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浅析微课在高职药学专业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08 13:56:4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是一种重要的补充,微课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本文通过梳理微课的发展和特点,分析化学的教学特点以及高职院校的学情分析,最后明确微课应用于分析化学教学工作的意义,为分析化学教学中引入微课教学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微课;高职药学;分析化学

本文引用格式:刘超,马瑞菊,殷春雁,等.浅析微课在高职药学专业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76):289-290.

伴随着信息化革命的进步和移动互联终端的普及,微博、微信和微视频的兴起,以及翻转课堂和慕课等新型教学模式的相继出现,使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移动终端随时随地的与老师沟通和学习[1]。相比较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反馈效果不足,教学资源匮乏等缺点,信息化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不足的有效补充。

分析化学是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门课程是对后续药学专业课程(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和药剂学等课程)学习,起非常重要的铺垫作用。分析化学做为一门重要的理论加实践操作课程,存在理论知识繁多,分析方法更新快,实验操作要求严格,知识应用广泛等特点。因此,容易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微课作为一种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新型信息化教学手段,正以其“主题突出、情境真实、交互性好、生动有趣”等特点快速渗透到高职院校各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中[2]。目前,关于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和改革,普遍认为,微课对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很大的保障作用,将微课与互联网移动终端相结合可以实现线上线下的学习与互动,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一 微课的发展和特点

(一)微课的发展


“微课程”理念最早起源于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McGrew教授提出的“60s课程”。2008年由美国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综合了以往短小课程设计的思想,明确提出了微课(Micro-lecture)的理念,他指出将课程细分成小的核心概念,然后录制1-3分钟的教学视频,讲授每个核心概念,完成教学目标。每个教学视频后都配套有课后任务,教学视频又通过15-30秒的介绍和总结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3]。这种短而精、内容深入浅出、家教式的微课教学在全世界引起了一场“用视频再造教育”的革命。

国内最早引入“微课”概念的是广东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其将原有的45分钟网上公开课缩减至5-8分钟的精华内容,在1个月内,点击率达到5万人次[4]。从2000年开始全国陆续开展了多次中小学“微课”作品设计大赛。直到2012年12月启动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优秀作品近9000节,标志着高校在“微课”教育的方向开始发展。

\

 
(二)微课的特点

微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短小精悍。微课的时长主要表现在5-8min以内,最多不超过十分钟。时间虽短,但是有针对性,有目的的设计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学习精力集中时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与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反复观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主题鲜明。微课在设计之初,就围绕着教学的难点、重点和疑点知识展开。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微课时,需要明确掌握教学进度、时间安排和课堂氛围。有针对性的采用合理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而解决疑点知识。

3.互动灵活。微课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不同于传统枯燥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其教学模式灵活多变[5]。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学习,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完成自我学习;可以使用电脑终端,也可以使用移动终端;教学资源方面,可以选用网络资源,也可以选择自建资源库;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必须在教室,利用黑板加多媒体的方式开展教学,非常适合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预习和巩固,对教学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二 分析化学教学特点

分析化学是高职药学专业中药物制剂和药物分析等课程学习的专业基础课,现有教学体系下,分析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理论知识原理多,公式复杂,实验难度大等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很难掌握所学知识,学习兴趣不高。
2.知识点繁多而零碎,教学方式死板,缺乏合适的教学资源,大部分采用“填鸭式”教学的方式,教学效果不理想。
3.学生课前无法有效预习,课后很难进行操作复习,无法形成理想的学习效果。
4.实验课传统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只能停留在简单的模仿操作中,无法真正学习到知识的原理,进而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 学情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主力军都是90后,普遍具有了以下特点:

1.学生心智较为成熟,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可以独立的对网上的相关信息进行甄别和筛选,合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辅助课外学习。
2.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在学生中已经非常普及,为微课的学习提供了物质基础。
3.校园移动网络建设的加快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为微课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
4.90后大学生本身所具备的渴望接受新鲜事物,乐于分享,敢于开拓的精神也为微课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高职院校药学专业的学生中普遍存在文科生、三校生以及很多边疆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源,这部分学生在学习分析化学中问题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对分析化学不感兴趣和化学知识较为薄弱有关,无法理解分析化学教学中的相关原理和操作。

四 分析化学教学中引入微课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知识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的以教师教学为中心,学生被动参与学习的教学模式出现了很多不足,微课的出现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和提高。首先,微课的开展依赖教学微视频、微动画、微测试和微课件等丰富的微课资源,这就对任课教师的信息教学能力具有非常高的要求。其次,微课强调“微”,其教学时长普遍要求不超过10分钟,在很短时间将重难点讲清楚,本身对教师教学能力要求必然更高,因此,“短小精悍”的微课教学模式,在信息化教学中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以提前利用微课技术,将学生学习中难点知识,用视频和动画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复习。例如,在滴定分析中讲解金属指示剂的变色原理时,通过制作微课动画,可以生动、形象、直观的表达出金属指示剂的变色原理。最后,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本身存在微课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不受时空的限制,结合智慧职教云课堂技术,可以实现在课前通过推送重难点知识微视频进行有效预习,总之,针对目前分析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微课对分析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做出补充,进而提高高职药学专业分析化学的教学效果变得非常迫切。

\

 
五 结语

分析化学作为高职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存在理论知识生涩难懂,知识点分散,原理抽象等特点,对与高职药学专业的学生是一门头疼的课程。微课作为一种“短小精悍”、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将其应用到分析化学教学中,将不断提高分析化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对于分析化学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主动的去融入课堂,快乐学习。目前,微课应用于分析化学教学已成为大势所趋,对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何丽嘉.信息技术背景下《汽车商务礼仪》课程碎片化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J].国际公关,2019(05):110.
[2]王城华.高等职业院校管理保障条件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5(17):109-111.
[3]窦菊花,何高大.微课研究综述[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0(04):55-60.
[4]林胜.基于“微课”背景下高职院校《机械制图》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高教论坛,2014(10):118-119+126.132.
[5]颜晓维.高职院校药学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8,5(09):322-32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79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