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乡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与校园阅读文化建设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0-12-19 15:23:4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阅读是人们学习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尤其对小学生来说,阅读不仅能获得知识,更能培养对语言的理解力。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是提升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乡村教育是国家重点关注的对象,乡村小学生的阅读情况更需要社会的关注。团队通过定性定量研究发现,要改善乡村小学生的阅读情况,首先教师要做好榜样,引导小学生爱上阅读;其次要有适合儿童的读物,同时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最后学校多举办有关阅读的活动,促进校园阅读文化的建设。

关键词:乡村小学生;课外阅读;阅读文化建设

本文引用格式:许正庆,等.乡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与校园阅读文化建设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9,6(70):260-263,278.

一 引言

要打造既有优秀文化传承、又能打动和凝聚人心的良好文化生态,就要加强知识积累和传播,建设书香社会。乡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有助于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家庭脱贫以及幸福生活奠基。然而,乡村小学生阅读能力薄弱,目前有关其研究匮乏。团队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方法,深入研究乡村小学生阅读情况,发现乡村小学生阅读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对于建设校园阅读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二 乡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意义

(一)励志、养性、立德


课外阅读书籍中的名人故事、励志事迹等在小学生的成长中起着深远影响。乡村小学生家庭往往忽略了对经典著作的阅读,文化氛围不浓厚;学校对小学生阅读励志思想、道德品质相关书籍的重视有限。然而这些经典的阅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乡村小学生通过阅读名人经典故事、励志事例,能够受到更深层次的触动,从而产生一种自我提高的愿景,在不知不觉中向书中人物学习,将坚强、勇敢、善良等优秀的品质融入自己的人格素养中。在阅读的同时,乡村小学生本性中的善良朴实被充分激发出来,书籍中忠厚踏实的人物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让小学生对于人性的真善美有了强烈的追求,这对于修养身心、涵养天性意义重大。与城市小学生相比,乡村小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普遍处于较懵懂的状态,在恬淡的乡村生活和简朴的生活习惯的影响下,经典书目传递的道德影响在他们身上也能更鲜明地体现,书籍立德树人的作用也愈加突出。

\
 

(二)拓展知识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想让学生变得更聪明,不能靠不断地补课,也不是增加学生的作业量,而是让学生坚持长期的阅读。作为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中的重要内容,课外阅读是小学生知识学习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由于乡村的经济发展落后、文化重视不足,乡村小学生知识视野较为狭窄,他们对于书本中词汇、内涵的理解也较片面,大量的阅读可以弥补乡村小学生这方面的不足。阅读氛围浓厚的阅览室、图书馆中有不同知识类型的书籍,小学生在其中能够集中注意力阅读,开阔眼界、增强情感认知、丰富精神世界。阅读一些国学经典、古今中外的艺术读本有利于培养乡村小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和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当代社会发展迅猛,对乡村小学生思想建设要求提高,阅读有利于向他们渗透正确的价值判断,奠定正确的三观基础。

(三)充实小学生课外生活

乡村小学中的生活往往是单调的,乡村小学的阅读文化设施管理不尽完善,导致小学生阅读渠道少,阅读方式单一。同时,家长和教师无法及时有效地监督和引导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小学生自身对于如何分配课余时间也缺乏了解,在课间、放学后、节假日期间很少阅读,往往沉溺于无意义的活动,例如看电视、打游戏。

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和书中的主人公共同体验人生经历,通过共情了解世界的多姿多彩。乡村小学生可以将书中的一些特定情景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平时不一样的乐趣。在此过程中,小学生能学习到多方面的知识,增长自身的生活实践,认识自我,逐步成长。在参加阅读主题活动中,小学生分享交流自己的阅读感悟,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更加丰富了课外生活。

\
 
三 乡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课外阅读环境,阅读兴趣不浓厚


阅读环境是影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外在因素,影响着他们阅读习惯的培养以及阅读兴趣的生成。近年来,随着乡村留守儿童人数增多,家庭阅读环境情况不容乐观。同时,学校为小学生营造的课外阅读氛围也不尽人意,教师只注重课堂教学,家长只关注小学生学习成绩。因此,小学生难以受到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的熏陶,阅读兴趣难以激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

根据数据,有超过一半的小学生不爱阅读,对阅读提不起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没有兴趣,小学生便缺少阅读动机。从小学生的角度来看,大量文字的书籍带来的只有枯燥感。另外,乡村中大多是留守儿童,在阅读时更加缺乏父母的陪伴与引导,他们阅读的兴趣没有得到培养。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让学生课外阅读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1]

根据调查,20.8%的小学生家长都不喜欢读书,导致家庭很难有良好的阅读氛围,家庭阅读氛围不足很难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整体来看,家长对于孩子课外阅读的陪伴很少。我们对小学生家长进行采访时了解到,乡村小学生家长多为体力型职业人口[2],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经常加班。根据表八数据,28.44%的家长在家从来不读书,46.53%的家长几乎没有陪伴孩子一起阅读,还有些家长表示每天工作已经很累了,没有多余精力去陪伴孩子,更愿意去娱乐、放松一下。

家长对于阅读的认识并不充分,大部分家长只关注阅读是否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阅读对于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其他重要意义,仅有37.62%的家长会耐心地带领孩子解决阅读的疑惑。父亲工作日陪伴时间与孩子的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和幸福这三个分量表存在着显著正相关。[3]家长陪伴孩子阅读可以提升孩子自身素质,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加强孩子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亦能增加亲子之间的感情。

\

 
(二)课外阅读资源较少

很多乡村小学的图书馆在数量上配备了不少图书,但质量上还没有跟上,乡村小学生的家庭藏书也很有限。大部分学生的课外读物是《今日小学生》、《每日一练》、《满分作文》……形成了作业习题等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

\
 
从调查结果来看,51.68%的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外书,26.61%的小学生根据教师的推荐选择,15.29%的小学生根据父母的决定选择。结合表3我们可以发现小学生阅读卡通漫画类书籍较多,高达44.19%,文学故事类、自然科普类书籍阅读较少。在与小学生访谈中我们发现,他们爱看的卡通漫画书籍有《阿衰》、《爆笑校园》、《火影忍者》等,这类书籍不能给小学生带来太多的知识,不建议过多阅读。此外,乡村小学生在文学类书籍上的阅读并不少,但是大部分小学生也仅限于阅读教师规定的新课标必读书目,完成任务之后,便很少再主动阅读。这反映他们的阅读种类固定、阅读目的片面,在选择课外书时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小学生阅读的书会对其生活产生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一辈子的发展。[4]所以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的阅读指导很重要,要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取向偏向合理性,将学生的阅读质量提高。[5]书籍的有效选择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成长必不可少,小学生需要广泛阅读有意义有质量的课外书籍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

 
我们感到欣慰,在调查的乡村小学中有68.81%的班级有班级读书角,但在与小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大多数班级图书角只是摆设,很少有小学生主动去借阅,更不用说使用学校图书馆。最令我们感到意外的是,有8.26%的学校有校园网络读书平台,乡村小学开始利用互联网资源,但43.31%的家长片面地认为网络对小学生都是负面影响,使得小学生不能充分利用校园网站上的读书平台,新型阅读资源被浪费。

在乡村小学里,仅有33.03%的学校有校园内转角书架,整个学校未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小学生不能从视觉上直观感受到书籍带来的冲击力。并且,学校没有与图书馆、读书角等设施相匹配的阅读活动,42.2%的班级几乎没有举办过阅读活动。小学生缺乏阅读习惯的强化,校园的阅读文化非常薄弱。
 
(三) 乡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差

阅读习惯贯穿阅读全程,是阅读前的计划与安排,阅读时的方法与技巧和阅读后的感悟与思考。乡村小学生在家中缺少父母的监督指导,课外阅读习惯较差。他们阅读书籍缺乏主动性,被要求阅读时,很少给自己定下阅读目标,有时翻一翻便了事。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是粗略浏览一遍,只追求故事情节,很少有读书笔记,即使有,大多数也是机械地抄写好词好句,没有感悟。

通过调查,在阅读书籍时,90.32%的小学生在读书时缺乏计划性,36.61%的小学生有精读的习惯,49.4%的小学生会在读书时写批注和心得。只挑有趣的内容读的小学生占了47.43%,并且,我们在与小学生交流中发现大部分小学生不会使用工具书阅读,在遇到生僻字等“拦路虎”时,选择直接跳过。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小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基础,小学生有了合适的阅读书籍,却不会正确阅读,难以保证阅读质量。学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促进乡村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

 
(四)乡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少

充足的课余时间是课外阅读的有效保证。部分乡村小学教师教学水平有限,不会针对学习情况精简作业,常常采用题海战术,导致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课后没有时间阅读。大部分小学生不能做到每天阅读,也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家长也难以挤出时间陪伴孩子阅读。

通过调查,50.8%的小学生表示学习负担过重没有时间课外阅读。在有时间阅读的小学生中,有26.61%每天阅读的时间小于30分钟,56.88%在30-60分钟之间,只有16.51%超过60分钟,63%的小学生每天没有相对固定的时间读书。另外,44.04%的小学生表示班级或学校没有安排专门的阅读时间。随着年级的增长,乡村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也逐渐加重,小学生放学后往往利用大量时间完成教师布置的课业练习,课外阅读的时间受到压缩。在节假日期间,小学生除了完成作业,时间往往被其他休闲娱乐或课外补习班所占据。后续访谈中,一些语文教师建议,小学生至少每天一小时的固定阅读时间,才能充分保障学生的知识面。

\
 
四 促进乡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校园阅读文化建设策略

(一)校园阅读环境的建设


阅读环境泛指所有能对阅读产生外界影响力的总和,主要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6]良好的校园阅读环境,可以为小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阅读资源,更加适宜的阅读场所,创造出更适合乡村小学生阅读的氛围。

一方面,学校需要加大校园阅读环境建设力度。首先是直观的视觉感受上,要让小学生一步入校园,就犹如步入书的世界。如校内建筑设计上增加书籍元素、学校LED大屏上做每日好文分享专栏、班级墙壁装饰上做名言警句和诗词歌赋鉴赏等。其次是资源的扩充与监察上,要让每一所乡村小学都有图书馆和阅览室,让小学生不虚度任何一秒有书籍陪伴的光阴。最后要将阅读细致到每一个班级中,保证班级图书角的建设。另外,每周定时的师生相约共读也是很有必要的,营造班级阅读氛围,让阅读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学习习惯。

\

 
(二)开发阅读资源

阅读资源就是阅读的来源。学校不能忽略对小学生阅读资源的开发。传统常规的阅读资源有阅览室、图书馆。乡村学校可以联合城市学校开发新型阅读资源,如校园网络读书平台。网络上的书籍数量是远多于传统图书馆中书籍收藏量的,且方便各个小学共享。利用网络,小学生可以进行阅读打卡、互动交流。校方则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全面了解到网络的功能。阅读资源不仅仅包括书籍资料,还有教师这个“活”资源。教师对于小学生良好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多数小学生在阅读时存在阅读种类固定、阅读目的片面的问题,需要教师在阅读书籍的选择上多给学生一些指导。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给小学生推荐一些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和思想性的课外阅读书籍。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在推荐书籍时就要考虑到趣味性,书本要图文并茂,不可全是文字,让他们难以理解。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推荐的书籍就要有知识性、思想性,有目的地引导小学生,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让小学生们通过阅读,受到优良的品德教育,从而具有优秀的人格魅力,故文学类书籍的推荐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进行知识拓展,向学生推荐书籍。比如在语文课堂上,上完一篇课文,教师可以推荐作者的其他文学作品或者与本课风格相近的文学作品,让小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的质量。

\
 
(三)指导阅读方法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去注意和观察小学生阅读的方法,并随时予以指导。首先,教师要培养小学生在阅读前制定阅读计划的习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在阅读开始前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习惯,在阅读中不断强化对于阅读方法的运用,主动制定阅读计划。从周计划、月计划到年计划,由小到大,合理的计划才会使课外阅读井然有序。其次,教师要培养小学生精读与略读的能力。国清响在《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有效课外阅读》中还写道:读书前先指导学生注意读序言、目录,了解全书的主要内容。[7]精度与略读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快速地了解书籍内容,还可以使他们更加高效准确地享受阅读。并且,教师还需要指导小学生在精彩处做批注以及书写读书心得,让他们及时地将自己阅读时的感受、收获批注在文章旁边,二次翻阅的时候,结合文章与批注,加深思考与感悟,能有更多的收获。读完一本书后,小学生记录下自己的想法,与其他同学交流,获得新的体悟。最后,教师还要培养小学生随时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不懂就查,不懂就问,要认真对待阅读途中的“拦路虎”,切不可马马虎虎囫囵吞枣。

(四)制度保障,开展阅读文化活动

要通过相关的学校规章制度保障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单纯依靠“人治”不能确保阅读活动的正常进行,要明确规定建设班级图书角,安排固定的学生阅读时间段,组织教师及部分优秀学生,对阅览室的借阅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制定每个班级每月借出的书籍数量指标,确保书籍的流动,提高图书的利用率。教师可以和小学生一起制定班级阅读制度,并设置专门的监察人员进行监察督促。

活动不仅仅是协助教师监察小学生阅读状况的方式,更是小学生们展示自己、展现青春阅读活力的平台。通过活动,小学生切切实实地把自己学习到的能力展现出来,感受到阅读带来的愉悦感;通过阅读活动中的交流,小学生能得到新的见解,改变思维定势,扩展原有的知识结构,进一步体现阅读的育人功能。形形色色的阅读活动能有效地将小学生的生活实践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丰富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其充分体悟书本阅读的实际价值,从内心深处热爱阅读,积极参与活动。活动形式可小可大,小到语文课前的三分钟演讲、阅读课上的佳句小分享、课间游戏的成语接龙等;大到演讲比赛、课外知识竞赛、阅读的手抄报展览等。活动方式也可多种多样,将阅读与传统文化、科技发明、社会服务等方面结合起来,让活动多姿多彩。层出不穷的活动,不仅是巩固学生阅读知识的好帮手,还是小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良性循环延伸,是校园阅读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张伟英.浅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1):82.
[2]吴忠观.人口科学辞典: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3]冯丽.父母陪伴与小学生自我意识和学业成绩的关系[D].曲阜师范大学,2011.
[4]周仁祥.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J].中国西部,2017(2).
[5]张伟英.浅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1):82
[6]曾祥芹,韩雪屏.阅读学原理[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
[7]国清响.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有效课外阅读[A].《知识力量教学研究》科研成果展示[C].: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8: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20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