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中国的日语教育进入了新的时代,不仅要求我们思考新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探讨新的教学改革,培养符合新时代社会需求的外语人才,还要求我们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本文以《日语语言学概论》课程为例,旨在探讨教学改革的思路、方法以及预期效果。
关键词:教学改革;学生;课程
本文引用格式:赵磊.《日语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9,6(91):78–79.
一课程改革的目的
《日语语言学概论》是国内日语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是日语专业的主干课程。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将日语专业本科低年级教学中讲授过的日语知识,从语言学的角度重新进行归纳总结,实为由具体内容到一般理论的总结性课程。2007年开设课程起至2014年间共进行了6轮传统模式的授课过程。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很多的尝试,如更换教材、采用多媒体教学等,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1.本课程内容理论性强且知识点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无味。大量的记忆内容导致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与教师互动有限,课堂效率不高,课堂气氛沉闷。
2.本课程内容知识点繁多且体系性不强,课时有限,学生不能及时消化教学内容。学生很难理解课程的知识点,逐渐失去了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加重了期末考试的负担。
3.传统的“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实际运用。学生将理论知识死记硬背,并没有深刻理解其中的内涵,没有达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本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的诸多问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学习完本课程之后能够明白“我知道什么”“我学到了什么”。其次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的引导作用,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来了解学生的欲求,根据学生所需进行有利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教学方法的混合使用
教师应在课堂上以“启发式”教学为中心,综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通过“启发-活动-评价”的教学过程进行互动。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设置问题情境,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下,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微课等教学手段,利用微助教、雨课堂等先进的教学平台,图片、视频、词云等直观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教学模式的转变
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生发言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本”,教师将走到学生中间与他们一起探讨问题交流思想,这时教师更多地扮演的是“指引者”的角色。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将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和束缚,将被赋予更多的自由和权力。对于教师而言,也有利于及时在学生的反馈中发现问题,对教学设计可以进行有效的调整,教学模式也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
(三)期待的预期效果
1.教师方面
(1)提高问题意识
由传统模式的单一讲授转变为有目的地启发式教学,如何能够提出有调动性的有意思的问题吸引学生参与进来,这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认真地思考、反复地推敲,甚至进行自问自答预测效果。还需要在充分地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在提出问题后带着问题再一次地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
(2)增长教学技能
将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会产生很多不可预知的情况,有时给出的讨论问题学生无从下手,有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会出现意外的答案,这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控制能力和应变能力都是一个考验。最初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时,还需要教师多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如何主动地去完成课前布置的任务。
(3)重视教学反思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任务就是将自己准备好的教学内容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多少只能在课后作业中反映出来。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可以在授课当时就发现学生不懂的问题。将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之后进行自我反思,修正教学设计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而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
(4)提升科研能力
为了应对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和口头发表时出现的疑问,教师需要在备课时广泛查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参考资料。这样一来,备课的工作量可能会是之前传统讲授式教学的两倍到三倍,但在备课中能够逐渐对自己教授的课程深入的了解,撰写相关内容的科研论文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2.学生方面
(1)增强学习兴趣
《日语语言学概论》课程采取口头发表、问答练习、小组讨论等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更能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之后加入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将一些抽象问题直观化地呈现,加强学生对难理解的知识点的记忆,也会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2)培养自主学习
新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将被赋予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的自由和权力,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这些自由和权力会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而在准备口头发表的过程中,学生会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提高理解能力
对于启发性的问题,答案或许并不唯一。正是这种发散性的思维方式,才会让学生大胆地去思考问题,不会被所谓的标准答案束缚,保持了学生个性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逐渐使学生形成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要深刻地思考、充分地理解之后再进行判断的意识。
(4)提高语言能力
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用日语来回答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进行几分钟的口头发表,初期或许会觉得紧张说不出来,但经过几次的锻炼后便会消除紧张,增加说好日语的信心,强迫自己锻炼语言组织能力。在说日语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错误,还可以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解决。
三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是由平时考核30%和期末考核70%构成,这种考核方式忽略了过程性考核的重要性。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将改变传统模式,提高过程性考核所占的比重,教学改革后的考核评价方法由平时考核50%和期末考核50%构成。
(一)平时考核在总成绩所占比例为50%,由线上考核20%和线下考核30%构成线上考核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为20%。在线时长(5%),即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在线时间。课前讨论(10%),即在教学内容之前完成的相关观点的讨论。随堂测试(10%),即对于每单元重点难点的基本测试,共3次。
线下考核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为30%。出勤纪律考核(5%),即依照课堂管理规定出勤上课的相关要求。课堂参与考核(5%),即课堂的听课情况、参与态度、协作能力等。课后作业考核(5%),即完成每次作业的基本要求,共5次。口头发表考核(10%),即按照要求收集资料归纳总结,每人2次。小组讨论考核(5%),即与小组成员一起完成相关任务,共2次。
(二)期末考核在总成绩所占比例为50%期末考核形式为授课教师从试题库中抽取试题组成期末考试试卷,题型包括名词解释、词语填空、词语选择、词组互选、完形填空、简答、翻译等,内容涵盖教学大纲中要求达到掌握能力标准的知识点。
四结语
基于上述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构想,《日语语言学概论》课程于2018年申请了内蒙古民族大学第六批混合式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利用校内的“优慕课”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目前已进行了两轮完整的授课过程。从学生反馈的课程评价中可以看出,相对于教学改革之前,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新时代的日语教育背景下,日语教师要转变认识,学习新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掌握慕课、微课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把课前、课后作为学习的实践,让学生快乐地主动地学习,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出高层次的日语人才。
参考文献
[1]荆红艳.高校日语专业文学选读课程教学方式改革初探[J].鄂州大学学报,2016(3):76-77+83.
[2]唐振威.日语翻译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2):164–165.
[3]赵冠宇.商务日语教学改革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新西部,2018(3):157–158.
[4]修刚.新时代中国专业日语教育的转型与发展[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8(1):75–79.
[5]罗洛.浅析日语委婉语在生活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7(3):329–33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