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水文地质学基础是地质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内容丰富,基础性及理论性较强。为满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需求,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多方位、多途径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素质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李玲,等.浅谈应用型本科院校《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改革——以新疆工程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69):52-53.
一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局面[1]。新疆工程学院根据自身情况准确定位,提出了构建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的思路。
《水文地质学基础》主要介绍的是地下水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构建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框架。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掌握与地下水有关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分析与解决水文地质学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并未为后续的《专门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等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2]。为完成人才培养目标,顺应市场需求,如何进行《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改革,本文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二 教学特点及存在问题
(一)基础性、理论性较强
《水文地质学基础》是一门比较系统、基础理论性很强的地质学课程,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和定理比较多。概念和定理看起来最浅显,从字面上理解非常容易,但其往往具有深刻的内涵,若仅仅停留于字面,而不深入把其实质,就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比如达西定律的公式非常简单,但真正把握它的物理实质并不容易,控制水文地质条件的岩性、构造、气候、地形等因素,都可以在达西定律中找对应项[2]。在授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一听就明白,可如果拿来一个非常简化了的具体水文地质问题,一做就错甚至感到无从下手的现象。
(二)课时缩减、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内容丰富,用很少的课时很难将知识点讲授全面。而目前国内非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出现逐渐淡化的趋势[3]。学科的发展、国民经济建设所面临的水文地质问题也越来越多和越复杂,对教学内容要求也越多,出现课时缩减与内容增设相互矛盾现象。目前企业非常缺乏解决地下水相关问题的专业技术人员,所以加强《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是顺应市场需求的。存在的问题是虽然设置了16课时的实验课,但由于本校没有专门的水文地质实验室以及相应的实习基地,实践教学执行起来非常困难。
(三)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
老师在讲台上讲自己的,学生在下面忙自己的,已经成为高校课堂的一个普遍现象。授课者大多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中心,单一地传递、讲授和灌输,忽视交流、合作和主动参与等教学方式[4]。《水文地质学基础》的概念和定理较多,若采用该模式教学,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容易被遗忘并且学习的兴趣也不高。
三 教学模式改革
(一)教学内容
(1)重视绪论课的讲解
通过对绪论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对本课程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整体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绪论部分内容理论多、概念多、概括性强,涉及实际应用的内容少,所以要多讲解一些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描述生活中与地下水相关的现象[5]。比如通过新疆地区常见的现象-土壤表面或是路沿石表面经常会有一层白白物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该现象?跟地下水有什么关系?在这样一个提出问题,引发讨论,给出简单的解释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该课程的研究内容和研究任务,激发他们去了解本课程更深层次内容的兴趣。
(2)精选课程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原则是把握重点,将重点难点着重讲授,力图让学生对知识点做到深刻理解和掌握;而简单内容、通识性内容简单介绍,使学生能够理解并熟记相关概念、术语即可。根据学时要求以及以上原则确定《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内容的侧重点。“绪论”与后面三个章节的内容有很大的相关性,可放在一起进行讲解;我们学校培养的学生就业取向大多是选择疆内,因为新疆境内少见岩溶水,因此“岩溶水”章节可确定为自学内容;重点讲授的章节有“岩土中的空隙和水”“地下水的赋存”“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3)增设课程内容,拓宽知识面
非地下水科学专业的学生缺少相关基础知识,在进行水文地质学基础某些章节学习时会感到比较吃力。如在讲授地下水运动规律时,需要有水力学的知识基础,但地质工程专业一般不设置水力学,所以要适当增加水力学中与地下水运动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6]。
此外新疆工程学院是以矿山专业为主的高校,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去煤矿企业工作,所以在授课时加入煤矿水害防治、矿井涌水量计算、矿井突水水源识别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情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习此门课程的兴趣。
(二)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1)教学手段
多媒体已经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其最大的优点是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地展示出来,增加课程的直观性和吸引力。比如等水位线图以及流网的绘制、大气降水补给模式、毛细负压等若通过动画的形式一步一步地展示,学生会更容易理解。然而多媒体的使用也存在一定弊端,信息量过大时,学生往往跟不上放映的节奏,无法把握重点和难点,不利于知识点的掌握。因此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中建议采用板书+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
(2)教学方法
我校学生的基础相对来说不是很好,尤其是对于民语班和双语班的同学,由于语言方面的问题,在学习专业课的时候是比较吃力的,所以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
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最大优点在于以最少的时间传递最大的信息量,但被动接受的知识很容易遗忘也是该教学方法的明显不足之处;应用型本科教学应将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如项目研讨式教学法、角色互换法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加强实践教学
应用型本科的培养模式更加重视实践教学,也应该加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的训练,积极开展各种有效的实践教学。基于本校实际情况,对于实践教学方面,一是要积极着手建设专门的水文地质实验室;二是以大学生创新项目为契机鼓励学生利用简单的材料自制一些简易的实验装置;三是加强课内实习课程教学。
我们的教学不仅达到使学生理解绘图原理的要求,还应使学生掌握如何运用软件来绘制图件或进行计算。因此在课内实习课中既要求学生手绘图件,又要要求他们掌握运用软件来绘制相应的图件。
四 结论
水文地质学基础是地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课程内容丰富,概念较多,基础性及理论性较强,教学难度较大。提高水文地质学基础的教学质量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教师首先应根据地质工程专业对地下水知识的需求选择及增设授课内容;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直观、形象、多样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促进专业技能过硬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许继影,戴洪宝,马杰.应用型本科《水文地质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5,29(04):95-97.
[2]张人权,梁杏,靳孟贵,等.水文地质学基础[M].北京:地址出版社,2019.
[3]蒙高磊,王根伟,刘之葵.浅谈高职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科技视界,2016(24):32+45.
[4]赵静,李志萍,赵贵章.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9(02):108-113.
[5]刘守强,曾一凡,崔芳鹏,等.基于能力导向的地下水动力学教学实践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9,6(33):65-66+70.
[6]田俊峰,吴丽.《水文水利计算》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33):60-6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