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工程训练中心创客空间建设论文

发布时间:2021-02-27 11:40:0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国外创客形成的新兴潮流,中国的创客文化也在悄然兴起。本文介绍了创客内涵,并详细分析了将创客文化引入工程训练中心的重要意义,对工程训练中心创客空间建设进行初步探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工程训练中心;创客;创客空间;创新

本文引用格式:陈红艳.工程训练中心创客空间建设[J].教育现代化,2019,6(82):171-172,175.

创客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在国外,创客文化已经形成了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浪潮,在中国起步较晚,但中国的创客运动也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克里斯·安德森在《创客:新工业革命》中用独特的观点解读了新工业革命,即创客运动的工业化。[1]创客运动正在重塑着全球制造业,个性化、小批量生产正在变为现实,这些改变更好地激活了来自人人的创新。[2]作为专注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潜质培养的工程训练中心更应紧抓时代脉搏,将创客文化引入到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中,进一步优化工程训练方法。

一 创客内涵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Hacker/Maker”,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不以盈利为目标,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创客以用户创新为核心理念,是创新2.0模式在设计制造领域的典型表现。他们坚持分享和传播知识的崇高信仰,追求为全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人生价值。创客们的主要特质是:坚守创新,不断实践,乐于分享,追求美好。[3]创客的精髓在于“创”造。“创”代表着首创、开创、创立,“造”则代表动手动脑的创造过程。创客们要在行动中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之。如果说创新1.0是以技术为出发点,那么,创新2.0就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本、以体验为本的创新。创客既是一个分享、趣味的过程,一种热血、奋斗的状态,更是一种高深的境界——创客们始终坚信,世界将因他们的创意而改变。

二 将创客文化引进工程训练中心实现两者共赢

(一)创客文化为工程训练中心发展开疆扩土


工程训练是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随着高等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工程训练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它正在逐步实现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现代的综合素质教育转化,传统的“学习工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转变思想作风”为主要理念的金工实习教学正朝着学习工艺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发展。[4]但是随着现代工程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工程训练中心已经意识到目前现代化的工程训练中心已遇发展瓶颈,亟需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1)如何进一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现代工程教育乃至现代科学教育都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化工程训练中心为此已经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很多改变,但是仍然无法改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工程训练的情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个科学的现代化的工程训练体系应主动由学生被动训练向学生主动训练转变。(2)如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纵观各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基本均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最高层次的训练。的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同学们的任何一个比较好的创意都应该给予鼓励并想方设法提供条件进行创造。但是,目前工程训练中心的创新训练主要以创新设计竞赛活动为主,这样面对对象较少,有很大的局限性。(3)如何进一步推进学科融合。工程训练的整体目标是要培养适应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和市场激烈竞争的高素质的具有创造性的卓越工程师,因此工程训练的内容应该是多学科、复合型的。[5]目前的工程训练大都包括机械和电工电子两个部分,但是对于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明显还是不够的,急需建设一个具有学科交叉能力的、跨专业的载体作为技术融合创新的实践平台,努力营造一个让年轻人能突发奇想,能追求真理,能为自己的理想去拼搏,并且能接触到国际最新的前沿技术,能有充分动手的实践条件和氛围。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是目前工程训练发展遇到的主要瓶颈,而创客文化的引入使这几大难题迎刃而解。人人皆为创客,这个理念可以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欲望,加快工程训练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尊重学生在工程训练中的主体地位、主体作用,引导和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使学生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主动地接受老师提供的一定的技术支持,主动地将想法变为现实,并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使学生在交流与沟通中得到思想的撞击,在创造中获得成就与乐趣。培育创客文化是高校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对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开拓作用。另外,创客文化的引进有利于改变当前工程训练的组织形式,使工程训练内容不再是单一的,不再是模块化的,而是复合型的,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

 
(二)工程训练中心是创客发展的理想平台

《创客杂志》中对创客空间的定义是:它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物理场所,一个具有加工车间,工作室功能的开放交流的实验室,工作室,机械加工室。[6]创客空间是一种全新的组织形式和服务平台,通过向创客提供开放的物理空间和原型加工设备,以及组织相关的聚会和工作坊,从而促进知识分享,跨界协作以及创意的实现以至产品化。因此,创客空间应当至少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开放与低成本:面向所有公众开放,为创客们提供相对较低成本的成长环境;(2)协同与互助:通过举办各种活动促进创客们的交流与圈子的建立,方便其分享知识与资源;(3)全要素:提供创客们所必须的材料、设备和设施,提供各种工具和技术。

在中国,创客空间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模式:活动聚合型、培训辅导型、媒体驱动型、投资驱动型、地产思维型、产业链服务型及综合创业生态体系型。不论是哪种模式,在其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现象与问题:

(1)场地成本普遍较高,希望获得政府财政扶持的意愿比较强烈;(2)需要扩张已形成规模效应,管理运营队伍需扩大,但在规模扩大之后,受限于管理团队自身的认知和管理水平,也会带来问题。

工程训练中心作为高校工程教育的重要环节,能为创客提供免费的交流空间与创造场所,具备创客所需的基本工具,如普通车床、普通铣床、数控机床、加工中心、3D打印机、线切割机床等,并有教师随时做好准备为创客们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因此,工程训练中心从学生时代开始抓起,更容易推动人们进行创新,具有构建创客空间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孕育和发展创客文化的理想平台。[7]

三 工程训练中心创客空间建设探索

(一)空间构建


工程训练中心具有数十台数控车床、铣床、3D打印机、电火花线切割、车削中心、五轴联动万能铣削加工中心等较为充足的仪器设备以及工具,创客们可以利用中心的仪器、设备和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造,但创客空间要经常组织创客分享活动,所以在构建工程训练中心创客空间时,应注意设立一个独立的足够大的具有多媒体的物理空间。这个空间应划分为多个区域:创客交流区、成果展示区、个人深思区以及动手创作区等等。同时,工程训练中心应为创客们建立一个在线虚拟空间。一方面,公布创客现有成果,另一方面,吸引更多创客进入,推进工程训练中心创客空间的持续发展。

(二)服务管理

工程训练中心创客空间面临的主要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创客,所以工程训练中心创客空间的服务管理应主要是面对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1)开设一系列的创新课程,这类课程具有一定学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2)提供一定的创新项目,学生既可自己提出设想,设计创造将想法变成现实也可根据兴趣选择教师提供的创新项目,这类项目可在学生的评优评奖中占有一定的加分比例;(3)举办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及各级各类竞赛,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良好的创新文化和氛围;(4)定期举办创客活动或讲座,积累经验、增长见识、学习创客技能等。[8]

(三)师资队伍

工程训练中心应为创客空间配备“创新型”“实践型”教师。努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进行相应的教师培训,同时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工程训练中心创客空间的教师应同时具备讲师、工程师和技师的三重能力,在创客们遇到困难时能及时提供一定的帮助,实现教师和创客的共同进步。目前,工程训练中心严重缺乏具有创客精神和创客实践能力的创客导师,[9]工程训练中心需要设立创客教育研究学术基金和创客教育教学奖励基金等,以吸引更多的创客导师参与其中。

(四)开放共享

工程训练中心创客空间采取全面开放、资源共享的运行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0](1)内容开放:创客活动及项目通过在线虚拟空间向全员开放,吸引更多创客们的参与;(2)时间开放:创客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创客空间进行创客活动;(3)对象开放:除了本校学生外,也向社会开放,接受兄弟院校学生和企业在职人员创客;(4)资源共享:除了中心提供的仪器设备可供创客使用外,一些学习资料也会在在线空间上共享,供所有创客学习。

(五)合力共建

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创客空间不应该是单打独斗的事情,应联合各方资源,积极打破区域界限、校域界限、学科界限,广泛汇聚意见,并仔细推敲落实。创客项目强调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所以工程训练中心创客空间应积极与各院系保持联系,优化整合全校的创新教育资源,为创客提供了一流的师资、一流的设备及一流的环境。不仅仅是学校资源,工程训练中心创客空间也要做到几方面的交融,即学生、企业、社会三条线,贯穿于供应链、物流体系、物联网三层基础构架之中,为创客提供从认知和体验,到知识库决策参与等不同层面的服务。以创客产品为媒介,保持与企业的联系,建立校企资源共享的紧密合作关系,促进产学研的可持续发展。

\

 
四 结语

创客运动如火如荼,将创客文化引进工程训练中心具有重大的意义,努力将工程训练中心创客空间建设成为引领全校师生积极创新乃至创业的实践平台,建设成为集全校人力、物力资源有效合理利用的创新园地,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美)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著,萧潇译.创客:新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2]曹小其.创客文化引进职业学校的探索与尝试[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23):216-217.
[3][6]陶蕾.创客空间——创客运动下的图书馆新模式探索及规划研究[J].现代情报,2014,34(02):52-57.
[4]潘玉良,吴立群,顾培民.基于系统思维的工程训练模式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71-73.
[5]王建伟.着眼开放创新,转变大学工程训练方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09):12-14.
[7]黄嫦娥,魏德强,王喜社,等.浅谈如何在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开展创客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6,3(23):38-39.
[8]程伟,杨宏,戴俊平.基于工程训练的创客教育平台的建设与实践[J].机械管理开发,2017,32(04):71-73.
[9]陈鹏.基于创客项目的学习模式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11):13-19.
[10]安连锁,王秀梅,杨红霞,等.将工程训练中心建成大学生创新实践的乐园[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03):1-4+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17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