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微思政”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14 15:56:2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模式与思路。“微思政”模式顺应时代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创新之举和服务学生成长的有力之举。“微思政”模式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为突破口,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间,搭建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整合性、创新性、协同性的大思政教育平台,架构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微思政”;教育模式;实践与思考

本文引用格式:黎敏娜.“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微思政”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90):203-205.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思维观念和价值选择方式发生了改变。“微思政”是互联网背景下思政教育的新模式,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载体,搭建了新平台,扩展了新领域。“微思政”聚焦学生新特点,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介,熏陶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精神状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激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实施“微思政”教育模式的必然选择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3次数据显示: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8.6%;在我国网民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5.4%。从此数据可见,互联网成为高校思政教育新领地。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讲座、报告、座谈等一对多的形式开展,可控性强;而当下互联网已对青年学生的行为模式、思维习惯等方面产生了改变,网络信息的多元性和交互性降低了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引导力,网络舆情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冲击,传统教育模式弊端凸显,对高校思政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1]。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势而新,主动抢占筑牢网络阵地,使其新起来、活起来、火起来,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接地气,教育阵地要发挥深远影响,只有以学生社会需求为中心,才能使阵地的粘合力透过眼球直达心灵。各高校不断深化思想政治工作内涵,探索思政教育新平台,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破解思想政治工作短板,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凸现高校特色,符合青年学生特点,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微思政”顺应时机,更新了教育模式,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创新之举和服务学生成长的有力之举。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微思政”教育模式的主要特征

“微思政”教育模式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为突破口,开拓思政教育新空间,通过充分运用新视角、新观念、新载体,转变以往思政工作方式方法,积极发挥传播优势,拓宽教育手段,在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引导与促进思政实际工作的创新发展[2]。

\

 
(一)传播快捷,时效性强,突破传统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再局限于课堂,只要有手机和网络,开展思政教育的阵地就无处不在。“微思政”通过专业网站、主题网站、手机客户端、微信、微博、QQ、学生互动社区等社交平台迅速发布信息,相比传统媒介更为方便快捷,教育形式更为丰富,不仅有论坛等文字,而且包括微电影、微视频、漫画、照片、音乐等多种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形式。通过以上载体来展现主流价值观,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互联网传播速度快,跨越时空,信息传播覆盖面广,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引发青年学生对热点问题产生强大的关注,影响大,反应迅速。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最大限度运用“微思政”时效性强的特点,发现苗头问题,及时补救,营造正能量舆论环境,实现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领。当社会网络舆情爆发,“微思政”迅速引导、化解舆论危机。推进互联网+计划,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信息化水平,是做好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创新点。

(二)平等交流,贴近心声,架起沟通桥梁

传统的思政教育课堂使青年学生与传授者之间存在距离感,正襟危坐不敢言现象时常发生,传授者难以准确把握学生内心真实想法和感受。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的95后青年学生,更乐于在虚拟网络空间打开心扉。“微思政”通过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便捷、快速、灵活的网络传播渠道,以大学生普遍认可的方式,扭转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缺乏沟通的局面,拉近了距离,以网络为依托的交流平台与青年学生平等对话。师生平等交流,互动性更强,可以增加青年学生深入讨论参与的程度,教师及时掌握问题,应用通俗网络语言结合理论知识对不同声音进行解答,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和理性讨论。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微思政”教育模式的实践

高校只有通过转换教育理念,接受“微”思想,创新思政教育形式,发展“微”途径,促进“微思政”优势的发挥,才能突破挑战、破解短板,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契机。以下是笔者单位“微思政”教育模式的实践。

(一)开辟“微阵地”

一是重点支持建设好立场坚定、定位鲜明、重视原创的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服务号、微博和客户端。笔者单位,积极推进宣传窗口、网络思想教育重要平台主流门户网站建设,在保持主流基调的同时,突出时代特征、凸显高职院校特色、符合青年学生特点。建好学工系统网站、微信、微博、QQ联络群,重视省级校级名师工作室、特色成长辅导室建设,搭建沟通平台,发挥名师在立德树人上的牵引作用,鼓励师生发挥所长在网络空间及时、主动、持续、正确传播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弘扬化院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校报、校刊、广播站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形成多维覆盖媒体联盟,和声共振传播正能量。笔者单位曾获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石油和化工新闻宣传先进单位、省宣传思想研究实践先进单位、省优秀校史馆等[3]。

二是以网络空间应用为切入点,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深度融合。笔者单位是省内推行世界大学城空间教育教学应用的第一批探路者和受益者。自2011年始,学校以世界大学城网络学习平台建设为突破口,坚持应用导向,着眼实效提升,以8个主题特色空间和系部管理主题空间构成综合教育教学管理平台,529个教师空间、6000多个学生空间、32个企业专家空间构成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平台。大学城空间扩充了教学“时空”,优化了学院的教育管理体系,创新了课程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资源,成功构建教育教学云服务体系。笔者单位曾获省教育信息化建设试点优秀学校、首批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学校。

三是基于易班平台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易班是学校对“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举,是为在校师生提供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综合性互动社区。笔者单位实施先进榜样引领工程,基于易班平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注重从校园文化传承和工作实际出发,坚持道德高线和现实榜样相结合,开展校内教书育人楷模活动,发挥教师榜样群体示范作用,深入开展星级团支部、感动校园人物等评选活动,展示青春榜样风采,形成全体师生主动参与、自我实现的价值观教育闭环。

(二)精细开发“微产品”

一是思政课专题化教学改革探索,移动教学+网络直播激活思政网络课堂。“明礼善行,德润人生”情景剧大赛是学校思政课程专题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之一,将有限的现场舞台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展示到整个校园,全程采用平板电脑和同屏器远程操控舞台背景切换与音乐播放,利用移动网络教学平台实时评论刷新,发起直播投票,由全校观众选出最喜爱的节目,让道德的正能量无限扩展,提升了思政课堂获得感。

二是“空间课程”、“微视频”、“微评论”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展示中获奖。两项思想政治理论课空间教学入选省级名师课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微课作品获省首届微课大赛三等奖;微视频作品《清洁工并不平凡》获省高职高专组“十佳感动人心”微视频,《大学生活=荒废》获省高职高专组“十佳发人深省”微视频,2700多名学生参与此项活动,创作作品超千个,评审出院级展示作品分别为感动人心类50个,发人深省类50个,优秀微评论50个共150个;《基于云空间的高职思政教育教学创新与应用研究》获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成果优秀奖[4]。

三是多方投入共建数字课程资源,牵头组建中国职业教育空间优质原创资源公共服务联盟。组织一线骨干教师基于云平台自主开发与应用空间、社区课程等,截止2018年,笔者单位开发与应用校级空间课程370余门、社区课程27门、微课1500余个;建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3门、省级网络名师课堂17门、创新应用示范空间12个、中职教师线上培训《信息化教学设计》系列微课50余个,化妆品专业教学资源库入选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备选库)项目建设。基于超星泛雅平台开发了入学前导课程3门,形成多平台互补应用格局。“微课程”资源应用交互量超亿次,突破传统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推动了“教学为中心”向以“个人学习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转变。

四是以重大节日、校庆、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为契机,通过网络平台同步全程直播文艺汇演,彰显了我校青年学子的良好精神风貌和深厚的艺术修养,促进了青年学子间的同学情谊,提升了学校的文化氛围和凝聚力。

(三)提升“微素养”

“微素养”即面对新媒体的各种信息时的理解、评估、辨别是非能力,可将微素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课堂教学中,文本解读,辅以时事热点案例,帮助学生辩证分析问题。

一是双师课堂构建大思政教育教学体系。笔者单位开展思政课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共同上课活动,将思政课教学内容融入其他课程的教学。比如“以文化自信串起传统文化珍珠”为主题的特别思政课,上半场师生感受《诗经》的语言之美、道德之美、生命之美,体味“淑女君子”内外兼修的中华风度;下半场则以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为案例,师生共同沉浸于对中华民族博大胸怀,自信于儒家“和合”思想对中国和世界的深远影响力。此次课是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一次有益的改革创新,将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融合贯通,为学生加固信仰与理想的“承重墙”,拓展理论与实践的“同心圆”,扩建教与学的“立交桥”。

二是借助“中华传统美德研究院”平台,通过“中华美德职教行”活动,将中华美德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工匠精神和职业理想相结合,文化传承与专业建设相结合,使之能受益于全体师生,打造职教品牌,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四)发挥骨干“微力量”

一是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力量,深入大学生群体,了解真实想法,给予更多机会和信任,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

二是抓好三支重点队伍,即党务工作、思政工作、网络工作队伍建设,是做好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建立专兼结合、相关学历背景、层次丰富的专业队伍,将思政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比如,笔者单位成立信息化教学探究创新团队。

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微思政”教育模式的思考

笔者单位以党建引领带动思政教育转型,学校管理、教学、科研、服务部门共同构建整合性的、创新性的、协同性的大思政工作载体,架构起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发展的新路径,提升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有力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功效的顺利实现。教育理念的创新是实现实践创新的基础,是思政工作不断发展与进步的根基。依据时代要求,高校要结合办学特点、教育规律、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信息化水平,建设思想政治和舆论引导新媒体矩阵,发挥两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发挥管理服务育人作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汇聚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学生学习、精神、发展、生活需求,使其成为青年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微思政”教育模式[5]。

\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8.
[2]王建军.“微思政”: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2017,22(05):36-38.
[3]朱冰.网络舆情下高职院校实施“微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基于“微思政”教育特点的理论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21(05):125-128.
[4]孔宪巍.“互联网+”环境下思政教育有效模式[J].长江丛刊,2018,33(25):125-128.
[5]李陆平.“互联网+”背景下思政教育的有效模式研究[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4(04):50-52.
[6]张婷,沈彬,胡文健,等.基于“互联网+”的高校微思政模式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8,5(29):102-103+1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96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