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联系,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政策。要想推动一带一路政策的顺利实施也就意味着我国迫切需要大量的“小语种+汉语言”复合型人才“,这也给国际汉语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笔者将从一带一路政策实施的视点出发,简要分析我国的国际汉语言人才培养机制,力求推动一带一路政策的深入发展与我国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汉语言;人才培养
本文引用格式:谢景伟.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汉语言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7):110-111.
一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汉语言人才的需求分析
自我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建议后,广大亚非国家表示深度认同,并加入到了一带一路建设当中。然而伴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发展与多种合作的不断推进,我国迫切需要大量复合型的国际化汉语言人才。鉴于此,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国际化汉语言专业,努力为一带一路发展培养专业性人才[1],希望能够推动我国与周边地区、国家的多边发展。但是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国际汉语言人才培养水平仍然不高,能适应形势需要的教师严重不足,高校领导以及教师未深入分析一带一路的大环境以及其对于人才的需求,因此各高校在培养人才时还需不断结合国家局势发展的需要。此外,一带一路发展要求我国各高校不断更新师资力量、完善教学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内容,而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实力都无法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进而使我国国际汉语言人才短缺。
二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汉语言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定位不准确
在一带一路实施的背景之下,我国培养的汉语言人才需要同时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国际活动能力,还需要深厚的汉语言文化功底。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发展,若是汉语言人才仅仅只掌握汉语言方面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结合政策的发展与我国的实际情况对自身所学习的专业进行重新定位。汉语言基础知识是国际汉语言人才培养的基础,但与此同时在强化汉语言能力的同时还应不断提升汉语言人才的综合能力与应变能力[2]。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带一路政策实施后,国家对高校汉语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仍然有部分高校在为汉语言专业设置课程时未考虑周全,例如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缺少实践部分,课程设置专业程度不够,课程设置中国际化特色不够突出等等。虽一带一路政策早已被提上日程,但从目前各高校的教学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都不够重视汉语言教学与一带一路政策之间的关联性,因而导致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国际化水平不高,在实际实践过程当中无法熟练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
(三)跨文化体验不足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只要掌握了汉语言专业的相关知识即可。但是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深入推进,给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带一路要求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在实际实践活动当中具备快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就意味着学生不仅仅只需要掌握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纵观各高校汉语言专业的教学情况,各高校的汉语言教学都存在着忽视实践课程的情况。学生未在课堂上体会到跨文化与传统教学的不同,因而在实际实践当中无法快速进行知识转换与迁移,更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
(四)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不高
一带一路政策要求我国培养的汉语言人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汉语言专业学生的学习当中会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从目前各高校汉语言专业的师资水平来看,各高校都缺乏高素质教师,尤其缺乏在学术界造诣较高、专业素养较高的教师。此外,目前我国各高校的汉语言教师在授课时大多保留了传统的授课模式,他们缺乏将汉语言知识点与一带一路政策相融合的能力,且大部分汉语言专业教师的英文水平都有待提高。
三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汉语言人才的培养途径
高校承担着培养国际化汉语言人才的重任。而我国的大多数高校汉语言专业开设的时间都较早,教师们都形成了自己惯用的一套教学模式,一时之间难以纠正。而要想加快汉语言专业与一带一路政策之间的融合、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就必须改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开发具有国际特色的汉语言课程,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为我国的长远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国际汉语言人才。
(一)重新定位专业发展方向
随着一带一路政策在我国的深入发展,各行各业对汉语言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现阶段,作为一名合格的汉语言专业在校生,不仅要熟练掌握有关汉语言的相关专业知识,还需要不断开拓视野学习其他新的知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所以各高校在培养汉语言人才时不可一味照搬过去的模式,应结合我国现有国情、结合一带一路政策对汉语言人才的需求,重新确立汉语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专业发展方向,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4]。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带一路涉及到的国家、地区较多,要想推动政策的顺利实施必须了解这些国家的文化、政治、宗教等多方面的实际情况。而各高校的汉语言人才作为该方面的专业性人才在毕业之后势必会加入到一带一路工作当中。鉴于此,各高校应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一带一路的发展情况与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最之一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让每一名汉语言专业的学生都能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三)开发国际性特色课程
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工作范围不仅仅只局限在国内,他们需要走出国门与国际友人交流、处理国际事务,因而国际性特色课程的开发对于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在当今时代,汉语言专业的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汉语言专业的相关专业知识,还需要了解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化等知识。因此各高校因以汉语言专业课程为基础,拓展课程宽度,开发具有国际特色的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国际规范、一带一路的运行模式等重要知识点,促使汉语言人才培养深度融入到一带一路政策中去[5]。
(四)注重跨文化体验
我国各高校培养汉语言人才其最终目的是希望这些人才都能够投入到一带一路工作当中,因而他们在工作当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与国际友人交流的机会。虽然英语课程是大学的必修课程,但由于学校不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体验,且在中国校园内缺乏英语学习的环境,所以大多数学生都只掌握了英语的理论知识,而无法用英文直接与外国人交流,更无法理解外国文化以及外国人的思维模式。由此可见,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体验,为汉语言专业学生提供海外实习场所以及交流机会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为给汉语言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次,各高校还应积极鼓励汉语言专业的学生走出国门参与对外交流与合作,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带到国外乃至世界。最后各高校还可以通过增加交换生、留学生名额等方式,积极鼓励国外学生来我国交流,提高我国在校大学生的跨语言交流能力。再次,可以通过参加每年一度的世界大学生、中学生“汉语桥”比赛的指导老师、辅导老师等方式,提供更多机会交流。最后,还可以通过与留学生、外籍教师多沟通、交流,建立朋友关系,逐步提高交流能力。
(五)加强国内外优质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均不高,而要想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就必须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加强高校教师与他国专业人才之间的科研合作以及国际交流。首先高校在聘用人才时应打破国家界限,可从他国聘用高级教师人才。为迎合一带一路政策的发展,各高校可从亚非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地区聘请学者来我国讲学或者是聘请这些国家的外籍教师来我国任职。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孔子学院总部的外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地区的汉语言教师,或派往这些地区进行进修,逐步提高我国教师的专业水平,建设优质教师团队。
四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推动一带一路的顺利发展,各高校的密切配合是必不可少的。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汉语言专业都维持着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新背景之下这些高校急需不断创新,实现一带一路发展与国际汉语言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推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深度合作。
参考文献
[1]沈骑,夏天.“一带一路”语言战略规划的基本问题[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36-43.
[2]王辉,王亚蓝.“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状况[J].语言战略研究,201,(2):13-19.
[3]周庆生.“一带一路”与语言沟通[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52-58.
[4]中译语通·译世界,察哈尔学会,语言大数据联盟“.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市场全景式分析与行业及政策建议(2017)[R].2017.
[5]张卓亚,杨欣.“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高校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39):113-1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