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主体参与式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15 11:33:3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帮助高校大学生开阔历史视野、厚植爱国情怀、坚定政治信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推进“纲要”课的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思维,创新思路,在内容上吸引学生,在方法上启发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有利于提升过程体验、学习动力和教学实效。积极探索“主体参与式教学”的理念路径、方法路径、内容路径、平台路径等实现路径,将大力提高“纲要”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主体参与式教学;教学改革;近现代史纲要

本文引用格式:田仁来“.主体参与式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4):66-67.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肩负着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提升大学生思想意识、政治觉悟、道德品行、综合能力的重要任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兼具政治教育属性和历史理论属性,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真正上好“纲要”课,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必然要求教师坚持改革创新课程教学,积极探索“主体参与式教学”。

一 主体参与式教学的概念

主体参与式教学的核心要义是参与,有进入、渗入、融入等意思。王升教授在《主体参与性教学探索》中讲到“参与意味着介入、投入、卷入、浸入在 的状态之中,是主体对活动的能动性作用过程,是能力和倾向的统一。”[2]在课堂教学或者实践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挥学生的自觉性、能动性,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从而培养其独立自主的学习心理、习惯、能力和素养,即是主体参与式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的主体地位,而是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和学生也非顾此失彼的关系,教学过程中,两者有机交互、互动平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拓展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和管理,为学生铺就学习、成长、进步的平台。二者积极参与,共同探究,转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有利于教学过程的提质增效。

读史使人明智,“纲要”课不仅有助于大学生了解我国近代以来的国史和国情,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的光辉历史,了解一代代英雄中华儿女的模范道德品质,还有助于大学生时刻铭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价值目标。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大学生也渴望自己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翁,如果教师忽视或者压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热情,将是极其僵化的教学模式。只有学生共同参与才是活水课堂,才有利于促进“纲要”课教学质量的提升。

\

 
二 主体参与式教学的意义

(一)提升过程体验


“纲要”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教育和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融入,是破解“纲要”课学习枯燥乏味的重要方式。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创设课堂情境,主动参与,自觉梳理、总结、辩论、思考等,进行深度交互,突出民主参与氛围,并在情境中理解教学内容,体验历史知识的鲜活性与立体性。比如: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小组任务,让小组课前准备历史知识、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等课前分享交流与讨论,注重学生学习的体验感和融入感,可以促进教学相长,提升师生综合能力。在“主体参与式教学”过程中通过增强学生学习的体验感,进而提升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二)提升学习动力

当代大学生社会价值体系的构建呈现多元化、复杂化、个性化,单向度的教师难以满足学生利益需求。当前部分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和腐蚀,个人主义、金钱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不断涌现,缺乏积极上进的学习热情甚至懒惰低迷。“主体参与式教学”将懒惰低迷的学生融入进来,通过团体小组的学习交流,互相学习,进行“拨乱反正”“扶正祛邪”,不断调整群体价值观,让大学生都积极向上,主动参与,增强学习动力。再者,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智能设备的大众化在课堂上更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多元化的虚拟功能让学生忽视“纲要”课的内容教学,参与手机浏览的更多,参与内容教学更少,这无疑会降低学生学习动力。“主体参与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提升“纲要”课教学的创新性、多样性、立体性,增强吸引力,要善于引导、督促学生参与进来,认识到“纲要”课的价值所在,提升学习的自觉性。

(三)提升教学实效

“主体参与式教学”实现了学生从“观众”角色到“演员”角色的飞跃,与被动参与有本质区别,在主体参与式教学中学生主体积极融入,自觉思考,更加凸显自身的主体性。主体参与式教学往往采取探究式、情景式、演讲式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尽量让更多的学生都集中在一个焦点上进行思维的碰撞,便于教师管理和引导。主体参与式教学不仅能让教师更清楚地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及时调整上课内容、策略及方法等,还能让学生深入了解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效果评估等。

三 主体参与式教学的实现路径

(一)主体参与式教学的理念路径


“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3]。”“纲要”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在本质上有着割不断的联系。这一本质联系要求教师不能固守自己认认真真讲、学生规规矩矩听的传统教学方式,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发展的首要前提是坚持以人为本。传统的平面教学、灌输模式、单向互动、以师为本并不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纲要”课教学必须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转变传统思路,做到教学工作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4]。

(二)主体参与式教学的方法路径

“纲要”课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传统的“纲要”课教学方式缺乏新意,经历过不少改革,但是成效不大,不能提升课堂效果。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多种思路,有不少学者选择结合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方法与形式上的创新,比如虚拟课堂、微课、私播课等,都是新颖的教育教学方式,但如果仅仅是将线下的教学搬到线上进行,新瓶子装老酒,内容没有变化,学生的参与热情没有调动起来,难以形成互动性参与的教学方式。而交互式研讨式的方法、情景创建的方法、探究式合作研究方法、专题式研讨方法、问题导向式的共同特征就是强调“参与”,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其有参与感、体验感和交互感。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有不同的感悟和收获,因此,积极建构不同的学习情境与方法可以使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更有现实创新意义。

(三)主体参与式教学的内容路径

“纲要”课主体参与式教学过程中,创新内容,增强内容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将大学生主体融入课堂教学的重要路径。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必须对“纲要”课教学内容进行集成创新、改造创新和吸收创新,才能更好地实现“使科学理论进学生头脑”的目的。通过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把原有的内容进行转化、加工成新鲜感十足、画面感丰富、栩栩如生、如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教学素材与画面,将平面的内容立体化、静态的内容动态化,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还可以利用海量数据资源库,丰富课堂内容,如大学生比较关心的南海争端、中美贸易等时政问题。对于一些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相关、个人与集体相关、个人与国家相关的内容,以及社会热点、焦点、难点对大学生的影响等可以进行挖掘创新[5]。

(四)主体参与式教学的平台路径

主体参与式教学在“纲要”课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可以把平台作为教学载体。这个平台可以是现实中的教学平台,也可是网络虚拟平台。将“纲要”课的教学要素和关系,通过虚拟化、符号化、数字化加工转变为在网络空间中进行。现实中的平台可以是实践教学基地平台,比如红色革命老区、英雄纪念馆等;网络空间平台就是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虚拟平台,这个空间中实现主体参与式教学,实现学生角色的顺利转化。比如有教师利用蓝墨云班课为学生搭建

“纲要”课自主学习的平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部分高校打造的“学堂在线”平台、“网上教学课堂”和“学生电子书包”等网络学习平台,我们也应鼓励高校师生利用手机媒体、微博、微信等平台将主体参与式教学方式更好的融入“纲要”课教学过程中。

\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王升.主体参与型教学探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5.
[3]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0-42.
[4]胡青玲.“主体参与型”教学设计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6,3(08):117-119.
[5]董一冰.参与式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3):189-19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02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