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公益创业实践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23 08:43:3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大学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成长必须可持续,必须具备创新能力且有担当。大学生的成长基于以下四个着力点,分别是理想、创新、能力和品德,高校的公益创业实践则为这四个着力点赋能,使得大学生在公益项目发起及运作的过程中得到全方位锻炼,实现快速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公益创业;成长

本文引用格式:徐海霞.公益创业实践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91):136–137.

一 问题的提出

时代、社会、国家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宏观框架,宏观环境不断更新发展,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也必须永不止步。大学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成长必须可持续,必须具备创新能力且有担当。“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学生只有健康成才,才能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大学校园作为青年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主要场所,担负着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职责。

二 概念界定

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组织各种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创造商业价值的过程。公益创业又称为社会创新或公益创新,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手段和方法,公益创业在国外已经经历了10余年的发展。在科学研究领域,公益创业作为创业教育研究的重要分支,也有了深入的发展。公益创业存在四个基本特征:其本质是显著的社会使命和社会目的;其关键是社会价值的创造;其创新性明显;其目的兼具社会性和商业性,以实现社会利益和商业利益双重目标为己任。本文研究对象限于在校大学生,包括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硕士、博士)及其他在校学生等。我们的研究重点在于认识在校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及其创业者个人成长的规律,至于大学生毕业后开始的成长经历以及从事创业的现象不属本研究的范围,对于“子承父业”类的在校大学生创业也排除在本研究之外。

大学生公益创业是指其在校期间发起并全程运作某公益项目,或者以此公益项目为出发点开办公益组织,以获得社会效益,兼顾商业效益。限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本文所界定的“大学生公益创业”专指其在校期间发起并全程运作某公益项目,以**大学支教项目的发起与运作为例。

\

 
三 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存在的问题及其着力点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生活习惯随着时代的变迁会有所差异。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基本需求已经远远超越吃穿用度,而是有了更高的物质和精神追求。对诸多高校在校生的调查分析说明,有很多大学生平日在电脑和手机上寻求快意,“斗图”“小游戏”“小程序”使得大学生双眼发胀、大脑茫然、趣味尽失。

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没有追求、没有动力、没有自制、眼里没有他人没有社会,是社会大众对当大青年学生的一贯认知。大学生必须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念,对社会责任应有深入的认识,学会认识他人、认识社会、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和收获幸福,个人才能拥有获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家庭才有未来,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

另一方面,不确定性在大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是必然的。根据对诸多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来看,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行业、职业及岗位与其在校期间所学专业并不相关;抑或他们毕业的时候,需要从事当时还未曾出现的工作,这种状况高度要求学生具备应对不确定性未来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单纯依靠课堂教学而不可得,必须依赖社会实践。基于社会责任的公益创业实践,担负着培育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功能,是必要的、重要的,也是非常紧要的。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4个着力点,分别是理想、创新、能力和品德,青年学生想要成长成才必须沿着这样的指引,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路。在校期间的公益创业实践为这四个着力点提供了良好平台。笔者将以**大学支教项目的发起及运作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四 公益创业实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分析——以**大学支教项目为例

支教活动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意愿参加的经典志愿项目,但以往的分析案例多从志愿活动的参加者角度来进行分析,忽略了项目发起人和负责人的“创业”意识和相关能力的提升。

(一)理想

理想信念的力量是无形的,但其影响是巨大的。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有理想,才有人生的精神支柱,有信念,才有前进动力。

大学生在经历过了高考之后,“唯一”的理想“考大学”已经实现,很多学生便没有了动力。但是有一个特殊现象值得大家关注,几乎每一个刚进入大学的新生都会参加社团活动,他们像刚放出笼子的小鸟一样,急于锻炼自己。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加大“公益项目”“公益创业”的宣传力度,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公益项目的发起和组织不仅能让他们的综合能力提升,还能为他人创造价值。

**大学的支教组织起源于5人小队的一次社会实践,本身是为了去西方旅游带实践,但是在经过了和当地学生1个月的相处之后,这个5人小组被当地老乡的真诚、孩子的天真无邪所打动,也被当地经济社会的困难所震撼,回到学校之后“让孩子们好好上学”这样一个简单的想法促使他们跟学校及社会上的很多基金组织联系,想各种办法为这些孩子的教育尽心尽力。最后毕业时,5人小队里面的1人选择出国进修教育学硕士,2人选择国内教育行业的基金会工作,他们认为,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百年大计,教育能够间接产生生厂力。

所以,在为社会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大学生能够逐渐认知到社会的真正需求,从而树立自己的理想。

(二)创新

创新是社会发展和个体自身发展的双重需求,在创新创造的过程中,差异化产品和差异化活动使得个体至今互相补充互为需求,双方在处理社会关系的同时,对自己的本质进行发展和完善,进而获得全面发展。

正处于学习时期的在校学生,是如何实现创新的?现实情况来讲,创新可大可小,创新随处可见。在校期间,更多的是知识学习,但创新是学习的根本目的之一,对于创新的学习也是学习的一种。

对于学生创新的鼓励和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其一是创新意识的加强,创新意识是深刻理解创新的本质涵义,对于创新创造活动有着强烈的渴望,进而形成追求创新、推崇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欲求,合适整体创新活动的原始动力;其二是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活动会遇到很多挫折,因此创新者应具有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勇气,也就是“闯”和“冒”的精神;其三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的思维决策能力和实践执行能力是其主要内容。

当支教小组的成员真正启动支教项目,把这件事情作为一个项目来操作时候,每个人都在考虑,自己的项目跟别人的项目有和不同,因为只有特色、差异化、效果才能吸引很多基金会的赞助支持,在这个过程里,他们首先要有这个意识,才能进行后面的事宜,这样的训练下来就会不断养成“创新”的习惯。另外,从1个支教小组到1个支教项目,到5个支教小组,再到一个支教组织,无数多个全国范围内支教小组,这个过程里需要团队成员敢干敢闯的精神,朋友各种问题时需要想办法,有人生启迪思维的作用。

(三)能力

只有想法,只有意识,没有实际工作的能力,任何事情都不会太长远。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意味着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即全面发展自己的体力智力、潜在能力和现实能力等,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实现。而要形成这样的能力,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人的素质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主要包括自然素质、社会素质、专业素质。根据这些素质的内容,又可分为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促进人才成长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人的各种素质得到提高和完善。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是这样,必须提高素质,提升能力,这是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

从支教小组,到支教项目,最后到支教组织,整个过程需要顺利地完成需要团队成员的能力组合,人际关系处理的能力,项目策划撰写及路演的能力,支教队员招募、培训、选拔、管理的能力,支教对口学校实地勘察及评估的能力等等。

(四)品德

我们把人们共同生活和行为的准则和规范统称为道德,它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调节、认识、教育、评价、导向等功能。道德的基础性和方向性功能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社会都是有效的,做人做事首要的是崇德修身。

品德的养成需要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营养,公益项目、公益组织无疑是最佳的平台。公益项目的起源本身就是为了他人为了社会,在前期验证评估以及后续运作过程中,都要以“是否使得孩子们获得更多”为基本标准,这样的公益项目或组织运作下来,就会使得团队人员养成“为他人为社会”的良好惯性。

五 多元体验公益创业实践平台+紧密协作的公益创业教育协作体系

综上所述,公益创业实践、公益项目运作实践是一个大学生理想、创新、能力、品德培养的良好平台。而这个平台的良好可持续良好运作还需要辅助支撑体系。首先,本文只是以支教为例进行论述,而社会公益

项目有很多,除了基础教育之外,还有养老、环保等方面,高校完全可以将这些公益项目与每个学生的学习专业实际挂钩,形成立足于本专业的多元社会实践平台。其次,学校还应该跟政府、基金会等组织进行良好

沟通,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提供能良好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尤其是政策环境宽松了,才能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公益创新公益创业的积极性。

\

 
参考文献

[1]贾少华.创业大学生成长模式探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02):121–124.
[2]岑逾豪.大学生成长的金字塔模型[J].高等教育研究,2016,(10):74–80.
[3]李远煦.公益创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新范式[J].高等教育研究,2015,(03):78–83.
[4]魏杨.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路径研究[J].现代交际,2019,(07):154+15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60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