践,探索民族地区高校加强商务英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专业学习共同体;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改革;行动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刘瑛.构建民族地区高校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行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8):125-127.
在国家大力发展开放经济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围绕“新工科”和“新文科”建设,按照“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的建设标准,商务英语专业亟需培养具备国际化、复合型和应用性的新型文科人才。教育部颁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出,要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基于商务英语学科的复合型特点,其“金课”建设和专业发展需要一支跨学科性强、实践性强、信息化能力强和专业素养高的教师团队。
就当前来说,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还不能有效满足学科专业快速发展的需求。调查结果表明:各校商务英语专业应思考探索如何建立健全教师发展体系(王立非、葛海玲,2016:17)。商务英语专任教师面临教龄较短、职称较低、备课量大、教师社交活动少、课题申报难、对外交流学习机会较少等问题。如何建立健全商务英语教师发展体系,尤其是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发展已成为课程建设和专业发展的难题。教师共同体在提升教学实践、促进学校生态文化的转变以及应对变革的不确定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Vescio,Ross&Adams,2008)。
“共同体”概念由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滕尼斯1887年在其代表作《共同体与社会》中首次提出,成为人类学、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共同体一词也被应用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其中,教师共同体是众多共同体形态中的一种,它是全球化视野下教育变革及教师发展方式转变下的产物。与传统的教师发展方式相比,教师共同体强调教学情境真实性和教师之间的合作(Vangrieken et al.,2017)。教师作为学习者,通过与同伴开展交流讨论,能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
一 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专业学习共同体(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简称PLC)源于Peter M.Senge 1990年提出的“学习型组织”,即教师成员能够以“心智模式”进行“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以建立“共同愿景”而不断“超越自我”和持续进步(宋萑,2015)。霍德丰富了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内涵,总结出五个特征:(1)支持性及共享的领导;(2)集体的创造力;(3)共享的价值与愿景;(4)支持性条件;(5)共享的个人实践(邱德峰、李子建,2018)。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焦点集中于教师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教学资源和交流学习平台,但学界对专业学习共同体至今未有统一的定义。霍德认为专业学习共同体指由具有共同理念的教师构成的团队,他们相互协作,共同探究,不断改进教学实践,共同致力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事业(霍德,1997)。
近20年来,关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呈现多维度化、多视角化。如专业学习共同体对教师知识构建和教学行为改进的研究(如ZellerMayer&Tabak,2006),研究教师学习成效的分析方法(如Hadar&Brody,2010;Opfer&Pedder,2011),教师PLC建设的实践及其效果(如郭燕、徐锦芬,2016;伍思静、陶桂凤,2011;王蔷、张虹,2012)。文秋芳近年来启动了构建我国高校外语教师PLC的理论研究,提出高校外语教师PLC建设的理论框架(文秋芳,2017:3)。但据所查文献可知,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很少。
本研究借鉴了文秋芳构建的理论框架,将其运用于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之中,开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行动研究。本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主要由商务英语专业青年教师组成,在专家教授成员的引领下,提出了构建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协同反思”为核心的教师协同发展机制,探索课堂教学发展路径,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打造特色课程,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
二 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模式
本研究为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研究,是基于办在民族地区的吉首大学校本研究。按照文秋芳关于高校外语教师PLC建设的理论框架,主要由成员、中介、机制和目标四个基本要素构成。成员是PLC建设的主体,目标决定了整个共同体建设的方向,同时又是检验共同体建设成效的标杆,中介是实现目标的载体,机制是将载体用于完成目标的内驱力。
本研究的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始于2015年9月。主要由吉首大学商务英语专业任课教师组成,PLC成员共7人,均来自商务英语教研室,其中1人为具有丰富教学科研和管理经验的学院院长、教授,1人为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2人具有多年商务英语教学经验,另外3人具有3至8年商务英语教学经验。所任教的课程涵盖语言、商务、跨文化和人文知识,主要有“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谈判”“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经济学原理”“国际商务谈判”“跨文化交际”等。在具体实践中,以商务英语课堂教学为中介,通过课堂录像分析、主题研讨会等多种活动,开展行动研究。所有成员每2周见面一次,集中学习讨论2小时。具体实施中,主要包括建立专业学习共同体共同愿景,明确商务英语课堂教学为研究中介,开展协同反思的行动研究,建立同伴互助,共同成长的机制。
(一)建立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中需设立的共同目标。它来源于个人目标又高于个人目标,它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基础上,结合专业发展目标、学院发展目标和教师发展目标,融合成一个共同的愿景。教师发展需要建立共同的愿景、信念和规范。教育部重视高校本科课堂教学,要求各高校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同时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指南》明确规定:商务英语教师应师德高尚,英语基本功扎实,具备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能够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要成为合格的知识传播者,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本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愿景是提高商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反思和协同合作能力,具体包括课堂设计创新能力、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等。
在共同愿景的引领下,教师的行动才能够有明确的方向感,并能够有效地整合优势教学资源,在促进学生学习时让自身也获得发展。另外,通过合作分享,跨学科、跨学院、跨教研室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课堂教学难题,突破个人发展瓶颈,从而积极应对专业课程改革的挑战。
(二)用好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抽象中介和具体中介
中介即具体和抽象的研究问题,是建设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抓手。文秋芳和任庆梅将其分为抽象的和具体的两类。抽象中介是指团队成员经过讨论、协商,提炼出的问题或者研究焦点,奠定了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方向。商务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用性以及跨学科性,融经济学、法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知识于一体,给专任教师带来很大的挑战和困难。本研究的抽象议题包括:(1)如何在商务英语课程中有效运用案例教学法?(2)如何有效开展翻转课堂教学?(3)如何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4)如何提高学生商务实践能力?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概括性,是大部分商务英语教师面对的难题,也是困扰专业学习共同体教师的共同问题。另外,专业学习共同体开展具体化研究则需依靠具体中介。具体中介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件,是抽象中介研究实施的具体载体。例如课堂教学录像、教学微视频、教师反思日志、教学课件、学习资料、论文草稿等。抽象中介与具体中介联系紧密,抽象中介是具体中介的前提,具体中介是开展抽象中介研究的手段。当然,开展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还需要建立协同发展机制,探讨发展途径。
(三)开展协同反思行动研究
关于专业学习共同体协同反思的行动研究,具体包括:(1)调查评价,把脉课堂教学。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任课教师和教学督导团成员,开展关于学习和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主要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师生关系五个维度)与走访座谈,在统计分析调查信息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论证,找出商务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建议。(2)建设互信、互助、合作、分享的教师文化。教师文化是教师共同的价值体系、教育理念、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综合,是教师共同营造和发展的文化。好的教师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提升学校文化的品位。哈格瑞夫斯认为合作型教师文化具备自发性、自愿性、发展取向性、超越时空和不可预测性五个特征。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年长成员通过引领专业知识、教学理念、师德师风,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积极引导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观念。(3)主动分享,协同反思。根据课堂教学的调查研究论证结果,结合专业学习共同体成员的教学困惑,进行协同反思:如何在商务英语课程中有效运用案例教学法?如何有效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如何提高学生的商务实践能力?具体开展的活动包括集体备课、听评课、教学研讨会和师生座谈会。第一轮的行动研究,主要侧重个体成员行动研究的心得体会与反思。第二轮的行动研究侧重团队的协同反思,通过头脑风暴,凝聚集体智慧,结合教师的课题研究和实践,进行提炼总结。如针对如何在商务英语课程中有效运用案例教学法?共同体提出建议:案例教学应收集真实案例,开发整理地方特色案例,深挖典型性案例,案例应以问题为导向,具有明显的冲突并有解决冲突的方案;同时案例教学法应与任务教学法结合起来,设置具体的任务以及详细的步骤。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商务实践能力?共同体成员通过行动研究,提出“课—岗—赛—证—研”的商务英语实践能力培育模式,扎实开展实践性强的课程学习和教学,借助专业实训软件平台优化实训周内容,积极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指导学生参加专业实践大赛、考取商务类证书、参与科学研究。(4)建立协同机制,保障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持续学习。学院成立了商务英语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创新创业工作组、实训教学小组、基础英语教研室和商务英语教研室等组织机构。制定修订教学管理制度,推行多元评价激励机制和协同培养的长效机制。
经过4年来的努力,专业学习共同体成员在课堂教学、教学研究和实践教学中取得了较好成绩。教学竞赛方面,荣获省级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和校级一等奖4次。教学理念创新方面,创新融入了本土元素。在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模式、深入了解学生中,注重加强与商务英语专业实习基地深度合作,开发湘西黄金茶、古丈毛尖茶、酒鬼酒、苗绣、土家织锦等富有地域特色的谈判案例,促进产学研成果转化。教研结合方面,共同体成员现主持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1项、省级教改项目3项、校级教改项目4项、省级创新项目3项,参编《新视界大学英语长篇阅读》《演讲的艺术:课堂活动教师手册》《英语写作》等多部教材,公开发表教改论文1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3篇。教学改革成果也进一步惠及学生,不但给他们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将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过程,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共同成长。
三 结语
本文将高校外语教师PLC建设的理论框架运用于民族地区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共同体研究中,分析了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愿景,即目标、成员、中介和机制四要素,强化了立德树人是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根本目标,突出了师德师风建设是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目标,提出了开展协同反思的行动研究,建立了同伴互助、协同成长的机制,丰富了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探索了民族地区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发展和课堂教学改革路径。此研究还需进一步完善多元教师评价机制,促进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强化持续性学习。
参考文献
[1]Hord S M.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Communities of Continuous Inquiry and Improvement[EB/OL].http://www.sedl.Org/pubs/change 34/plc-cha34.pdf.
[2]邱德峰,李子建.教师共同体的发展困境及优化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20(02):53-58.
[3]宋萑.教师专业共同体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王立非,葛海玲.论“国家标准”指导下的商务英语教师专业能力发展[J].外语界,2016(06):16-22.
[5]文秋芳.大学外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理论框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7(03):1-9.
[6]文秋芳,任庆梅.探究我国高校外语教师互动发展的新模式[J].现代外语,2011,34(01):83-90+11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