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大学文化视域下课程文化育人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11-24 09:55:4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育人功能是大学文化的本体功能。大学人对大学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生,而是形成于一定的文化情境之下,是在特定文化情境中受到熏陶、濡染与涵化的结果。课程作为传授知识、传承文化的主渠道,也应该成为传播大学文化特别是大学精神的主渠道。因此,必须充分挖掘课程的大学文化育人元素,切实发挥好课程体系所承载的大学文化育人功能。

关键词:大学文化;课程文化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张立学.大学文化视域下课程文化育人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67):152-153.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通过历史积淀、自身创造和外部环境影响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体现了全体大学人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内容,是一个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的个性化表达和集中体现。大学文化不会孤立地、抽象地存在,总是以丰富多彩的样式具体地、历史地存在于一定的文化载体之中,融汇于大学人所处的文化场域之内,其中显性课程无疑是传承和弘扬大学文化特别是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核心的大学精神的主渠道。西方现代大学课堂教育主要体现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前者偏重于价值塑造与人格养成教育,后者则偏重于知识与专业技能教育。中国特色大学的课堂教育体系有所不同,课堂所承载的大学文化育人途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二是通识教育课;三是学科专业课。这三类课程所承载的大学文化成为课程文化育人的主要路径。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大学课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必须理直气壮地办好思政课。文化的核心和最深层次问题是价值观问题。通过思政课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区别于其他国家大学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思政课向学生所传递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所开展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所传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等,引领和确保了中国大学文化建设及其育人的正确方向。

当前,加强思政课建设,重点是要提升思政课堂的育人效果。要注意在讲授思政课普遍内容的同时,贯穿结合融入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精神文化内涵,把普遍适用的大原理与大学校园里的小道理结合起来,把爱党爱国教育与大学爱国史、发展史、奋斗史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精神、大学校训等结合起来,落细落小落实,增强课堂教学的现实性与温度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北京交通大学思政课教师在讲授爱国主义有关内容时,就会融入学校“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光荣传统;在讲授理论与实践关系时,就会与学校“知行”校训紧密结合起来。

\

 
二 通识教育课育人

通识教育融合科学思维理性分析方法和人文教育感性审美能力,把受教育者从过度专业分化造成的无知狭隘与偏见傲慢中解放出来,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一致认可。事实上,通识教育的传统在东西方均能找到渊源,只是二者的话语表达、表现形式和演化路径不尽相同。中国古代太学和书院的通识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颇具特色,“在文化观念和思想品格上,具有普遍的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意识”;“在学术视野和知识结构上,具有‘通识’见解和‘通才’特征”;“在文化技能上,具有一定的书法、绘画才能和艺术鉴赏水平”[1]。近代中国大学在通识教育方面,受梅贻琦、竺可桢等著名大学校长教育思想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西方世界一流大学,尤其是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以《耶鲁报告》为起点,兴起时间虽然较迟,但影响更为广泛而深刻,独领时代风骚。中国台湾学者林孝信教授曾指出:“通识教育的重生来自解决社会内部分化的需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设西方文明的课程,以避免美国移民社会因欧战而分裂。美国从此取代欧洲国家,成为通识教育的领航者。而随着知识爆炸与社会结构的进一步变迁,通识教育也在二十世纪再度受到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重视[2]。”

一所大学所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现了这所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的理念和追求,实质上体现的是一所大学的大学文化。中国现代大学此前通常使用人文素质教育的概念,通过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达成通识教育的目的。但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刻发展,通识教育的概念为越来越多的大学所接受和使用。2008年5月,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联合举办了面对时代挑战的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大学通识教育论坛”。清华大学召开第24次、25次全校教育工作讨论会,均将通识教育作为主要议题。清华时任校长陈吉宁教授早在2013年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上就提出了建立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专融合的本科教育体系的改革目标,并于2014年设立新雅书院作为试验区,已取得很好成效。但是,目前多数大学对通识教育的重视还远远不够,大多只是以开设若干人文素质选修课作为通识教育,不管从师资到课程、从数量到质量都还存在一定差距,无法达成通识教育应有的效果。下一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合理设计通识教育课程,精心选编教材体系,大力配备和培养师资,使通识教育成为育人的重要环节。

三学科专业课育人

每门学科知识体系的背后,都拥有丰富的学科文化资源,传递着深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一门学科专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学科开创者与奠基人的奋斗史,一部熔铸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思想史,一部渗透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思史。学科专业课,一般根据知识的分类,可以包括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和人文科学类课程,每类课程所体现的文化品性又有所不同,即使是深奥的科学知识本身在展示科学精神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在被称为百科之王的数学领域中,人们需要用谨小慎微的态度、简明有效的方法处理每一种算法与每一步算式,逻辑严谨、简单有效则成为数学文化的基本特点。在物理学领域,“甚至理论物理学家也有一种坚定的现实感,这使得物理学家普遍认为他们的学科比那些‘纸上谈兵’的学科更优越”,法拉第、居里夫人等伟大物理学家的感人事迹,无不展示出求真务实、注重实践的物理文化基本风格。再比如在交通运输工程学科领域,讲到中国铁路时自然绕不开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他的爱国情怀使得原本理性严谨的工程学科增添了爱国主义的温情[3]。

学科是大学文化的重要支撑,大学间学科的差异也导致了大学文化的差异,不同学科特色的大学其大学文化也呈现出不同特色。北大与清华的大学文化差异,一定程度上也是文理学科特色与工学学科特色差异的体现。各个学科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话语体系乃至生活态度,所体现的求真、向善、唯美的追求,都是重要的学科文化元素,都能够和大学精神文化找到很好的契合点。因此,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把大学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追求,融入各门课程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教育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形成协同效应[4-5]。

与之相关的是,中国大学由于学科专业划分过细等历史原因,诞生了一批行业特色鲜明的单科性或多科性大学,涉及交通、农业、林业、地质、矿产、石油、政法、水利、电力、财经、通信、化工、建筑、医药等多个领域,这些大学由于受到行业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这类高校在大学文化上的一大特色。如地质类大学,其大学文化由于受到地质行业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地质行业文化的特色,如中国地质大学的校训是“艰苦朴素,求真务实”。铁路行业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其行业文化具有鲜明特色,如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原铁路行业特色院校的大学文化中就具有严谨求实、崇尚实干、行政化色彩浓重等文化元素。一般而言,这些行业特色大学之所以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也是源于其鲜明的学科特色,这类大学的行业文化特色本质上还是学科文化特色的一种体现。因此,在推进大学文化育人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科文化、行业文化的特点,深入挖掘其文化育人的功能,积极吸纳至大学文化精神内涵之中,用体现特色鲜明行业文化的大学文化育人,更容易为学生所认知认同,便于熔铸于支撑和引领行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成为学生毕生的价值追求。

\

 
综上,大学必须将大学文化融入课程之中,发挥好课程体系所承载的大学文化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张亚群.中国近代大学通识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40-42.
[2]陈衡.“协同育人”平台机制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7(1):34-36.
[3]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88.
[4]蔡徐涵,吴昊.文化育人视域下革命文化融入高校创业教育探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50(2):91-94.
[5]李娟.网络文化视阈下的中国大学文化及其建设路径探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1):67-7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73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