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认知隐喻理论视角下对英语一词多义词汇教学的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12-29 11:47:2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意义是英语词汇的元素之一,既是词汇的核心又是难点,而词汇问题中一词多义更是难点中的难点,这是许多英语教学从业人员的共识。本文以认知隐喻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解释一词多义,一方面摘去了一词多义神秘的面纱,另一方面可以对一词多义教学有所启示,为词汇的记忆、理解和运用提供了有效的认知路径。

关键词:认知隐喻理论;一词多义;一词多义词汇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娄宏亮等.基于认知隐喻理论视角下对英语一词多义词汇教学的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2):196-198.

一词多义是语言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方面减轻人们记忆负担,另一方面满足人们认知需求。但是,它会给英语学习者带来一定的学习障碍,如在记忆、理解、运用英语词汇方面。大多数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都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对词汇教学的重视也不够,很多从事英语教学的老师都具有完美的听说读写能力,熟悉各类语法,并且能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事物相联系;但是,他们在进行词汇教学时,不能够结合文化背景,上下文语境来进行词汇教学,更不用说利用隐喻思维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该词的其他意义。如此,学生掌握的词汇有限,词义也有限。学生对该词义一味地死记硬背,在认知上并没有掌握该词义的理据性,因此学生在词汇运用上就不能准确把握。认知隐喻理论对处理一词多义问题具有很好的效果,可以通过一个单词建立和多个意思之间的桥梁,从而使多个意思之间的差异性更明显,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升学生对英语词汇意义理解力,为多义词的教学提供了新的启示。

一 认知隐喻理论依据

有关隐喻的研究,在西方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年亚里士多德的隐喻修辞功能。在隐喻研究的传统里,理查兹对隐喻认知特征做出了最早、最明确且系统的阐述。理查兹指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一种方式,人们的日常生活会话中充满了隐喻。不仅如此,隐喻存在多种学科中,如:科学、哲学等抽象学科。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莱考夫和约翰逊指出“隐喻无所不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其实,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

(Lakoff&Johnson,1980)。按照莱考夫等人的理解,语言使用中的隐喻只是一种表层现象,真正起作用的是深藏在我们概念系统中的隐喻概念(束定芳,2000)。这些观点都陈述了隐喻不单单是一种语言现象,还存在人类认知活动的方方面面。

认知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哲学基础为“体验哲学”,即人对隐喻的认识靠的是经验和知识(汪忠玉,黄胜华,2018)。人们首先认识到的是具体的,能够感知到的事物,然后通过联想,把已知的事物与一些新颖和抽象的事物相联系,找到他们的相关点,这样就产生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进而产生了新义(李瑛,2006),此时隐喻就产生了。这一理论正好体现在一词多义中,多义词的中心义项和其他义项之间不是任意的关系,而是基于相同的意象图式形成的一个范畴。多义词的中心义项就是直观、具体,人们能感知到的词义,其他义项是中心义项隐喻化的结果。

\

 
二 认知隐喻与一词多义的关系

现代语言学奠基人索绪尔(F.Saussure)认为语言具有任意性。语言在刚开始产生的时候是独立的,与外界任何事物都没有联系,后来产生的联系都是任意的。由于语言具有经济性,人类在事物的探索中都是以语言为载体的,而词汇作为语言的基础,更是承担了解释新事物的作用,因此一词多义现象就产生了,一词多义现象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拓宽了人类对于世界事物的认知。从上面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发现传统语义学所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孤立的看待每一个单词的意思,而忽略了这个语义产生的原因和背景。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者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发现隐喻行走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人们认知的工具和结果。认知语义学认为:“一词多义现象是一个词语有多种具有相互联系意义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通过隐喻的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基本义向它义引申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认知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构成人们的系统概念,也是一词多义的丰富来源。人类在探索未知世界的时候,总是喜欢将未知的东西和已认知的东西进行比较,然后在新旧事物之间寻找相同点或相似点,从而加强对未知事物的理解,这就是隐喻产生的原因。Ullmann有一个观点,隐喻是不同词义产生出来的重要理由(motivation)(Ullmann,1962),是同义和多义的来源,是填补词汇空缺(lexical gap)和增强表达形象性的方法。

(一)填补词汇空缺

隐喻是语言发展和变化的一个重要方式。赫斯特认为,对任何一个词源进行认真地研究,都会在这个词源上追踪到隐喻的痕迹(Hester,1967:215)。语言是不断发展的,一些新的事物,人们可以创造一个新词来命名,但是,基于词语经济性原则,大部分新事物的命名,都是通过隐喻,寻找新旧事物的共同点,因此可以用已经存在的单词对新探索出来的新事物进行解释,与此同时,利用隐喻,人类还可以展示不同事物之间那微不足道的差异,从而更生动形象地对新事物的特质进行描述。这一过程填补词汇空缺,同时也为多义词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举个例子,“鼠标”是随着计算机行业的兴起才有的词汇,英语中用“mouse”这个已经存在的词语来命名“鼠标”这个新事物。在当时只是临时的代替,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种临时的使用竟然被许多人所适应,成为了一种习惯并广泛传播,这一用法就成为“mouse”的一个新义项。隐喻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使旧的事物与新的事物产生联系,就像在两种不同意思中间搭了一座桥梁,形成旧事物与新事物的映射,使两种事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所以,隐喻理论是一词多义的起因。

(二)增加表达的形象性

通过隐喻,还可以增加引申义表达的形象性。如:“neck”原义是“颈、脖子”,“bottle neck”是利用人脖子的形状与瓶子最狭窄部分相似,生动形象地表达“瓶颈”,又引申为事物发展过程的障碍。这就是基于两个不同事物之间“形状”的相似,通过隐喻生动形象地表达引申义。再比如,“mother tongue”,tongue的本意是舌头,也可以表示发声或者说话,在这里母亲发声,代表的就是妈妈教授孩子学母语的意思,通过隐喻形象地表达为“母语”这一词义。因此,隐喻理论可以增强表达的形象性。

三 在认知隐喻理论指导下的英语一词多义词汇教学策略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础也是重难点,而词汇中约有95%以上是多义词。不论是翻开美国的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还是受中国学者高度认可的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都能发现这一点,少数的一词一义词汇仅局限于某些学科专有名词。据统计,英语中词义的70%都是隐喻或源于隐喻。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石,但是词汇却是广大英语学习者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隐喻能力,运用已有的认知去探索新的认知。学生循着认知隐喻思维规律,对词汇本义产生联想,从而去推导其各个喻义,让学生运用认知去理解词汇,这样记单词才会牢固且能学以致用。

(一)运用认知隐喻,加强多义词的深层理解

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锻炼学生认知隐喻思维,使学生加强对多义词的深层理解。以“plain”教学为例:对于“plain”这个单词,学生熟知的概念是“平原”,这是一个具体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平原多是视野辽阔,一览无余,没有任何屏障,这种情况下当然看得清楚明白,由此引申出“清楚的,明显的”映射域;做事情清清楚楚,无需遮掩,进而引申出“坦诚的,直率的,直接的”;一个人为人坦率,那么此人也比较朴素,简单,因此又引申出“朴素的,简单的”。“plain”是中学生必学的一单词,教师在教这个单词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隐喻的角度建立由概念域到映射域的联系,从而学习plain的其他意义。

再比如,空间隐喻,人们将上下、前后、深浅、中心边缘等原始域的空间概念投射到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目的域的抽象概念上,形成一系列的认知隐喻(陈方友,2007)。如:“up”是一个向上的方位概念,通常与积极的情感、状况如“高兴”“幸福”等抽象状态联系在一起,如“go up”“cheer up”等,而把向下的方位概念与消极的情感状况“忧愁”“悲观”“伤心”等联系在一起,如“feel down”“break down”等。“向上”“向下”的方位与积极与消极的情感之间的联系在哪呢?当我们高兴的时候,脉搏加快,血液上涌,整个人也会飘飘然向上移动。同样的,当我们情绪不好的时候,整个人会变得很重向下沉,这就可以通过隐喻理论将两者联系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隐喻思维,通过这一认知途径,加强多义词的深层理解。

(二)借用认知隐喻,结合语境,理解引申义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一书中,再论及隐喻的本质一节中,其中就指出,隐喻是一种以词为焦点,语境为框架的语用现象。对于学生来说,每一个题型都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设定的,尤其是在阅读理解中,会有成语、谚语、歇后语等约定俗成的句子出现。如:“He is quite at home with English”,倘若仅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这句话是很难理解的,理解该句的核心是“home”一词。“home”给人的感觉是轻松舒适,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而“English”是人们交流的语种,怎么会跟“home”这一词语有联系呢?在英语世界里无拘无束,此时,“home”逐步剥离原义,传递在English领域“游刃有余”,这是隐喻的产物,用一类事物来讨论另一类不同的事物。在教学中遇到类似的情况,借用隐喻,结合语境,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词汇。以隐喻思维来理解引申义,能改变以往单词记忆的单调枯燥和死记硬背。

(三)借助认知隐喻概念总结多义词

Lakoff&Johnson认为,人类在发现新事物的时候,总是习惯用已经存在的大家都很熟悉的东西去解释或者描述新事物,这就会在新事物和旧事物之间建立一座桥梁,形成一种映射关系。具体在实际中,就会出现用一个旧的说法表示一个新的说法。比如“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这个释义在中文和英语都是存在和成立的。时间和金钱都很宝贵,这是它们的相似点。由于受这一结构的影响,渐渐的很多和money搭配的词语,也用在time上。如:spend,waste,cost,invest,save等。比如,在英语学习中,会遇到一个固定搭配“spend time in doing something”,老师在讲解这一结构的时候,就可以把time和money联系起来,“花钱”和“花时间”都可以用spend。再比如将money和water联系起来,他们的共同点在哪呢?在于“流动性”,因此教师就可以把“deposit”“bank”“flow”等词汇串联起来让学生记忆。这些词语既与money有关,又与water有关,学生可将词语的多个义项进行联系,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思维导图。运用隐喻理论把这些词语的词义串联起来,语言学习者可以更加省时省力地掌握一个新的词汇。通过这一点可以发现,如果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隐喻这一映射关系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就会很快地记忆住新的词汇,从而使学习更加高效。

四 结语

综上所述,认知隐喻理论对英语一词多义词汇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据调查,一线外语教师一致认为一词多义是词汇学习的难点,基于认知隐喻理论的指导下学习词汇是针对这一难点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词汇教学风格,运用隐喻的思维一步步去引导学生理解词汇意义拓展的内部机制,从认知的角度去理解词汇,从而提高词汇教与学的效果。认知隐喻理论作为词汇新意思和旧意思之间的桥梁,建立了两种意思之间的桥梁,熟练掌握可以使学生更加高效地掌握词汇的多个意思,从而提高了老师的教学效率,开辟了英语教学新的道路。

\
 
参考文献

[1]Lakoff,G.&Johnson,M.Metaphor We Live B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汪忠玉,黄胜华.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隐喻思维能力的实践探究[J].英语教师,2018(6):139-144.
[4]李瑛.认知隐喻思维与多义词教学[J].中国外语,2006(5):53-55.
[5]Ullmann,S.Semantics:AnIntroductiontoTheScienceofMeaning[M].OxfordUniversityPress,1962.
[6]H e s t e r,M.T h e m e a n i n g o f p o e t i c m e t a p h o r[M].TheHegue:Mouton,1967.
[7]陈方友.隐喻对新课标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3):50-5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36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