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一词多义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也是英语词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一词多义的产生不是任意的,根据概念隐喻理论,一词多义源于隐喻,且多个义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了解单词背后的隐喻机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有效地学习。多义词之间存在形状、功能、和属性方面的相似性,这可以为英语词汇学习提供一个新的角度,本文也将探讨教师如何利用词汇间的相似性进行教学,以丰富英语多义词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一词多义;词汇教学;概念隐喻;相似性;教学策略
本文引用格式:娄宏亮等.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一词多义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49):158-160.
一 引言
词汇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是人类思想的载体,对于语言学习者和非语言学习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Wilkins(1972)指出“没有语法,只能表达很少;没有词汇,则完全不能表达。”词汇贯穿于英语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它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英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同时也是语言得以发展和延续的必然要求。然而词汇的多个意义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多义词的各个意义之间构成一个语义网络。面对如此庞大的词汇系统,了解多义词的成因可以帮助学习者更高效地学习词汇。认知语言学认为,一词多义是隐喻化的结果,而在词汇学习过程中,很少有学生能够意识到多义词的产生机制。因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只是机械地记忆单词的意义,不了解各个意义之间的关系,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老师对于单词的教授也只是强调读音、意义,很少讲解多义词背后产生的原因,更不用说详细地解释它们的隐喻理据和如何通过隐喻高效地记忆单词了。这种死板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很容易就忘记这些单词,繁重的记忆工作也会让英语学习变成他们的负担,学习者就会渐渐失去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耐心,所以本文将通过从概念隐喻的例子解释多义词的产生以及阐述如何将其应用到英语教学中。
二 一词多义的产生原因及其含义
(一)一词多义产生的原因
语言的发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人类语言一开始也只是用来描述那些基本的事物,后来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不断发展、思维能力逐渐提高,人类的想象开始由具体的事物扩展到了更多的抽象的方面,所以我们就需要更多的词汇来描述那些新事物、新思想,而如果每个事物及其性质都用一个专用的单词来描述,那么整个单词系统的数量将会很庞大。所以,出于经济性和灵活性的原则,人们把基本单词扩展开,将和它在形状、性质等方面相似的其他意义来描述这些新的事物及其特性,这样单词就产生了新的义项。在词汇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旧义项都会消亡,而新的义项会不断产生,这样新旧义项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词多义现象。
(二)一词多义的含义
1876年布雷尔首次提出了一词多义这个概念,他认为“绝对不变性是不存在的,语言的任何部分都会发生变化”,而研究中发现,语言里意义部分的变化是最显而易见而对学习者来说又是最难把握的。
(张苏亚,2014)所以对于一词多义的研究就至关重要了。一词多义是指一个单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也称作多义词。其中一个是本义,其余的是引申义。单词的本义指词汇的原义,一般来说是具体的事物。引申义是从原义派生出来的。多义词的各个意义之间彼此不同但又相互关联,这些义项之间同属一个基本意义,它们是经过原意的引申或衍生而来的。有的单词意义较少,有对应的两三个意思,而有的单词却有多则二三十个的意义,所以面对如此庞大的词汇系统,如果每个单词都有那么多的意义,而且它们在具体的语境中用法不同,学生就会对英语学习感到无所适从,大大影响学习者对英语单词使用的准确性。所以,掌握多义词的各个意义之间的关系以及理解多义词背后的隐喻理据对学习者来说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三一词多义的隐喻认知理据
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看成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修辞方式。然而,隐喻更重要的功能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理查兹曾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每三句话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Richard,1936:98)。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基本上是隐喻性的(Lakoff&Johnson,1980)。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1980年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到了“概念隐喻”理论,他们认为,隐喻是存储在人们头脑中的一种经过归纳、反映事物本质的隐喻性表达,反映了不同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关系。概念隐喻涉及始发域和目标域,一般而言,始发域是一些具体的、熟悉的概念,而目标域是比较抽象的、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例如:Life is a journey.(这里始发域是旅途,目标域是人生,人生这个相对抽象的概念通过旅途来描述。)概念隐喻就是将具体的概念映射到相对抽象的结构上,这就是多义词产生的根源。
赵艳芳(2001)指出,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借助隐喻手段由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里奇(Leech 2000)指出词义延伸主要是通过隐喻或转喻的认知思维方式来实现的,多义词意义之间的联系是一种基于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关系。比如最常见的单词“head”,它的基本意思是“头”,指的是身体的某一重要部位。由这个基本意义可以引申出很多其他意义,例如:
Heads of the states(国家首脑)His head is full of nonsense.(头脑)Have a good head for mathematics(很有数学头脑)根据这个例子可以看出,“head”的引申义是由“头”这个基本意义经过映射得到的。由单词的核心意义发散出来的引申义可以组成一个语义网络,词语的核心意义通常是来自身体直接与外界接触的经验和具体有形的体验,而其他意义则是由核心义通过隐喻衍生而来的。词语的核心意义在人们的头脑中有一个意象图式并形成一个概念隐喻。在这个过程中,新的意义就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隐喻以一种有理有据的方式,作为一种认知结构促使了词汇的变化,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一词多义和词义变化现象的钥匙。也就是说隐喻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建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段世齐,杨彬,2006),即通过源域中我们熟知的事物向目标域的映射实现的,通过事物间的相似点建立联系,然后形成词汇新的意义。通过隐喻系统的学习多义词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形状相似性
英语中有许多词汇的多义之间是通过形状的相似来发展的,比如branch由树枝→分部,支流;bow由弓→鞠躬;这些单词的引申义都是基于原义形态发展而来的。所以,这就给词汇的发展标记出了特征,我们在学习词汇的时候可以根据单词多个意义之间形状的相似性来形象地记忆,比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法省时省力,学习效果也更好。
(2)功能相似性
在功能相似性上也可以分类出很多词汇,比如dress由裙子→穿衣服;balance由天平→平衡;swing由秋千→摇摆;store由商店→储存等。
(3)属性相似性
按照属性相似性来分类多义词,比如sweet由甜的→爱人,宝贝;green由绿色的→新来的,无经验的;tiger由老虎→凶暴的人;pig由猪→好吃懒做的人。
四一词多义在英语教学中的启示
一词多义是英语中的普遍现象,同时多义词的学习也成了英语的一大难题,所以,教师掌握一词多义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有很多语言学家探索使用隐喻的方式解释多义词的形成,这种方法从认知的角度分析单词的原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够了解单词的发展规律,深刻理解它们的演变机制,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根据上文中提到的在隐喻概念下多义词的分类方式,我们可以从单词的这个方面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枯燥的讲授方法,在讲解单词的时候教师应该注意到多义词在功能、形状、属性方面的相似性,并据此展开详细的讲解。比如单词crane,教师如果按照传统的教授方法翻译它的意思“鹤、起重机”给学生,学生也只是死记硬背的话,他们对这个单词的记忆时间不会持续很长。而如果教师能够理解一词多义形成的隐喻机制,能够在课堂上对单词做出系统的、形象的讲解,让学生在隐喻的认知方式下,认识到“鹤”和“起重机”这两个意义在形状方面是相似的,而不是任意的。根据这个特征去记忆单词,不仅会提高记忆的效果,也能引起学生对单词记忆的兴趣。
其次,教师也可以根据单词的功能相似性进行教学。寻找单词间的功能相似性就需要联系单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因为它们的意义在功能方面相近,例如study的两个意义“书房、学习”,书房的作用就是用来学习的,因此可以说这两个意义在功能上相近,用这种方法把意义之间联系起来比单独的背诵省时省力。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就需要教师在课前阶段多做准备,充分熟悉上课内容,并查阅课文中所涉的单词哪些是可以用功能相似性的方法记忆,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单词。
同理,教师也可以用属性相似性的方法进行教学。属性相似意味着单词的意义之间在性质方面相近,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列举例子,教给学生如何理解多义词意义之间相似性的方法,并要求他们课后在文章或者书本中找出类似的多义词,以此来锻炼他们自己使用这种方法的能力。
另外,把一个单词的不同意义放在同一个句子中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
(1)I had to console my mom after I sold her console.
“console”:“安慰、抚慰”“落地柜,靠墙摆放的小桌子”
(2)It’s not easy to resume work without a resume.
“resume”:“重新开始”“简历”
(3)The incense incensed the customers.
“incense”:“香”“激怒”
在具体的语境中,单词的两个不同意义被联系在了一起,相对来说比孤立地翻译它的意思更形象,更容易记忆。所以,教师可以在实际的课堂中使用这种方法讲解单词,并把这种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学会自己在课后把单词的不同意义之间联系起来造句,这既能锻炼他们的词汇使用能力,同时也能帮助他们夯实英语表达能力的基础。
根据一词多义的特点,教师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因为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工具,一词多义的教学可以据此以核心义为中心,引申意义呈放射状散开,而每个引申意义又可以衍生出许多其他的意思,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语义网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介绍单词的基本意义,然后利用思维导图,在基本意义的基础上辐射出更多的意思。以思维导图为工具进行词汇教学形象直观,具有趣味性,能让学生把已学过的词汇有效地和新学的词汇联系起来。
总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掌握单词所有的意义,但是学习者了解了多义词产生的隐喻机制,在掌握了单词的基本意义的基础上,就能按照认知的思维方式,在不同的语境中自己推导出单词的意义了。这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一词多义的用法,而且能拓展学生的思维,锻炼想象能力。
五 结语
一词多义就是通过隐喻的认知手段将一个词的中心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和范畴化的结果。概念隐喻是由我们的身体经验和物理经验决定的,它根植于我们的生活经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的认知方式,是一词多义产生的巨大根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用隐喻的知识解释多义词的意识,并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鼓励他们用这种方法更灵活有效地学习词汇,让他们认识到隐喻这种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以便能更深入地认识一词多义现象,掌握更多的单词,提高他们的英语思维和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Lackoff George,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Langacker,R.A.A View of Linguistic Semantics[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ing Company,1988.
[3]Leech,G.Principle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2000.
[4]Buzan,T.The mind map book[M].New York:Penguin,1996.
[5]Richard,I.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6.
[6]Wilkins,D.A.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Edwin Arnold,1972:48.
[7]蔡龙权.隐喻化作为一词多义的理据[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5):111-118.
[8]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9]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0]曾丽琼,张智华.一词多义的隐喻分析及其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3):69-70.
[11]段世齐,杨彬.隐喻与一词多义的关系[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3):111-113.
[12]张苏亚.一词多义的认知隐喻研究与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陇东学院学报,2014(5):116-118.
[13]孟昕.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多义词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3):126-12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